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除了打小人祭白虎,還有什麼風俗習慣嗎?謝謝?

齋行者


以前聽老人們傳說是驚蟄過後百蟲叢生,天氣下雨會有雷電,因此在打雷的時刻拍打一下床鋪,百蟲不敢進宅。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水香人


今天農曆二月十二,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驚蟄,蟄是小蟲的意思。一般到了這個時候,萬物才開始真正的復甦,天上也要鬧個動靜,春天的第一聲雷都驚到小蟲子了。呵呵,形象不?這就是“驚蟄”二字的由來。

除了蟲子蠢蠢欲動,具說從今天起的第五天,布穀鳥、黃鸝鳥就要開始鳴叫了,歌唱春天。照心在這立帖為證,看看古人說的對不對。

到了驚蟄這一天,桃花開始萌發,有詩為證:“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不僅僅是桃花,李花、蘋果花,櫻花都在萌動。用不了幾天,我們聽著黃鸝鳥的歌,欣賞那桃花如火梨花如雪的春光。

驚蟄這一天,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民間風俗。

這一天,雷神要上崗值班了。雷神在天上仙界地位崇高,據說長得是鳥嘴人形,還有一對大翅膀,手拿大錘擊打天鼓,把聲音傳到人間。所以今天要祭雷神,皮匠們在今天也要配合雷神行動,給鼓蒙鼓皮。

在我們傳統文化中,一般節日嚴禁吃梨,而今天例外。意思是和害蟲外離,免受其害。這僅僅是一種傳說。真正原因是現在正處在春暖乍寒的時候,雨水少,天氣乾燥,人容易口乾、咳嗽。根據中醫理論,梨可以益脾,脾是運化水谷精微的。這樣可以扶正人體正氣,少生病。

我們家鄉驚蟄的風俗,就是這樣的了。


天中照心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因為是傳統節氣,所以他也有不少的習俗。下面進行解答:

一、何為驚蟄?

驚蟄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在此之前,動物因為天氣較冷蟄伏在土中或洞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到了驚蟄節氣,地氣開始溫熱,春雷開始響動,蟄伏的動物們也都被驚醒,開始復甦,故有驚蟄之說。

驚蟄節氣分為三侯:一侯桃始華,也即驚蟄前後,桃樹開始開花,呈現出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景。二侯倉庚鳴,意思是說,黃鸝在這個時候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張開喉嚨,開始發出清亮的聲音。三侯鷹化為鳩,意思是仲春時節,老鷹往更北的地方去,布穀鳥出現在人們的視線裡,之所以說鷹化為鳩,是因為以前的人認知有限,把老鷹當成布穀鳥,並認為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變化。

三侯所反映的細節變化,總體的意思是說,驚蟄前後,植物都開始抽枝開花,動物也開始呼朋引伴,為新一年的生長和後代的繁衍做準備了。而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也開始準備重播,或已經在地裡種上了小麥、玉米等作物和蒜苗、南瓜、菜瓜、菜豆等蔬菜。

二、驚蟄節氣的習俗

驚蟄節氣的習俗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吃梨。驚蟄節氣前後天氣已經此時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吃梨可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以確保全年有好的收成。

2、打小人。驚墊日還有“打小人”的習俗。驚墊時節往往平地一聲雷,唉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

3、祭白虎。中國民間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一天祭白虎。所謂祭自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斯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4、蒙鼓皮。古人認為驚蟄是雷聲引起的。神話傳說中雷神是位長了翅膀,鳥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多面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鼓聲與雷聲相似,人間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冬官考工記》的中就記載:“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翻譯過來就是,蒙鼓皮,都在驚蟄這一天進行。

5、詛咒鳥雀。驚蟄咒雀,目的是在這一天咒過烏雀,穀物成熟時鳥雀都不敢來啄食穀物。雲南宜威,驚蟄時兒童咒雀,一定要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埂走遍,才可以回家。有咒雀詞道:“金嘴雀,銀嘴雀,我今朝,來咒過,吃著我的穀子爛嘴殼。”

