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人數占人口總比不到5%,為何現在感覺滿大街都是“大學生”?

牛桂森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針對於你提出的問題,我將用自己的見解幫你解答。

很多人都在吐槽大學生“爛大街”、研究生“爛大街”,認為遍地都是大學生。儘管最近幾年大學生不斷擴招,錄取率也一直在提高,但是放到全國範圍內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佔到的比例也是相當的少。絕大部分都是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認為遍地都是大學生,大學生不值錢呢?關鍵的原因是就業問題,當代大學生不存在巨大的就業優勢,很多人認為大學生不如稀缺年代包分配的時候值錢。另外一點就是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導致畢業生的流動性趨向於集中化。
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數據年籤

我們之所以產生錯覺,遍地都是大學生情況的原因是,關鍵是我們所接觸的人群分佈是主要的原因。如果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那麼我們工作的環境,工作的特點可能大多數都是同類型的人。那麼我們就會誤認為所有的群體可能都是這樣的人群。另外一個大學生遍地都是的原因就是資源配置不均衡,導致人才流動性躍到一線城市。

根據2017年抽樣統計調查的結果來看,本科人口占比超過百分之十以上的省市只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三個直轄市的超過百分之十以上。其他的所有省市、自治區都是低於百分之十以下的。而全國本科生所佔的比例也只有5.9%左右,研究生所佔的比例只有達到0.6%,博士人口所佔比例微乎其微都沒有進行全部的統計。
注:中國各省市大學生人口比例調查表

根據各省市大學生人口所佔比例調查報告來看的話,大學以上人口所佔比例包括(專科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只有15個省份,一半以上的省市都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人口基數較大、人口結構複雜、受教育程度不均衡等造成很多地方的教育水平都很落後。我們國家也只是剛普及義務教育沒有多少年,大學生擴招也沒有多少年,而且人口結構比例更替是相對緩慢的。
注:中國各省市受教育情況統計分佈圖

我們觀察圖表發現,接受過中學教育的人口才過每個省份人口的一半以上。我們產生錯覺認為遍地都是大學生,可能是因為我們聽到的多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道理我們都懂。我們每個人都再說遍地都是大學生,其實並不是遍地都是大學生。只不過少部分發達地區,匯聚的大學畢業生比較多。就如同我們國家推行的“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以及各省市的人員招錄公告來看,大部分要求專科以上的學歷就能夠進行報考。更甚至前一段時間,廣西省教師招聘,大量的崗位空缺,招不到大學畢業生的現象,都在反應其實並沒有達到人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地步。

部分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認為遍地都是大學生,歸咎起來的原因無外乎在於:一、環境氛圍,同等類型的人群接觸的都是相似學歷的人。例如一些事業單位,大企業等對於學歷要求就有限制,如果你處在此種環境當中,肯定身邊都是高學歷人。二、“耳聽為虛”“三人成虎”的原因,說的多那麼很多人都認為遍地都是大學生。新聞媒體的引導,社會的一些現象都會讓我們產生錯覺。

以上就是我的見解,歡迎大家評論交流。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每天都會分享自己的見解。如果你有其他不同想法的,也可以評論交流。


微談論


為何會有這樣呃感覺?我個人的理解有:

1、擴招帶來很多大學生氾濫。想想,90年代,那時候,大學生多麼稀少,我們一個班級,50人,全縣考上大學最好的班級,本科才考上24個,不到50%,其他不太好的班級,一個50人的班級,只有幾個或者十幾個本科,那時候,你真要考一個本科,太難,如今高考擴招後,不要說專科了,本科也非常容易,導致遍地都是大學生。

20年前,本科的上線率不到50%,如今達到了80%或者90%,可見本科太氾濫了。

2、城市過於集中。如今,大學生畢業後,集中選擇留在城市,導致給人感覺,滿大街都是大學生,一條街,到處都是大女生,甚至開個小吃店的,也是大學生。你如果在村子裡,或者鄉鎮縣城,不會覺得有那麼多大學生,可能十里八里沒有一個,幾個村子裡,還找不到一個。

這主要還是大學生一畢業,就朝城市跑,選擇留在城市裡導致,因為城市就業面比較寬,如果回到縣城,你除了考公務員,那就只能打工或者做生意了,畢竟縣城大企業少,機會少。

大學生集中選擇就在城市裡,自然就給人感覺城市大學生太多了。

3、高職院校大專三本等都納入大學生,導致氾濫。實際上,真正的大學生,或者高質量的大學生,是名牌大學或者二本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大學生,相關數據統計,本科以上大學生,只佔據總人口的4%,比例還是非常少。

如今,什麼三本、大專都算是,加上高職院校,一些職業大學,甚至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也算是大學生,能不多嗎?



