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是什麼?

kx康欣


對於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他們即將步入社會,大學的學習既是程前也是起後的。

大學生既要在學校內完成既定的學業,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又要積極參與各項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即將參與的社會競爭做好準備。

一是準確定位學生的身份。看似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往往給許多大學生一種錯覺,覺得大學生活,學習已經不是重要方面了,其實大學學習比其他任何時候的學習更加重要,小學到高中的學習主要是具體學科知識的掌握,但是大學的學習除了要掌握具體學科知識外,更加重要的是對學習方法及學習理念的掌握,在大學學習的知識往往能夠影響一生,所以不能忘記自己學生的身份。

二是大膽嘗試社會人的身份。大學就是一個封閉又開放的社會,每名大學生都要在大學的四年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在完成學業的同時通過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和社會鍛鍊,不斷習得在社會立足的能力,通過自己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獨立開始自己全新的人生。

大學生揹負著父輩的寄託和自己的使命,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成功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將對個人價值的實現和家族的榮譽乃至社會的進步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直的9527


讓我們先從對“大學生”這個詞的分析說起。大學生首先是學生,學生以學為主,以學習前人積累起來的間接經驗為主。因此,課堂學習、書本知識的學習仍是我們學習生活的主線。這一點,不僅不可動搖,還需牢牢把握。此外,大學生雖是學生,但又不同於中學生、小學生。社會把教育劃分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這二者的區別是,前者側重於基礎文明,後者側重於謀生技能。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習的方式也就隨之而發生變化。再則,大學階段還可視為一個人進入“準社會”的階段,社會技能的學習,其重要性與必要性也突現出來了。凡此種種,使得大學生這個社會角色既具有學生的本質特徵,又與中、小學生具有顯著區別。具體說來,大學生的社會角色要求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學習內容的選擇者。

大學生應是學習內容的主動選擇者。在大學裡,同專業的同學雖然學習同樣的課程,但學習空間與自由度其實很大。每一門課,特別是專業課,都只是給你展示一個視角而已。專業老師在上課時會給你開出很多的參考書目,不過並不是每一本參考書目你都要仔細閱讀。要學會選擇自己的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一個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專業知識體系有很大差別,原因就在於每一位同學選擇的學習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第二,學習策略的執行者。

大學生應是學習策略有意識的執行者。能跨進大學的門檻,相信每一個人有會有自己的一套學習策略,也許你自己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進入大學,與其說比拼的是勤奮程度、毅力,還不如說是比拼學習策略。如果你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其他同學通過較長時間才能達到的學習效果,你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大學的時間太寶貴,有良好學習策略的人會更容易勝出。

第三,學習計劃的制定者。

在大學生活中碩果累累的人必定製定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計劃(書面化或非書面化的)。以前我們沒有必要制定學習計劃,因為老師給我們安排的學習內容已經足夠使我們每天挑燈夜戰且勉為其難了。進入大學之後,學習計劃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擁有的各種資源就更多了,所以,要學會統籌規劃,才能有的放矢。

第四,學習時間的主宰者。

在大學裡,你一定要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因為沒有老師會把你的學習任務安排得滿滿的。一個讓你開始感到高興,後來又會抱怨但又是很正常的現象是:上完課就很難看到老師的影子。除了統一的上課時間,所有的大學生活的時間就都是你自己的了。總的原則是:我們不一定每一分鐘都用於讀書,但每一分鐘都要過得有意義,有利於自己發展與成才。我們認為,大學生的時間安排最好的比例是:60%的時間用來學習,30%的時間用來參加社會活動,10%的時間用來人際交往、娛樂活動。

第五,未來生活設計者。

有句廣告詞叫做:“我的地盤我作主”。套用這句話,我們說,“我的大學我作主”。我們應該去設計自己的大學生活。學習、實踐、社會活動、學生幹部,究竟應該側重那一方面?沒有對與錯,只有合適於不合適。但一定要有想法,不能糊里糊塗;不能人云亦云,設計好之後更要踏實地付諸實踐。

