“隨申碼”誕生記

去上海書城,

出示“隨申碼”;

逛去迪士尼小鎮餐飲店,

出示“隨申碼”;

家政人員要進入小區,

出示“隨申碼”;

到街道事務受理服務中心辦事,

出示“隨申碼”

……


如今,在申城的社區、企業、商場等地,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亮碼”出行。


這枚小小的方塊,在特殊時期成為了市民的“健康通行證”。那麼,你知道它是怎麼誕生的嗎,當中經歷過幾次升級?在各種“碼”讓人眼花繚亂的當下,“隨申碼”有哪些“上海特色”?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應用開發部相關負責人方海賓。

從無到有

開發上線僅用一天

嚴格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這座城市也在慢慢復甦。怎樣讓大家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2月16日,市大數據中心正式接到任務,要製作一款用於疫情防控、提升市民便利度的通行碼。

“之前我們就有了類似想法和研究,這個突然而來的任務加速了產品的誕生落地。”“隨申碼”工程師方海賓告訴記者,也是這一天起,他的手機中多了幾十個工作群:微信小程序端、支付寶小程序端、隨申辦App端、數據來源、網絡安全……“一會兒不看手機,消息就刷屏。”


接到任務的第一步就是研究開發設計:“我們到底要做一款什麼樣的碼?”市大數據中心會議室裡,一場“頭腦風暴”很快展開。


“隨申碼”誕生記


有人提出:“為了方便核驗信息,最好有人像功能,這樣可以和本人對上號。”顧慮也隨之產生:“照片所佔的流量和空間大,我們後臺性能會下降,萬一不能用了怎麼辦?”這邊策劃著:“我們的服務場景是不是多一些,這樣更加方便。”

那邊則擔心:“功能那麼多,短時間裡能做完嗎?”


當天,大家一直討論到下午16時,初代“隨申碼”的框架終於搭起了雛形:“長相”是紅黃綠三種顏色顯示,同時疊加頭像,後者是全國其他地方沒有的設計。數據來源涵蓋衛生、公安、三大運營商等不同部門不同渠道,不需要用戶填任何附加信息,後臺通過大數據分析計算自動生成個人健康狀態。它還得有多種呈現方式:打開手機程序亮碼,直接掃描二維碼亮碼,管理人員掃碼核驗。


開發團隊徹夜未眠,2月17日,僅一天後,“隨申碼”便在多端試點上線。


“隨申碼”誕生記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門診部,王中林幫助患兒家屬申請辦理隨申碼。王凱


升級優化

白天服務晚上測試

“綠碼可以通行,黃碼建議觀察,紅碼需要隔離!”


2月17日,“隨申碼”試點上線的消息傳出。開發團隊都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難關還在後面。果然,當天下午就有用戶出現了頁面打不開、卡頓等現象。儘管在上線之初已經有過考量,但上海市民對“隨申碼”的關注度遠超預計。“隨申碼”的併發用戶數遠遠超出了設計值,一下子就把後臺“擠爆”了。手機屏幕前,刷不出“碼”的市民著急;大數據中心後臺,工程師們更急。一邊加緊優化性能架構,一邊連夜請來互聯網公司、業內專家學者集中會診,大家從前端、中臺、後臺各個環節,給出優化方案建議。白天要保證系統正常對外服務,晚上就是調整優化、測試時間;白天經受住“考驗”,晚上再優化、再測試……就這樣日復一日、夜復一夜,“隨申碼”不斷增強高併發流量能力,能夠滿足市民使用需求。


“隨申碼”誕生記

上海書城門口,市民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掃描隨申碼二維碼。王凱 攝

隨著應用範圍越來越廣,認可度越來越高,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用戶反映數據不準怎麼辦?於是,不斷優化後臺的規則計算模型,增強準確性。又如,港澳臺和外籍等境外人士也要“亮碼”,可身份信息無法在線實名認證?於是,想方設法找渠道資源,連夜落實對接,終於讓境外人士也獲得了屬於自己的“隨申碼”。再如,“隨申碼”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隨申辦”App三端獲取,但上線之初,三個渠道的二維碼各不相同——小區門口如果要張貼二維碼讓居民“掃一掃”,就得印三張不同的碼。於是,大家加快研究,實現“三碼合一”,方便市民掃一碼能通行。


“隨申碼”誕生記

就這樣,“隨申碼”功能不知不覺越來越多。這段時間,大數據中心的辦公室、會議室經常擠滿了人,又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很多工作人員都只能遠程協調聯絡,各種各樣的視頻會議幾乎不斷 ,基本都是通宵連軸轉。“頭像顯示、為境外人士提供英語服務等都是根據上海自身情況設計的功能。”方海賓說,今年是“一網通辦”改革的攻堅提升年,前期的大量準備工作,也為“隨申碼”的快速迭代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除了在特殊時期的健康標識外,未來,隨申碼還將作為上海市民工作生活的隨身服務碼,開拓出更多更廣的應用場景。


新民眼工作室 楊潔

圖片 | 網絡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