6、驅蟲。時值驚墊,氣候溫暖,雨量較多,“春雷驚百蟲”,最宜於各種寄生蟲的繁殖。其中最足以稱為禍患的,如瘧蚊、蝨子、跳、血絲蟲等。所以在民間,驚蟄這一天,多有驅蟲之舉。因為石灰具有殺蟲的功效,所以在驚蟄這一天,可以將石灰灑在門檻外,讓蟲蟻一年都不敢上門來。

三、補充說明

因為我國地大物博,加之是個多民族國家,風俗習慣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以上只是驚蟄這一天有關習俗的梳理和彙總,但並不一定是每個地方都有這些習俗。

另外這些習俗的具體做法,也因為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


顧南安


今天就交驚蟄,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較重要的一個節氣,排於第三位,表示仲春卯月開始,是正寅月的臨界點。驚蟄其名,很有寓意,是表物候農事的。意思是春雷乍響,蟄蟲驚而出走,氣溫回升土解凍,雨水漸多萬物長,春耕開始不停歇,別再拖延又誤時。說到驚蟄風俗習慣,各地是有不同的。

我地有祭拜虎爺打小人的習俗,但隨時代變遷,許多年輕都不搞這個了。祭虎爺又叫祭白虎,拜虎神。傳說虎神是土地公和保生大帝的將領,虎兇猛而傷人畜,祭拜之,便求得虎神虎爺不再人畜而得平安吉利。生意人及小孩都當拜祭之,求得出門大吉。打小人是不讓小在背後作崇害人。除此之外,就是敲梁震房,驅趕蠍子、蚰蜒等之類的蟲子為害。



還有就是射蟲,掃蟲,炒蟲,吃蟲,寓意除百蟲。因為驚蟄蟄蟲驚而出走,有的是害蟲,要及早除之。再還有就是吃梨。梨與離諧音,意為跟害蟲分離,所以驚蟄要吃梨,也要犁犁田地,這都是在心理上求盼吉利。還有說瘟疫起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所以,我地習慣用驚蟄艾做驚蟄餈粑,吃了能防病毒流感等,不生病得健康。




樹德漢碩


驚蟄習俗

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一說為“離家創業”之意,寄託“努力榮祖”之念;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一說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白虎

在古老的中國,流傳著在驚蟄日祭白虎的風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鎮壓蛇蟲鼠蟻,以免招來災禍。

人活在世上,難免會運氣不好犯小人。 化解小人的絕招就是“打小人”嘍。而最合適的日子就是“驚蟄”,又名“白虎開口日”。

冬天的蛇蟲鼠蟻在驚蟄日即將甦醒過來,謀害世人,而小人也會在此時惹事生非,言語傷人。所以在驚蟄這一天打小人更能驅趕黴運,保全家幸福安康。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表達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詩情畫藝生活百科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在這一天民間有很多習俗。

1、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2、打小人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驚蟄後氣溫明顯升高,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4、祭雷神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雷神作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來震動人間,所以過去有驚蟄日祭祀雷神的習俗。

5、撒石灰,吃炒蟲

驚蟄雷動,蟲蟻開始活躍。所以驚蟄時節,人們會撒石灰驅蟲,也有撒蜃炭之舉,蜃炭是各種蚌類和牡礪的殼燒製而成,功用與石灰類似。清光緒元年《曲江縣志》載曰:“驚蟄日,撒石灰於壁間,以壓蟻,炒米粒果而食。”當然,這裡的炒蟲可不是真炒蟲子吃,而是一些菜籽、玉米、豆子之類,圍而食之,寓意驅蟲害。

6、蒙鼓皮

響雷,是驚蟄節氣的重要特徵。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話郝浩說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在雨水之後、春分之前,時間為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驚蟄節氣的風俗習慣主要有以下這些:

