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一次进攻大城市,用了2件秘密武器,一本书和自制坦克

1948年3月7日,解放战争之“临汾战役”打响。在开国元帅徐向前的指挥下,参战官兵采用坑道爆破的攻城战术,浴血奋战72个昼夜,攻破有“东方马奇诺防线”之称的临汾城墙,彻底扫清了国民党在晋南地区最后一个军事据点。

就在我军打下运城后,国民党驻守的晋南最大城市临汾已是孤零飘摇,如若被攻下,则我军就可以剑指晋中,直接摧毁阎锡山的老巢太原。可想而知,临汾这座城市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但是,临汾城防工事异常坚固,俗称“卧牛城”,地势内高外低,经过日军和国民党军的逐年加修,形成了4道钢铁堡垒,且城内的街道和建筑上设有大量的巷战据点,配有重火力炮兵、1个整建制师和大量杂牌武装,总兵力3万余人,显然易守难攻。


解放军第一次进攻大城市,用了2件秘密武器,一本书和自制坦克


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下来,再难拔的钉子也到拔出来。2月,晋冀鲁豫军区组成攻城前方指挥部,徐向前任司令员,指挥2个纵队及地方武装5万余人,准备攻下这座国民党晋南最后堡垒。

3月7日,这场解放军史上第一次大型城市攻坚战打响了,可没曾想,一战就是72天。晋冀鲁豫部队首先炮轰机场进行封锁,以防援兵相助;紧接着肃清外围敌军,并与杂牌武装拼死纠缠;仅外围战斗就异常激烈,攻击进度十分缓慢,伤亡也比较大。战斗进行至22天时,我军已伤亡近4000人的,鉴于敌军的疯狂反扑、地理优势和飞机空中支援,徐向前不得不改变攻击战术。


解放军第一次进攻大城市,用了2件秘密武器,一本书和自制坦克


在随后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徐向前指出当前的严峻形势,要求各级克服急躁情绪,稳扎稳打,号召官兵“英勇杀敌,争当临汾旅”。紧接着他给大家提了个问题:是否读过《封神榜》这本书?并对书中的“土行孙”的特异本领进行了讲解,在座军官恍然大悟,攻城不利的情况下,可以学习土行孙,钻到地底下挖洞,靠近了再炸开城墙……

战术总归是战术,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异常困难。为了尽量不被敌人发觉,官兵们使用了很小的工具,甚至用手挖掘,坑道几乎是一寸寸地向前延伸着。就在此时,敌人也在反挖坑道,并不断派飞机骚扰轰炸我军坑道作业,在 “对挖、对听、对炸”的对峙中,进展十分缓慢。在此期间,临汾城附近百姓做军粮、转运伤员、卸门板送阵地……别小看这个门板,它被官兵称作“土坦克”,可以帮助官兵有效防护敌人的火力射击,起码让官兵觉得心里踏实,有掩护的作用功效。


解放军第一次进攻大城市,用了2件秘密武器,一本书和自制坦克


截止5月初,8纵23旅的3条主坑道与巨大的爆破洞终于挖掘完毕,炸药也都装填完毕。震天巨响即将点燃,总攻开始前,徐向前对8纵司令员王新亭说:就是胡子打白了也要把临汾打下来,打不下来我和你到五台山当和尚去!对于一名前线指挥员来说,这无疑是给自己下的一道破釜沉舟的“军令状”。

5月17日晚,我军向临汾城发起总攻,8纵23旅在坑道内点燃炸药爆炸,轰开城墙后,突击队乘着烟雾弥漫向北突破口发起冲击,直插纵深战壕内,迅速占领城头;战至24时,城内抵抗之敌被我军全部歼灭。


解放军第一次进攻大城市,用了2件秘密武器,一本书和自制坦克


历时72天的临汾战役成功结束,敌军匪首悉数被俘,我军前线官兵伤亡也高达万余人,消耗炸药近5万余公斤。战后,23旅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毛泽东同志称这场战斗“开创了城市攻坚作战的成功范例”。纵观战斗过程,

攻城官兵充分发扬了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展现了有进无退、有我无敌的生死观,更书写了军民一心同斗敌的壮丽篇章。岁月传承红色的基因,时代印证奋进的脚步,向英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