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CDR第一股”的小米,到底值多少錢?

文|《浙商》全媒體資深記者 陳抗

   從IPO到CDR,一路綠燈的小米可以說是人生贏家了。

  今天凌晨,證監會官網更新披露了小米集團《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上市》文件,CDR首單一錘定音。

   港交所首家“同股不同權”企業、H股+A股雙行上市、“獨角獸”……伴隨著這些標籤的加身,小米會提供一個怎樣的上市範本?

成為“CDR第一股”的小米,到底值多少錢?

  一季度淨利潤為負,小米到底賺不賺錢?

  此前,小米一直否認自己要上市,但是一旦出手,其在資本市場上的開拓速度絕對令人望塵莫及。港交所發佈“同股不同權”新政三天後,小米就掛上H股申請;證監會宣佈CDR政策落地的第二天小米就遞交了申請,4天后掛出招股說明書。

  什麼是CDR?簡單來說,CDR就是中概股公司把部分已發行股票託管在當地銀行,然後由中國境內的存託銀行進行發行、上市,以人民幣結算,供國內投資者買賣。

  對於未在境外上市的企業,CDR的要求是企業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人民幣且估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或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同行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的紅籌企業和境內企業。

  2018年一季度,小米的營業收入是344.12億元,但是淨利潤為-70.27億元。小米CDR招股書中披露了報告期內的營收和利潤,2015年至2017年,小米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1146.24億元,基本呈現穩步增長趨勢;但淨利潤分別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虧損變化幅度較大,累計虧損1351.63億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淨資產為-1280億元。

  一季度虧損70億也可以上市嗎?小米的解釋是,公司上市當年財務報表淨利潤可能存在大額為負的風險,但並不反映公司實際經營業績。淨利潤存在大額為負的情況主要是由於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這筆在公司賬面上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這種虧損的數字越大,就說明這家公司被大家認可的價值越高。

  有證券專家指出,看新經濟和互聯網公司是否盈利,不能單純只看公司淨利潤。最重要的是看“經營利潤”和“經調整經營淨利潤”,這兩個數字,可以排出財務會計等干擾性因素,從本質上看公司的真實經營情況。

  之前小米在港交所IPO的招股書中披露的信息顯示:其2017年經營利潤為122.1億元,經調整經營淨利潤為53.6億元,淨利潤為虧損438.9億元。

  小米估值到底是多少?

  按CDR的要求,小米營業收入已經達標,但估值一直都很有爭議,現在市面上流傳著多個不同版本:

  根據硬件企業計算市盈率,小米估值只有100多億美元;

  根據大型互聯網企業定價,如亞馬遜的市盈率超過200倍,那麼小米的估值超過千億美元;

  根據用戶價值估算法,按照雷軍的算法,小米每個用戶價值380美元,現在1.9億月活躍用戶,估值超過700億美元;

  此外,小米官方表示,小米已經進行到F輪融資,融資估值不低於200億元,符合CDR相應政策。

  雖然市場中質疑小米估值太高的聲音很多,但有消息稱,目前投資人尤其是基石投資者競爭激烈,給出的估值普遍在750億-800億美元之間,也有一批機構給出超過800億美元的估值。不過截至目前,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資者。

  有專家表示,對於試點創新企業,無法完全套用傳統的市盈率等估值方法,但新的成熟估值模式還沒有出現,導致這些企業的估值和定價難度都很大,需要通過市場詢價來發現價格。

  小米在CDR招股書中亦表示,目前小米不存在戰略投資者,本次發行CDR將採用市場化詢價方式,綜合考慮公司基本面、投資者需求、市場承受能力、未來發展資金需求等因素確定發行價格。

  小米的商業模式是“鐵人三項”:硬件產品、新零售渠道、互聯網服務。在CDR招股書中,小米披露了募集資金用途:研發核心自主產品擬投入資金佔比30%;擴大並加強IoT及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業的生態鏈擬投入資金佔比30%;全球擴張擬投入資金佔比40%。

  這表現出了雷軍除了堅持小米的互聯網屬性和生態打造之外,對於國際化進展的重視。在小米8週年發佈會上,小米用連續7款新品,向外界傳達了小米在商業生態、互聯網服務、國際化方面的實力和想象空間,也在意欲增強投資者對小米IPO的信心。

  在美劇《硅谷》中有一個情節:男主創辦的企業在科技展中一戰成名,受到了風投的追捧,各家VC爭相搶購,從1200萬美元飈至1億美元估值,似乎所有創業團隊都認為越高估值越大融資規模。但有一位VC卻點明,過高估值透支的是初創企業的發展能力,最終說服男主接受了原先一半的融資價格。

  作為資本市場的新軍,當前小米的所有盈利預期能否在未來一一兌現,創造越來越高的價值,還是未知數。而小米上市的最終估值和融資能力,也需要實際驗證。對於小米的下一步以及它的未來,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