1、吃梨

在很多地方,驚蟄都有吃梨的習俗。這是因為在驚蟄時節,病蟲肆虐,小孩子們容易因此感染病毒,導致疾病的發生,莊稼也容易發生病毒害。而梨和“梨”同音,據說吃梨能夠讓小朋友和莊稼都遠離病蟲,茁壯成長。事實上,梨也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果,且性寒味甘,有助於春季的防寒保暖,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2、“祭白虎”解是非

“祭白虎”是廣東、香港一帶的驚蟄民俗。傳說白虎是道教的“四神”之一,是口舌、是非之神,在民間象徵著凶兆。每年的驚蟄前後,它都會下凡覓食,甚至會吃人,如果人們冒犯了這位凶神,則這一年將遭遇兇惡小人的暗算,百般不順。人們在驚蟄這天祭白虎,就是為了化解是非、遠離厄運。先用紙繪製一隻白老虎,祭拜時以豬血供奉,然後用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紙老虎油水充足,便不會再張口說人是非了。


3、驅蟲“打小人”

被春雷喚醒的蛇蟲鼠蟻不僅要偷吃莊稼,還可能爬到家裡來。不堪其擾的人們便想出了一招妙計——每逢驚蟄前後,人們手持清香、艾草等驅蟲的植物點火燻烤家裡的各個角落,並在門外撒上石灰。這樣一來,蛇蟲鼠蟻就不敢靠近家宅了。驅趕了蟲蟻,也代表著趕走了小人,驅除了黴運。



4、“炒蟲”

炒蟲其實並不是將害蟲都捉來炒了吃,而是將豆子或玉米等食材放在鍋裡爆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就像是在炒蟲子一樣。在山東、陝西以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驚蟄時節家家戶戶都要炒蟲,並且還要比賽吃炒蟲,以表達消滅害蟲的願望。



5、龍頭節

在驚蟄期間,往往穿插了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龍頭節。正所謂“二月二,龍抬頭”,說的是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沉睡了一個冬天的龍神就會甦醒過來,抬頭昇天。而龍又是行雲布雨的神靈,會給人間降臨珍貴的春雨,因此這被視為祥瑞喜慶的象徵。“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人們歡度龍頭節,以祈願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在北方,這個節日又被稱為“龍抬頭日”或“春龍節”;在南方,則被叫做“踏青節”或“挑菜節”。


總體來說:立春的春風輕柔拂過,雨水的春雨溫潤如酥,沉寂了一整個漫長冬日的萬物如夢初醒,睜開迷濛的雙眼,但真正使得萬物再度甦醒的,卻是那一聲聲遙遠的驚雷。驚蟄的雷聲喚醒蟲蟻鳥獸,喚醒草木莊稼,更喚醒勤勞的人類,於是繁忙的春耕時節就此開啟。在這陽光明媚的仲春時節,活力與生機就此重現人間!


周慕白1988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節氣的到來,意味著仲春的開始。氣候漸暖,進入春耕季節。驚蟄的習俗,各地不盡相同。“打小人”“祭白虎”以外,在我國北方驚蟄這一天有吃梨的習慣,寓意吃梨可以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好收成,古代走西口者也取“離”的諧音,有“離開故鄉”之意。後山西的人們驚蟄日吃梨,亦有“立業耀祖”之念。

河南有地方,媽媽給孩子們熬“三根茶”喝,所謂三根茶就是蒲公英、蘆葦根、茅草根一起熬,清熱解毒,性平。

在廣西一些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人們把玉米當成害蟲,吃玉米意思是吃害蟲。南方一些地區這一天要祭祀“雷神”,儀式隆重,擺案敬香,置具供品,以求雷神喚醒萬物,讓人間呈現勃勃生機。


用戶言午澤群


3月5日,是“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接下來的日子裡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萬物將蓬勃生長,春耕備耕也進入了關鍵時節。

驚蟄節氣天南地北都有哪些民間習俗?一起了解一下。

祭白虎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

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驚蟄日,除小人,在民間有驚蟄當日,打小人、去晦氣的習俗,若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感覺遭受小人困擾,不妨嘗試在這一天裁剪一張小人式樣的紙,然後將其燒掉。就演變為運氣不佳的人,或者一邊念著咒語一邊拍打著紙人,用以驅趕黴運,這就是“打小人”。