4、媒體報道的錯誤判斷。如今,媒體動不動就報道大學生找工作如何如何的難,讓觀眾產生一種錯覺,覺得如今大學生太多了。

5、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市場決定需求,市場也會給人假象。大學生找工作難,原因就是在於,大學生過多,而過多,又必然導致就業難,好多家庭孩子,上完大學後,找不到好工作,甚至失業待在家裡,因此,給人感覺,大學生太多,才導致找不到工作,想一下,如果是八九十年代,大學生緊缺時代,會有找不到工作的嗎?如果人人畢業出來都能夠找到好工作,你還會覺得大學生多嗎?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我想你想要表達的不是滿街都是大學生,是滿街找不到工作的都是大學生吧!

魚夫和你一起分析一下,咋就這麼多人?

原因

01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普通老白姓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現在無論農村還是城裡基本家家都有大學生!大學生數量劇增!

老百姓生活好了,有更多的時間來為孩子的未來謀幸福,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金榜題名,走向人生巔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自己的苦,最起碼也要坐在辦公室裡辦公,風吹不著雨淋不著!

即使家裡困難也會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供上大學,加上國家政策扶持:優惠的助學貸款、低保戶的大學生補助,幫助孩子們都能實現大學夢!


02大中專院校並軌後,好多中專、中師,甚至技校搖身一變轉型成為大學學院,大學生受教育質量難以保障。

生活中原來好多,中專、中師院校要麼被大學吞併變成了分院,要麼轉型成了獨立職業專科院校。

在滿足了老百姓日益升高的教育需求的同時,大學入學的門檻也變的越來越低,三本院校氾濫,教育質量下降!

前一段時間大學老師怒扔學生論文的視頻在網上炒的沸沸揚揚,在關注教師素質和態度的同時,網友們也對大學生對待畢業論文的態度和大學生素質展開了討論,最終矛頭直指大學院校嚴進松出的管理制度,大學生素質堪憂!

03熱門專業過熱,導致大學生報考專業過於集中,形成畢業後集體失業。

我表弟家孩子去年高考考了530分左右,可以報一個一本院校,可聽同學和老師們的建議,學口腔科比較熱門,家人怎麼勸也沒有聽。一本口腔科報滿了,最後自己走了二本口腔科。

慢慢的這些熱門的專業也會隨著畢業生流落街頭,慢慢的冷下來的!可到那個時候也晚了!

04大學生畢業公務員考試成獨木橋,高不成低不就,就業率比不過職業院校。

中國未必是世界工廠,哪裡需要那麼多的白領、藍領,真正大量需要的還是工廠技術人員。

大學畢業到工廠裡去打工覺得太丟面子,只能憋在家裡一年一年的備考公務員,期待著人生第二次“躍龍門”!

結束語:家長們的教育需求和大學的擴招,大大增加了大學生畢業基數!嚴入寬出的大學體制,培養了一大批低素質的大學生!熱門過熱、高不成低不就,成就了大學生的待業大軍。

相信通過國家對大學嚴進嚴出制度的體制改革,會逐步改變大學生素質問題!



魚夫愚見,做有態度的教育人,記得關注哦!


魚夫講教育


高學歷不等於大學生

根據我國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大學以上學歷人口比例為8.93%。近十年我國高考每年錄取人數600至700萬,加上專升本、自考、電大等繼續教育,到2019年,大學以上學歷人數比例應該在15%甚至更多。很顯然,高學歷已經不等於大學生,所以5%和滿大街並不矛盾。


為什麼感覺大學生滿大街?

  • 大學生人數確實成倍增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高等教育由菁英化向大眾化、普及化過渡,受過高等教育人口數量成倍增加。
  • 中青年是社會活動活躍人群,也是大學以上學歷人口比例最高人群。
  • 大學生分佈具有明顯區域性特徵。城市中比例遠高於鄉村。如果是在高校裡,不僅滿大街,應該到處都是大學生。😂😂

  • 我國大學生人數基數大,人人都有親、朋、熟識、鄰居是大學生。

其實,我國現在受過高等教育人數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另外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也需要繼續努力!💪💪💪


