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倫勃朗


百變倫勃朗




倫勃朗,荷蘭最偉大的藝術家,臺灣藝術界也叫他林布朗特,1625年開始在家鄉設立工作室,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從此開始了他輝煌而又坎坷的藝術人生。倫勃朗擅長肖像、風景、宗教和歷史繪畫。倫勃朗一生為荷蘭的高官顯貴繪製了無數肖像作品,然而倫勃朗的自畫像卻是人們記憶最為深刻的系列。倫勃朗自畫像之多為歷史上所有油畫家所不及。據不完全統計,其存世的自畫像達90件之多,其中60件油畫、20件銅版畫、10件素描。而根據倫勃朗平均每年兩幅自畫像的創作頻率,倫勃朗畫過的自畫像應該在百幅以上。


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故,也都全部刻畫在了這一幅幅傳世的不朽名作之中,為我們定格了這個偉大而又鮮活的大師。


倫勃朗創作了比他之前的藝術家都要多得多的自畫像。他為什麼要畫這麼多自畫像呢?這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迷。而研究這個問題唯一的線索就是這些保存至今的他的眾多自畫像。


倫勃朗最早的自畫像可以追溯到他在萊頓的一組研究頭部的銅版畫,這些不是嚴格意思上的自畫像,他通過這樣的繪畫方式來研究人物面部的表情。他把他自己作為研究對象,這為他日後創作宗教題材繪畫提供了基礎和便利。


百變倫勃朗


Rembrandt with Bushy Hair

(The Head nearly Fills the Plate)
1632
65 x 60 mm.


百變倫勃朗


Rembrandt with Moustache and Small Beard

1631
51 x 43 mm.


百變倫勃朗


Rembrandt with an Air of Grimace

1630
72 x 60 mm.


百變倫勃朗


Rembrandt with an Open Mouth

1630
72 x 61 mm.


倫勃朗也不僅僅侷限於畫自己的大頭照,有時候他也將自己的腦袋畫在悲慘哭泣的乞丐身上。在當年的大都市阿姆斯特丹中,乞丐是城市風景的一部分。


在沒有貴族訂件,又想無拘無束地自由表達的時候,自己無疑是最容易找到的繪畫創作題材,這或許是倫勃朗鍾情於描繪自己的原因之一吧?倫勃朗嘗試過很多種的不同的角色,就好像一位演技高超的電影演員,將自己變化成各種不同的角色。尤其是他在自畫像中巧妙的使用不同的帽子,這顯然是他的一項發明和奇妙創意。


倫勃朗對自己的觀察也是如此的超脫,他從來都不重複過去的作品,每一次都是對自己全新的審視。


他的自畫像也可以說是研究自身的一種方式。自畫像概念的形成是很久之後的事,在倫勃朗那個年代,這個概念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畫可以稱作是由倫勃朗創作的自己的肖像畫。


百變倫勃朗


A Beggar Sitting on a Hollock, with his Mouth Open

1630
115 x 70 mm.


對於自畫像,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除了自己還能有誰會透過鏡子來畫自己?歐洲人對自畫像的真偽認知過於天真地被“自畫”所迷惑。歷史上關於倫勃朗兩幅肖像畫真偽的爭論就是一個很鮮活的例子(此作品的鑑定會在接下來的文章中介紹)。開始人們一直認為這幅《The Hague》 (上)是真品,它符合倫勃朗早期繪畫風格轉型期的特點。而認為右邊這幅畫《Nuremberg》 (下)是仿製品,因為人們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它並不那麼吸引人。但實際上直到最近的研究表明上面這幅《The Hague》才是仿製品,下面這幅《Nuremberg》才是真品,尤其是通過X光檢測後,發現仿製品之下潛藏著的草圖並不是倫勃朗的風格,所以更加確信無疑此作為贗品。這幅仿製品被認為是倫勃朗的一個學生所作。


這幅創作於1629年的作品是倫勃朗的23歲時的自畫像,畫家身體轉向左側,垂至肩膀的髮辮是當時流行於法國、英國和德國的最為時尚的髮型,被叫做Love Lock 或者Cadenettes。而這樣的構圖與造型也是當時很多貴族肖像畫的典型模式。


在荷蘭的肖像畫中,這種代表貴族的髮型非常少見,只有在北荷蘭的外國官員的肖像畫中才會偶爾出現。


百變倫勃朗


Portrait of Rembrandt with Gorget

c. 1629
37.9 x 28.9 cm.


