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第一次看《牧马人》,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观影后的感受,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近日,这部电影突然“走红”网络,让我不禁感慨:原来,好的作品,无论放多久,都不会被人遗忘;好的作品,永远弥足珍贵,弥留醇美。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主人公许灵均(朱时茂饰演)是一位年少丧母,缺失父爱的“弃儿”。

1957年,许灵均因为出身问题而被划为“老右”,被下放到西北敕勒川牧场劳动。初到牧场,孤独、落魄、绝望的他,曾想过一了百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是淳朴善良的牧区人民,美好纯洁的大自然温暖了他,感化了他,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于这部作品,可圈可点的东西太多。下面,我们就此来谈谈《牧马人》这部电影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人与万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出自于《敕勒歌》的诗句,曾被无数人为之吟唱。

电影《牧马人》的开篇,展现的便是这样的大草原,辽阔、优美、纯净。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如诗如画的画面,美得像世外桃源一般。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阿莫纳什维利曾说:“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美的环境孕育美的心灵。

生活在祁连山下的牧民们,和大草原一样纯洁、自然,他们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是却乐施好善、淳朴真诚。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 如年过半百的董大爷,主动给许灵均修缮破旧不堪、四处透风的茅草房;董大妈担心许灵均吃不上饭,给他送去了两大碗热腾腾的饭菜,还叮嘱他要用什么到自己家里拿;老刘担心许灵均上山放马受冻,给他送去了自己的大皮袄。
  • 许灵均结婚,大妈给他送了一口旧锅,大伙们给他凑了23块5毛钱,还送了粮票、布票、两袋米……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祁连山脚下,清贫善良的人民,用最淳朴的方式,给这位无依无靠的牧马人,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老实憨厚的许灵均,也同样以真诚善良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 如一碗稀粥,连自己都不够吃,许灵均全然让给了姑娘,最后,执拗不过,两个人分着吃。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 如明明家徒四壁、抓襟见肘,他却慷慨大方地拿出了自己辛苦攒下来的20斤粮票和40块钱,全然给了本与他无缘无故的姑娘。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真挚的,质朴的。在那儿生活的人们,彼此信任、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改编自《灵与肉》的《牧马人》,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自然美、人性美的世界,在张贤亮的其他作品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影子。比如《绿化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马缨花,她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在第一次与“我”见面的时候,她没有嫌弃“我”是“老右”,资产阶级分子。在认识没几天的情况下,她喊我到她家中,“掀开锅台上的锅盖,拿出一个白面馍馍,爽气地伸到我面前:‘给!”

那是一种淳朴的善良,人性的美好,是苦难的劳动人民亲密无间、相濡以沫的写照。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正如《边城》里淳朴的民风民俗一样,纯净美好。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爱情与家庭

爱情,不一定要轰轰烈烈的山盟海誓,不一定要奢华无比的豪车豪宅配置,简简单单,其实也可以过得很幸福。

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没有太多的讲究,也没有太多欲望的追求,爱情很纯洁。

  • 从四川逃荒过来的李秀芝,走投无路之际,遇到了路过的郭碥子(牛犇饰演),耿直善良的郭碥子,问姑娘,我给你找个家可好?姑娘低下头点了点头。
  • 郭碥子回头想到了许灵均,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给你送来!”
  • 许灵均一句漫不经心的回复:“那你就送来呗!”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就这样,世界上少了两个孤独的人,多了一对幸福的伴侣。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两人虽然相差15岁,但是对彼此之间的情感,却相差无几,那是一种真诚、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点滴中体现,从许灵均与他父亲以及宋秘书的谈话中体现。

许灵均外出放马多日不回,李秀芝把对丈夫的思念情感写进了日记中;许灵均到城里见父亲,心中时刻不忘家中的妻儿,别人买古董陶瓷,他买菜坛子,只因妻子爱吃泡菜。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对李秀芝来说,“在我眼里,他还是许灵均,他要是当上了官,我也不稀罕,再放20年马,我也不嫌弃”、“我把心都发给他了,比钱贵重的多。”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对许灵均来说,她是一个毛丫头,爱吃泡菜,干活勤快,能吃苦耐劳,身上有使不完的劲,脱土坯,盖房子,养鸡养鸭,带孩子……

两本红证书,一生的承诺,彼此心中装着对方。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梁羽生的婚姻。梁羽生小说里的爱情,太多是悲剧的,而他与妻子林萃如的爱情,却令人羡慕不已,两人相伴一生,相濡以沫共同走过了53年。当年,梁羽生向林萃如求婚时,还是一个穷小子,他说:

“我很穷,但只要努力写稿,也能养活你。嫁给我吧!”

