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名人王朗汉魏晋三朝重臣,更非诸葛亮骂死的,仿操建坟72座


连云港名人王朗汉魏晋三朝重臣,更非诸葛亮骂死的,仿操建坟72座


在今花果山大村弥陀庵的北侧,墓虽不见,但原墓前的两柄石剑和安放墓志的大型碑座尚存。

墓前石剑二柄曾砌在飞泉村的灌溉渠上,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资料显示,两把石剑现位于当路村王氏祠堂院中,二柄石剑剑柄规格相等。剑全长约3.6米,宽约0.45米,厚约0.2米。20世纪60年代初王朗墓遭毁,20世纪70年代被农民用以在大村砖厂处修建农田灌溉渡槽。而石赑屃则保存在海清寺塔院中。

王朗是三国时东海郯人,死于太和二年(228年)。他是汉魏晋三朝重臣,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经学大师,在晋代形成的“王学”流派曾影响中国几百年的经学研究。王朗还是东海王氏的始祖,经学研究对东海文化及连云港地区的文化形成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家训“重德、崇学、尚俭”对后人影响深远。王朗年轻时拜太尉杨赐为师学习经书,后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杨赐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2年)死后,王朗弃官为老师守孝。后来官府察举王朗为孝廉,征召他到府任职,他都没有答应。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看中,并任命他出任徐州治中,协助陶谦治理内务,掌管文书。曹操十分器重王朗的才华,于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召王朗入朝,推举他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王朗则被擢升为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后来又历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魏明帝曹睿登基后,改任王朗为司徒,并将王朗晋封为兰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二百户”。王朗不仅是一位身居高位、列三公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博识能文、擅长奏疏的学者。他平生著述甚丰,曾著有《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太和二年(228年),王朗死,谥号成侯。

关于王朗,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三国演义》的传说。传说王朗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投靠了曹操。在一次蜀魏对阵时,诸葛亮知道他气量狭小,故意揭短大骂:“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三国演义》九十三回)王朗忍受不了,当即大叫一声,摔下马来,一命呜呼。

其实,这只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戏说,而历史上真实的王朗寿终正寝。传说王朗死后,葬礼十分隆重,为怕人盗墓,仿效曹操的做法,从长安到云台山一路上埋了七十二座坟。(曹操死于220年,王朗死于228年,两者死亡时间相距8年。)可诸葛亮有心让王朗死也不得安身,他派人在魏军中散布谣言,说每座坟都是金头玉葬,花了黄金万两,这么一来,魏军将士纷纷去挖掘王朗墓,以图发财。结果七十二座王朗墓被挖了七十一座,只有家乡这一座因由族人看管,当时未给挖掉,幸存下来,这就是今天花果山下的大村王朗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