Mauritshuis, The Hague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in a Gorget,

ca. 1630, 38.2 x 31 cm (10 cm=1 in),

Nuremberg


這件作品也有一些特殊的含義。身體側向左側的倫勃朗佩戴護甲(Gorget)。在歐洲社會,它由最初的防護裝備演變成一種軍階的象徵。最早的Gorget是非常簡單的圍繞在脖頸下的弧圈(Pic1),後來演變成為更加複雜精緻的護胸甲(Pic2),在早期,這些精緻的護胸甲都是鍍金的並且代表著高級軍官的軍階。後來Gorget變成了由一根金屬鏈懸掛於胸前的金屬牌,這個同樣代表著軍官的軍階並且象徵著他正在履行自己的職責(On Duty)(Pic3)


百變倫勃朗

Pic1.圖中所示G,即是其在整套盔甲中之位置



百變倫勃朗



Pic2.後來的Gorget演變為裝飾精美的護胸甲


百變倫勃朗

Pic3.這張1772年的華盛頓肖像,脖子上的Gorget作為軍階象徵,表明他是弗吉尼亞軍團的一名上校


倫勃朗早期作品的一個特色是他自己在作品中扮演角色。在《History Painting 1626》這幅畫中,倫勃朗扮演一個小角色,他把自己置於羅馬歷史的人物中。


百變倫勃朗


History Painting

1626
90.1 x 121.3 cm.
Stedelijk Museum De Lankenhal, Leiden


在1628年22歲的自畫像中,倫勃朗把自己作為素材用在研究光和影的實驗之中。在這幅畫中,他最早探索瞭如何有效地運用陰影來吸引看畫者的注意力。倘若注視這幅作品,觀察者會渴望看他的眼睛,看他眼裡所發生的故事。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1628
22.6 x 18.7 cm.
Rijksmuseum, Amsterdam


1629年的這幅《The painter in his studio》體現了工作室的陰影,在這幅作品中,畫家站的畫室一側光線較暗,有攝影家認為倫勃朗將畫室窗戶的高處部分遮擋起來,以強調這種光線的對比,這樣的光線雖然柔和但卻充滿了力量。倫勃朗將這樣的光線表現得非常強烈,使得他的畫作顯得與眾不同。而這種光線的強烈對比幾乎貫穿了他整個的創作生涯,併成為他的最大特點之一。


百變倫勃朗


the Artist in His Studio

c.1629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1631年,倫勃朗移居阿姆斯特丹,因為他應約要完成《杜普教授的解剖課》。1632年,他完成了畫作並因此名聲大噪。


當他移居阿姆斯特丹的時候,他想要在阿姆斯特丹公眾面前呈現出的自身形象統統歸於下面這幅自畫像中。他希望給這樣一個文化繁榮的大城市一種嚴肅認真,相當正式,又極具優雅的良好印象,這種優雅超越了之前所能看到的所有的自畫像。這是從一個小小的大學城到繁華都市的蛻變。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1632


倫勃朗的成名相當早,他很快形成了定製他作品的市場,他將他的自畫像當做禮物送給或者賣給繪畫愛好者,他無疑是當時非常傑出的歐洲北部的畫家。


1634年倫勃朗與莎士基亞(Shaskia)結合,1635年的畫中體現著倫勃朗生命中美好的時光。


百變倫勃朗


REMBRANDT AND SASKIA IN THE SCENE OF

THE PRODIGAL SON IN THE TAVERN

c. 1635
161 x 131 cm
Gemäldegalerie, Dresden


在1633年的《the Raising of the Cross》中,他是耶穌身邊的一個角色。他把自己放在了故事中。


百變倫勃朗


the Raising of the Cross

c. 1633
95.7 c 72.2 cm.
Alte Pinakothec, Bayerische Syaatsgemaldesammlingen,
Munich


1639年33歲的倫勃朗試圖轉變他的作畫風格。宗教題材的畫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他開始畫更多這類型的畫。他的自畫像看起來更加嚴肅,不像8年前剛來阿姆斯特丹的那張年輕的圓臉。這是倫勃朗想要呈現的自己的新形象。


百變倫勃朗


Rembrandt Leaning on a Stone Wall

1639
207 x 134 mm.