第六,自我生活的管理者。

上中學的時候,父母可能對我們說,只要你把成績搞上去,其他的都由我們負責了。這是一個謊言!一旦你進入大學,所有的生活問題只能由你自己負責。這當然直接影響到你的生活質量,間接影響到的學習活動,甚至與他人(重點是同宿舍者)的相互關係。所以,能否妥善管理自我生活,是重要的一課,也是必過的一關。

第七,社會活動的實踐者

大學生再也不能讀死書、死讀書了。不管你今後走那一條路,在大學階段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都不可或缺。對於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好玩,或視為負擔;也不能把它作為賺錢的手段(並不排斥有點收入)。這裡,最重要的是一種人生體驗。一個成熟的人必是有著豐富經歷的人。一位人才學家對“土”作了最為精當的詮註——“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老在農村、死在農村為土;生在城市、長在城市、老在城市、死在城市為土,結論:久居一地為土”。把這段話是升到理論高度就是:一生的生活方式、生活內容單一就是“土”。大學的空間、大學的時間為參與社會活動提供了可能、提供了機遇。放過它、浪費它都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kx康欣


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是什麼?

我想用《論語》的一段話進行開篇來回答這個問題。孔子說: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大學生群體涵蓋在學生這個大群體之列,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這三個階段學習的內容和麵對生活的自理能力存在差異,既是學生當以學習知識和生活的技能為主線。大學生作為即將與社會對接的群體,所要思考的是三個主要問題:a. 你所學的專業在社會結構中的所屬行業有哪些?b. 該專業對應的行業需要哪些基本技能?c. 如何獲取這些求職的技能?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需要面對的抉擇也不同。

2.關於社會,百科的解釋是社會是由人與人形成的關係的總和。這個解釋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協助關係而產生的價值。而價值觀的形成也在此階段會是一個過渡階段,需要一定的自律意識。有人說社會是最好的大學,也有人把大學比喻為象牙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種說法。路漫漫其修遠兮,任需上下而求索。

3.關於角色,大學生是角色,父母是角色,孩子是角色,包括職業同樣是角色。如何扮演好角色是學之不盡論之不完的一個話題。搭建好“人設”的基本框架是此階段為踏入社會的準備階段,適時調整、查漏補缺、自力更生。

最後用一句話結尾,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易卜生。





坐井觀


作為大學生應明確其基本角色是“學生”, 主要表現為“德、才、能”的定位。“德”的定位, 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完善的人格修養。“才”的定位, 不斷地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 學習先進科學知識, 培養創新精神, 提高綜合素質,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 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潛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後備力量, 是這種“人才”的主力軍。“能”的定位, 大學生在課餘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積累工作經驗,鍛鍊交際能力。我們在社會實踐方面,要意識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並行的重要性。將文化知識的理解狹隘化,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才是日後角色失敗的元兇。

對於社會: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主力後備隊伍,他們將成為社會底層群體提升社會分層的現實參照座標,可以發揮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提升階層的示範效應,進而優化中國人口的教育及知識結構,並形成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活力„„因此,他們是和諧社會建設具有較高社會預期值的潛在力量。而我們的大學生普遍與社會分離,缺乏必要的社會關注度,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21世紀職業領域的普遍趨勢是對專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而為整合創造了條件。以往科技人員片面重視專業技術,推崇“工具理性”而忽視“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是科學及技術的內在邏輯,價值理性是以文化價值核心為依據的邏輯),工具(利用)與價值(判斷)二者分離,難以保證科技健康發展。這一狀況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大學生正是促進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我們應當如何適應今後社會的發展,就是當代大學生應當迫切意識到的問題。

樹立學習信心,克服畏難情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相互競爭與合作,與老師成為朋友,與同學成為“戰友”„„我們便邁出了良好社會行為,承擔大學生社會角色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將民族國家的命運與平日裡的所學結合開始,而不僅僅是與“大學生”三個字聯繫起來,才是轉變的開始。同時,我們希望學校應儘可能地為其提供與社會交流的渠道,有意識地引導我們去應對一些挑戰,以提高我們的自主能力,避免行為的盲目性。我們不希望與世隔絕,施行挫折教育,有利於幫助大學生縮短社會適應期,更有利於我們儘快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儘早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小博士象棋學堂


