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承載著人類的記憶,是歷史的積澱和文明的見證!

走進博物館,能夠真實地感受到歷史的溫度,那麼來到重慶自然也少不了要去到位於九龍坡的建川博物館,看看建在防空洞下的博物館究竟是何樣子。

建川博物館位於重慶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鵝公巖大橋下),博物館利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建館。其所在的位置現存有51個防空洞。這裡是洋務運動時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西遷重慶時的舊址,也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廠的所在地。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群(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前身為張之洞於1889年在湖北漢陽創辦的湖北槍炮廠,1904年改名為湖北兵工廠,1908年與湖北鋼藥廠合併,改名湖北兵工廠鋼藥廠。民國初年由陸軍部直接管轄,並改名為“漢陽兵工廠”。1937年7月,改為軍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廠。

重慶建川博物館的主題雕塑"冒著敵人的炮火"已經矗立在鵝公巖長江大橋旁。雕塑的造型很獨特:一名戰士手握機關槍,象徵著勇敢和勝利。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其中中國囍文化博物館,整體色調都以金色和紅色為主。初入展廳,映入眼簾的便是紅牆上各種字體的金色"喜"字,天花板上則是一張張泛黃的老結婚照,給人一種喜慶的氛圍。還特別設置了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由三個防空洞組成,洞洞相通。布展的眾多展品中,包括不少"漢陽造"步槍,博物館通過實景還原,展示了重慶在抗戰時期製造兵器的場景。

在1938年,由於日軍的侵略,漢陽兵工廠內遷重慶,繼續從事槍炮彈藥等軍用品生產。為防止日軍空襲轟炸,兵工廠將部分生產車間遷入防空洞內,由此便形成了抗戰生產洞。現今在防空洞裡建成的8個主題博物館分別是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兵器發展史博物館、票證生活博物館、中醫藥文化博物館、重慶故事博物館、中國囍文化博物館、民間祈福文化博物館。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進入館內,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個館的形像,一名戰士手握機關槍,然後就是老兵手印廣場,來過老兵手印廣場的人無不驚歎可以收集到如此多的老兵手印,這些手是為我們今天歲月靜好而負重的手,是為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而拼搏過的手,這一定是花了很多我們無法想象的心思,也遇到過我們無法想象的難度的工作,只為了讓我們記住這些老兵,讓歷史記住他們的功德。

在建川博物館展內陳文物包括67件國家一級文物在內的各類文物藏品40000件,文物不僅包括抗戰、兵工、民俗、紅色年代等近現代史料、物品,而且還囊括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這百年的中國歷史沉積物。其中還包括毛澤東在1937年頒佈的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的改編令;為紀念九一八事變七週年而製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彩瓷墨盒等等。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據悉館內還以時間為主軸,展示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還著重展示了與重慶有關的部分圖片和事件。

其中在館內就展覽了羅中立在四川美術學院創作的榮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油畫《父親》;還有在重慶2006年投入使用的李子壩輕軌站的圖片,現在的李子壩早已成為遊客打卡的景點;而在展出的照片當中還有最能體現重慶市井氣息的,幾位重慶人圍著火鍋正吃得熱火朝天。讓人不禁感觸重慶人的生活,一年四季,火鍋不停。

展館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都有當年的圖片、視頻和實物,為展覽增添了立體感。比如在展廳內,有一個張開手臂的人像,像在指揮音樂。那是施光南的雕塑,而施光南老先生在1940年出生在重慶南岸,也是重慶曆史名人之一。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重慶這座建在防空洞裡的博物館,讓我們共同走近烽火歲月下的歷史

雖說現在已無戰爭的硝煙,但建川博物館正以一件件實物提醒著我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偉大的抗戰精神也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

再者這座博物館裡珍藏瞭如此眾多的“漢陽造”作品,如漢陽造步槍,刮刮機,建設廠摩托車,可謂是承載了老一輩的回憶,在這裡你能找到百年曆史沉澱的東西,在這座博物館當中記載了老一輩重慶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