吃梨

民間講究要在驚蟄時吃梨:一方面,春天天氣乾燥,梨有去燥潤肺的功效,“吃梨消百病”;另一方面,“梨”諧音“離”,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保證全年都有好收成

撒石灰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上就說:

“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

石灰原本具有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灑在門檻外,大家就認為蟲蟻一年內都不敢上門。

江西遂川,早年也有驚蟄日殺蟲的習慣,在房前屋後的牆基、畜欄、廁所等處撒一些石灰粉末,以殺蟲、防蟲。福建汀州,人們在廚房桌角、柱下牆角等處撒石灰。

炒黃豆

驚蟄炒豆在陝西民間流行,為什麼驚蟄要炒黃豆?炒豆的時候會有濃煙散出來,能燻死害蟲,黃豆都是經過前期醃製浸泡處理的,而且炒的時候會有

黃豆炸開的聲音,就像害蟲被消滅一樣,同樣是人們對新的一年莊稼豐收的美好祈願。

炒玉米

在廣西的一些地區,人們有在驚蟄這一天吃炒玉米的習慣,其實人們把玉米當成害蟲,吃玉米就是吃害蟲,寓意消滅害蟲。

吃煎餅

在山東地區,驚蟄流行吃煎餅,同樣是藉著攤煎餅的濃煙將害蟲驅趕或者消滅,煎餅是山東人的情懷,捲上愛吃的菜,一股家鄉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吃雞蛋

在南方,廣東附近流傳驚蟄吃雞蛋,為什麼要吃雞蛋呢?民間流傳,過了驚蟄地底的蜇蟲復甦覓食,這時候兇獸“白虎”也甦醒覓食,不僅吃人,而且得罪了它可能一年內都不順利,所以就有了驚蟄祭祀白虎的習俗,而且只能投餵鴨蛋,

白虎吃飽了就不會害人了,據說後來因為鴨蛋供不應求,就變成了雞蛋,一直延續下來。

吃驢打滾

在天津,驚蟄的習俗是吃“驢打滾”,用糯米黃豆麵和豆沙做的驢打滾,吃起來勁道有彈性,又軟又甜又糯。吃驢打滾,同樣有遠離害蟲的心願,還希望人能翻身。

喝醪酒

其實醪酒就是糯米酒,醪酒營養非常的豐富,脾胃虛弱者多喝有助於提氣補虛, 可以補肺的虛寒,也可以美容養顏,經常喝對人皮膚好。人們還習慣於吃雞蛋煎餅拌上芥末汁,來祛除體內多餘的寒氣。

吃龍鬚麵

在部分地區,有驚蟄吃龍鬚麵的習俗,烙餅上要有龍鱗的圖案,包的餃子上要有龍 牙。因為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自古以來就被賦予神聖的光環,人們這樣做,也是

為了寓意今年風調雨順吉祥平安

祭雷神

部分地區會有驚蟄這一天祭祀雷神的習俗,驚蟄一聲雷,喚醒萬物,人們祭祀雷神,也是希望雷神能夠喚醒萬物,讓人間處處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蒙鼓皮

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世也使用這個機遇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

"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見,不光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轉相符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適應地利,凡事才幹到達事半功倍之效。

以上就是驚蟄節氣的一些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是青鳥


溫暖的氣候、雷聲的響動、冬眠動物的甦醒,這些都是進入春耕的標誌。驚蟄時節,天氣已經完全暖和,土地已全部解凍,此時農事勞作開始忙碌起來,如韋應物《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驚蟄之後,緊張匆忙的耕種活動接踵而來,農家就再無清閒的日子了。壯年男子全部在田地勞作,一刻也不敢耽擱。農事繁忙、農人又飢又累,但他們不以為苦,因為內心看到了希望。若是再來一場春雨,灌溉了莊稼後農人會更高興,這是上蒼的眷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