作為大學生應明確其基本角色是“學生”, 主要表現為“德、才、能”的定位。“德”的定位, 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完善的人格修養。“才”的定位, 不斷地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 學習先進科學知識, 培養創新精神, 提高綜合素質,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 “在知識經濟時代, 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潛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後備力量, 是這種“人才”的主力軍。“能”的定位, 大學生在課餘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積累工作經驗,鍛鍊交際能力。我們在社會實踐方面,要意識到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並行的重要性。將文化知識的理解狹隘化,只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才是日後角色失敗的元兇。

對於社會: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主力後備隊伍,他們將成為社會底層群體提升社會分層的現實參照座標,可以發揮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提升階層的示範效應,進而優化中國人口的教育及知識結構,並形成中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活力„„因此,他們是和諧社會建設具有較高社會預期值的潛在力量。而我們的大學生普遍與社會分離,缺乏必要的社會關注度,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21世紀職業領域的普遍趨勢是對專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而為整合創造了條件。以往科技人員片面重視專業技術,推崇“工具理性”而忽視“價值理性”(工具理性是科學及技術的內在邏輯,價值理性是以文化價值核心為依據的邏輯),工具(利用)與價值(判斷)二者分離,難以保證科技健康發展。這一狀況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大學生正是促進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我們應當如何適應今後社會的發展,就是當代大學生應當迫切意識到的問題。

樹立學習信心,克服畏難情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相互競爭與合作,與老師成為朋友,與同學成為“戰友”„„我們便邁出了良好社會行為,承擔大學生社會角色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將民族國家的命運與平日裡的所學結合開始,而不僅僅是與“大學生”三個字聯繫起來,才是轉變的開始。同時,我們希望學校應儘可能地為其提供與社會交流的渠道,有意識地引導我們去應對一些挑戰,以提高我們的自主能力,避免行為的盲目性。我們不希望與世隔絕,施行挫折教育,有利於幫助大學生縮短社會適應期,更有利於我們儘快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儘早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


聊齋茶客


大學生群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先行軍,他們的思想,意識,行為往往起著發現,引導,推動,助力,加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促進社會整體發展的引擎和助推劑。長江水後浪催前浪,一浪高過一浪,只有點燃他們的激情和夢想,才會縮短與偉大的目標的距離!從某種意義點講他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山東信瑞達文化傳播


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色,在家裡你是父母的兒子或女兒,在學校你是某學校的某專業的學生,在老師面前你學生。

社會角色 簡稱“角色”。原為戲劇名詞,社會學特指與個人社會身份和地位相聯繫,被社會期待的行為模式。社會對處在特定社會關係位置上的個人應履行的權利、義務的要求稱“角色期待”,指導、約束角色行為的準則稱“角色規範”。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承擔眾多的角色,按角色期待和角色規範行事,但也會產生角色差距和角色衝突。角色規範隨會變化而變化。

大學生主要是扮演好學生的角色,其次積極的參與社會的活動,為將來參加工作做好準備,讀了四年書將來找到合適的工作,是對社會角色扮演最好的角色期待。


LYRan


大學生的社會角色,首先在校的大學生以學習為目的,學好每顆知識,將來報效社會,為國家發達而奮鬥。如果人一離開學校走向社會,那就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時刻到了,用學到的知識,掌握的知識本領,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越努力越幸運侯勇嘉一


大學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學生的首要身份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和體驗社會實踐,不僅僅肩負的是自己人生價值,還有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的培養,在完善充實自己的同事,帶來更多的正能量給周圍的人,回饋社會,是整個國家社會的中流砥柱。


小蜀妹


殘酷點講叫學徒,剛踏入社會的普遍大學生這個時候應該向海綿一樣吸收社會知識,融入到社會角色,在職場上沒有人會慣著你,需要從失敗及委屈中重新設定自己的定位,鍛鍊強大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