小黑小黑Luo


“高學歷人數只佔人口總比不到5%”,顯然是個不太嚴謹的說法,一是哪些人是高學歷,高學歷的門檻是什麼,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界定;二是高學歷人數占人口總比不到5%,這個數據有待去印證。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範疇包括專科(高職、高專、高技)、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高等學校指通過國家高等教育招生考試,招收高中畢業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實施高等學歷教育的全日制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獨立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及其機構。

按此劃分,我們可以把專科及以上學歷證書獲得者稱為高學歷人群。然後在藉助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對於歷年專科、本科、碩士畢業生、博士畢業生的統計數據,計算出目前高學歷人才佔比情況。


一、1978—2018年普通專科畢業生人數統計

二、1978—2018年普通本科畢業生人數統計


結合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2018年的數據,2018年全國普通本專科畢業生數753.3萬人,因此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共有本專科畢業生人數總計98370669人。

同樣的,我也統計了碩士畢業生的數量(630萬左右)和博士畢業生的數量(81萬左右)。但考慮到這些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基本上都是通過專科、本科考上去的,為了避免重複計算,所以就不再想加。

那麼1978-2018年間普通本專科畢業生人數高達98370669是個什麼概念的。

1.與總人口相比較

2018年末,我國總人口為13.95億,本專科層次以上的畢業生佔總人口比例近似為7.05%。


2.與勞動人口相比較(16-59週歲的勞動年齡人口)

根據2017年統計的數據信息顯示,我國16-59週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0199萬,本專科層次以上畢業生佔勞動人口比重為10.9%。

因此,你所說的高學歷人數占人口總比例不到5%是錯誤的,目前本專科層次以上畢業生佔總人口比例達到了7.05%,那麼為什麼會有不少人感覺“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呢?

首先可以明確一點是,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我們常常通通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去幫助自己判斷事物,但卻忽略主觀判斷的侷限性。一方面,從本專科占人口和佔勞動人口的比例來看,顯然滿大街大學生是個錯誤的結論,它不符合事實。但另一方面,很多活躍於網絡上新一代年輕人,普遍學歷水平要更高,考上大學是一件非常平常、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多年來高考的擴招,高達80%以上的本專科錄取率,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而他們身邊有著無數同樣的學生。舉個例子,目前全國各省份的中考升學率大概在50%左右,假設有100個考生,這就意味著50人可以上高中,再到高考時期,本專科錄取率大概在80%左右,意味著50個人中有40個會被錄取。因此現在的孩子,有大概40%左右的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樣想來,在年輕一代眼中,滿大街的大學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期待你的點贊支持!


學習源動力


你的算錯了,不說大專,就說本科畢業的2018年是860萬多,按擴招18年算每年平均600萬人算,畢業了多少?再加上前50多年培養的大學生,科學家,院士,老師,超兩億了吧。那5%是怎麼統計出來的?

。。而且你怎麼能說電大,成人,職業學院,職業大學不是高層次人才?加上之前那兩億人,遍地大學生是肯定有的。

。。混文憑的有,但不是主流。試想一下,研究生有沒有混的,博士有沒有混的,肯定都有。

。。現在有些人送孩子去國外求學,回來也是高學歷,所以說5%是不準確的。

。。即便是覺得大學生質量不好,但也總比一般人強,而且現在依舊是唯學歷論佔主導。看看技校吧!以前只能城市戶口才能考,後來農村人也可以上,再後來大學生也可以上,再後來不限年齡,到現在……。藍翔都不敢叫“技校”了。

。。現在就是遍地大學生。不信,做個網絡投票!試試!


穿了馬甲的春


高學歷人數佔比,要看統計的範圍。

從1977—2017年高考錄取人數統計來看,這40年來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放到13億多總量中核算下,大學生佔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43%。就這個比例,本科生絕對是稀缺資源。

而高學歷人群,在各地區分佈不均的,在一線城市肯定會比其他城市中比例高,城市肯定會比農村高。當你在大城市中,會感覺大學生很飽和,到處都是,這是因為這個地區的佔比很高。


就全國來說,在1999年大學擴招之前,每年大大學錄取率都很低。加上之前的50,60,70年代的人,這幾代人上大學的就少之又少。所以基數會比較大。

不要被某一地區大學生佔比高誤導,而誤以為全國的佔比都高。


小福福工程師


在總人口中,含60歲以上的,也含18以下的。

據國家公佈的數據,60歲以上的人,已達到2.4億。而18歲以下的,我手頭沒有準確的數據,保守估計也應在3-4億左右。

據瞭解,60以上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沒大學學歷的。如果扣除一上一下的這兩部分群體,大學生佔總人口的比重會大幅度增加。

除去"兩頭"以後,那剩下的這部份人,除了在校大學生,都是正在工作的群體。

在工作的這部份群體裡,環顧一下,有幾個不是大學學歷的?至少,我工作的環境中,95%的人是大學學歷。其它不是的,都是駕駛員、炊事員、保潔員。

你說說,這種情況,算不算"滿大街"都是大學生?