1640年34歲的自畫像,倫勃朗又轉回了特定的arrangement。這幅畫他呈現的是歐洲式的畫家,他將自己放在偉大的傳統之中。在阿姆斯特丹繁華的藝術市場上,他一定是看了許多意大利畫家尤其是提香(Titian)的作品。這幅畫中他試圖像提香一樣地描繪自己。他想象自己如同意大利畫家一樣,他甚至連畫像上的簽名都像意大利畫家提香一樣,用自己的Christine name。當時Christine name用作簽名在意大利畫家相當盛行,但是在歐洲北部並不多見。他是深受意大利思想的影響的偉大的畫家之一。但是和提香的畫比較,倫勃朗沒有用明亮的顏色,他用了褐色,這樣貧賤的土地的顏色, 然而在基於這樣簡單的素材的基礎上卻創造了偉大的作品。這樣聰明的決定說明藝術如同鍊金術一樣,只有藝術才能使簡單的事物變得偉大。倫勃朗畫的自畫像裡也非常關注紡織品本身,而不僅僅是那件衣服,這是為了表現光線落在織品邊緣的效果,而在他的畫室發現的布織品更加證實了這點。


百變倫勃朗


Portrait of Rembrandt

c. 1640
92.3 x 76.4 cm.
Bedfordship, Woburn Abbey


百變倫勃朗


Portrait of a Man by Titian (1512)


1642年36歲時,倫勃朗的名作《夜巡》揭幕,同年莎士基亞離世,他們眾多的孩子中也只倖存一個孩子名叫Titus。這一時期倫勃朗在藝術上也遇到了問題。他在《夜巡》中運用了很強的光,這樣的光影響到他在畫中展現的細節的數量。這是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繪畫的孕育期。在創作《夜巡》的同一時期,他還畫過一些優美風景畫,如同他親身體驗般。然而這張著名的《夜巡》還有倫勃朗的勇敢嘗試卻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


百變倫勃朗

一張不朽的《夜巡》,卻成為倫勃朗命運的轉折


緊接下來的自畫像(1648年42歲),倫勃朗更加傾向於將自己作為工作著的畫家呈現於眾。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ait at the Window , Drawing on an Etching Plate

1648
160 x 130 mm.
Rijksmuseum, Amsterdam


1652年46歲,倫勃朗面臨經濟困難。1656年,倫勃朗破產,身處窘境。但在他的自畫像中,他還是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大人物 (1658年自畫像)。有些人認為這畫就解釋了他破產的緣由。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1658
133. x 10.3 cm.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


1659年53歲的自畫像顯得非常蒼老,當醫生看到這張自畫像時,都會覺得像八九十歲的老人般,不僅僅因為皺紋的數量,還因為皺紋的深度,皺紋的分佈。讓醫生更加吃驚的或許是畫中的倫勃朗當時才53歲,在他的臉上能夠看到9處血管,每一處畫的不盡相同而又相當精細,還有臉上的痣也讓他細心的描繪下來。生活的艱辛一點點表現在了倫勃朗的臉上。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with Beret and Turned-Upcollar

1659
84.4 x 66 cm.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1669年63歲的自畫像,他在作畫過程中改變了一些細節。這張畫在X光下的草圖顯示,倫勃朗手中是握著畫筆的,但是最終的他呈現的是雙手交叉握著的景象,因為他最後想把觀眾的注意力放在他的臉上,而不是手部。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1669
86 x 70.5 cm.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1662年56歲的自畫像,是有關於宙克西斯(Zeuxis)的。宙克西斯是古希臘的一位畫家,他以日常繪畫和對光影的運用而聞名,後來被請至馬其頓王宮成為宮廷畫師,他的繪畫據說逼真到能讓鳥兒啄食畫中的葡萄。宙克西斯的死也很傳奇,據說他在畫完一副全城最醜的女人的肖像後,因為感到畫中女人很滑稽,竟然人不住大笑,最後氣短而亡。這個傳說或許就是這幅自畫像要表現的,也可能是倫勃朗的個人觀點:他要用簡單、單調、不美的事物,來創作偉大的藝術作品。就如他後來倔強的堅持的一樣。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as Zeuxis

c. 1662
82.5 x 65 cm.
Wallraf-Richartz-Museum, Collogne


作為一個畫家,倫勃朗心裡一定知道自己是一個偉大的畫家,從他的這幅《Self portrait with two circle》自畫像中看不到任何的謙遜。他的表情有一些厭倦,一些悲傷,但眼神依然堅定。他面對著他看到的事物,顯然他只是自由地畫他想畫的,不管別人的評論,不取悅於他的客戶。很多人認為這是他最好最完美的自畫像。


百變倫勃朗


Self Portrait with Two Circle

c. 1665-1669
114.3 x 94 cm.
English Heritage, Kenwood House
The Iveagh Bequest, London


倫勃朗的每一副自畫像都是現實中的他的集中表現,從他的自畫像中就能瞭解那個偉大而又倔強的倫勃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