就这样,林萃如嫁给了一介穷书生梁羽生。婚后,梁羽生的种种缺点暴露无遗,而林萃如仍是一如既往地包容他的一切,这正如李秀芝不嫌弃许灵均是个牧马人,是个“老右”一样。而梁羽生对妻子的爱,也自始至终没有改变。1984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梁羽生,宣布封笔,退出“江湖圈”,他对妻子说:

“名利是追逐不尽的,可我们的夫妻情分却只有这一世。过去我欠你太多,现在该我补偿你了。”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梁羽生和夫人林萃如

与梁羽生、林萃如相似的,还有钱钟书和杨绛,两人风雨同行,携手走过63年的岁月。对此,杨绛还曾把自己的婚姻感悟分享给年轻人: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和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钱钟书与夫人杨绛

的确,再猛烈的感情,最终都将归于岁月的平淡。平平淡淡之中的携手与幸福,才更显珍贵。而许灵均与李秀芝的爱情,不亦也如此。

三、品格与情怀

1.勤劳朴实,坚韧不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的美好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这是中国人一直笃信的“准则”。中国几千多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影片中的李秀芝,正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人物。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她从遥远的四川逃荒到祁连山牧场,嫁给一穷二白的许灵均。在“没车、没房、没面包”的情况下,她坚信,“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她用双手去创造,去劳动,养鸭、养鸡、养兔、养鸽子、栽树……她用智慧才能去创造自己的幸福。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她勤劳朴实,有骨气,不认输,她说:

“ 钱,只有自己挣来的,花的才有意思,心里才安逸。像我买盐,我知道这是我卖鸡蛋换来的,我买辣子,我知道那是我割稻子赚来的;我给你买小人书,我知道这是我加班打场得来的钱呢。不是我们自己的钱,一个也不要,这叫志气。”

她身上的这些美好品格特性,正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体现。

在中华大地这片热土上,还有无数的劳动人民像李秀芝一样,他们扎根于土地,用勤劳编织梦想,创造希望。即便日子过得再苦,也要把它活出该有的幸福模样来,这是淳朴的人们,最真挚、最质朴的活法。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2.家国情怀——“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

许灵均当了20年的“老右”,最后得以归正,国家给他补了500块钱,把他安排到牧场小学教书。

当他站在讲台上,用颤抖的手写下第一课“我们伟大的祖国”时,他的眼里饱含泪水,或许那是一种爱与恨交加的情感。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然而,虽然受过委屈,虽然有过压抑,但是他对祖国的爱,却还是一如既往。因为他热爱乡土,热爱淳朴的百姓,热爱国家。

这正如李秀芝所言:

李秀芝:你走不了,我心里有数。

许灵均:为什么?

李秀芝:……我知道,你舍不得小学校里那批孩子,舍不得老乡……还有,你也舍不得“她”(地图上的中国),你天天趴在墙上看看,你可以把它摘下来,装在口袋里带走,可那是空的。祁连山你背不走,大草原你背不走。在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子不嫌母不丑,狗不嫌家贫。”

是的,他“走不了”,他身上流淌着民族的精神情怀,他对祖国的热爱,已经和他的生命、生活融为了一体。

他关心时事,相信祖国,相信人民的力量,相信国家会越来越来好。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而这些是他的资本家父亲所缺失的,这正如许景由所说:

“在财富上我是个亿万富翁,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说得更准确一些,我是个乞丐。”

许灵均对国家的忠诚,完全可以用屈原《离骚》中的那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来形容。他曾死去过,不过他又活了过来。他在群众百姓中,在辛苦的劳作中,找到了人的价值,找到了人的温暖。家国情怀,民族信仰让他获得了“重生”,让他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不断前进。

影片的最后,原本想接儿子到美国过日子的许景由,带着遗憾独自踏上了飞回美国的飞机,而许灵均则带着行李和泡菜坛子,回到了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结语

尼采曾说:“我始终对一个逝去的时代情有独钟,并不仅仅因为自己少生了几年,因难觅而神往,而是那种震颤心灵的精神力量——即便只是通过间接性的接触,已经令我为之疯狂。”

《牧马人》,一部时隔37年再次走红的电影,用诚挚的情感内涵打动了无数观影者的心,其蹿红的背后,是那永恒不变的审美主题的彰显,是那震颤心灵的精神力量凸显。

有些人,有些事,在岁月流逝后,会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牧马人》,用最质朴的画面,谱写了一曲人性美、人情美的颂歌。在现如今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光影世界里,《牧马人》中的一切都历显真实、淳朴,真实到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

<code>参考资料:/<code>
<code>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code>
<code>卞秋华 吊诡的“劳动”———论张贤亮早期小说中的劳动救赎意识/<code> 

文 | 文史君

真实美的展现,人性美的颂歌,浅谈电影《牧马人》的艺术审美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