現在的情況是,如果你年齡是在30來歲,說自己是大學學歷,簡直都有點不好意思說得出口。因為,研究生、博士生已經是多的去了。




雲來如風


首先關於這個命題的前半句,我認為是很不嚴謹的。“高學歷人數占人口總比不到5%。”題主既沒有明確什麼叫高學歷,比如研究生以上?本科以上? 如果碩士以上學歷才算高學歷的話,那麼我國碩士佔全國人口的比例連1%都不到。如果本科及以上算是高學歷的話,那麼和題主說的5%算是符合的。因為現在中國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大概就在4%~5%之間。

其實5%的這個比例並不算高,但為什麼會有一種讓人覺得滿大街都是“大學生”的錯覺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需要介紹一種現象,叫做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邏輯錯誤。指的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舉個例子

小張是北京某高校的老師,他身邊的大部分人都是本科以以上學歷。他自然就會覺得中國的本科生已經爛大街了。但實際上,他看的只是經過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這種篩選,是因為他所在的圈子而自動的篩選的。那他的認知自然就會出現偏差。


小王是貴州某農村出來的流水線工人。在他們村子裡面,幾年都很難出來一個本科生,而且流水線工人基本都是高中以下的學歷。他自然會覺得本科學歷是一個非常高的學歷。但實際上,他看的也只是經過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這種篩選,是因為他所在的圈子而自動的篩選的。

兩個不同的人,認識到的卻是兩個不一樣的中國。這就是由於他們出現了倖存者偏差,只看到了自己圈子的信息,忽略了自己圈子以外的信息。從而導致判斷出現偏差。

真實經歷

我自己是在讀研究生,身邊的朋友圈都是本科及以上學歷。我在我本科畢業以前,也以為中國的本科生已經很多了。直到,我大四畢業的那年,去工廠幫朋友幹了一個月的招聘專員,就是招聘流水線工人的那種工作。每天都有一百多人過來應聘,我特意看了一下他們的學歷,基本都是初中,高中。從那以後,我才真正認識到中國的國情,就是低學歷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的。

被篩選的信息

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就會反對,說自己只是一個高中學歷,但是也覺得大學生已經爛大街了。這類人出現倖存者偏差的原因,也是因為接受的信息是進過篩選的。而這種篩選,不是所在圈子的自動的篩序,而是自己主動的篩選。我說的可能不好聽,這類人就是檸檬精,酸的。自己學歷不高,所以需要不斷的去證明本科學歷已經爛大街了,沒有用了,以達到自己心裡的平衡。

同樣的謬誤,讀書無用論也適用。如今很多人在說,誰誰誰當初沒好好上學如今照樣掙大錢,而好多用功讀書的人,畢業後反而不如那些沒好好學習的人混得好。並且因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上學沒有用處”,“讀書無用”的結論。對於高學歷者,普通人既會關注成功的人,也會關注那些沒成功的人,並且高學歷卻落魄的人尤其受關注,容易被當做新聞報道;而對於低學歷者,普通人往往只關注成功者,忽視了廣大學歷低又沒成功的人。正是因為忽視了這些“沉默的數據”,才產生「讀書無用」這種錯誤結論。

這些現象都是倖存者偏差。

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

我認為要避免自己產生倖存者偏差,就應該逆向思考。但你堅定的認為一個結論的時候,先否定自己。比如題主認為,大學生已經爛大街了,那麼就應該反過來思考,大學生占人口比例還是少數,然後再去找證明這一觀點的證據。逆向思考能讓你打開你的視野,看到你沒有看到的東西,瞭解到你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事物。

我是小唐,一個熱愛生活的在讀研究生,在頭條分享我的學習經歷,也想認識更多有意思的人。歡迎關注,點贊。你的點贊,將是給小唐最大的鼓勵。👍👍❤❤❤

小唐學姐


大學擴招是跟畢業生不包分配同時進行的,是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選擇,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一個道理,我們那時候中專畢業就分配國家幹部,專業知識,工作經驗是就業後培養的,這個跟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一樣,說不上那個先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