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羡慕陶渊明的生活吗?为什么?

菩提非树LW


谢谢你的提问,现在奉上我的一知半解。

提起陶渊明估计知道的人只有一部分,而提起“桃花源记”想必知道的人就多了,小学课本里著名的篇章嘛。那时候碍于岁数太小,即便当时老师已经讲述的“舌绽莲花”“妙语连珠”,可真能理解透彻的,基本属于“零”。没办法,那种成年,尤其是古代成年人的隐世生活,非是小学生们能开悟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不可否认,桃花源记里面记载的生活环境,如今回想起来,确实挺让人心驰神往。在大城市打拼累死累活打拼大半辈子,等到退休后,回头一看!唉,还真不如人家。比什么?房子,人家有。车子?人家不出远门。票子?到老了房贷都未必能还清。经过一番对比博弈,说不羡慕陶渊明还有点不现实,至少陶渊明每天耕耕地,写写诗,基本就能够养老了。

可仔细想想,陶渊明的生活,真的适合现代人吗?

首先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时期,那个时代人类的“科技树”估计还处于半原始的状态,所以像什么“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之类的理想,几乎是不存在的。封建社会兵荒马乱的,“安全”两个字绝对属于奢侈品。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最好的影射,虽然也有作者杜撰的东西,可里面确实也倒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悲凉。

所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并不适合现代人。远的不谈,仅仅是那种无声无息的枯燥,就使人跟中了虚竹的“生死符”似的,难受的紧。陶渊明是文学大家,爱好也很简单,舞文弄墨,诗词歌赋。试问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一周不玩手机?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群体,都做不到。即便剩下的那百分之一,也是手机没电了。

因此现代人就乖乖的生活在现代就好,穿越剧都是编导们歪歪出来的,古代哪有想像的那么美好。少年时也曾幻想过要当隐世高人,结果一部《寻秦记》,直接将自己拉回了现实!


衣袍公子


羡慕非常羡慕!曾经我出生在农村,那时候非常向往城市里的生活,觉得城市里好好啊,进门就关着门,还要换拖鞋觉得好有仪式感。后来家里有钱了,搬进了城市,我觉得还是农村好。没有亲近感,大家回家都关着门,太孤单。每次会农村闻到那个柴火味儿我就使劲闻,觉得好亲切啊,泥土的腥味儿我都倍感亲切。在农村我吃个中饭我端个碗,可以从村东走到村西。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看看陶渊明的诗,写的多美啊。在南野开荒,开多少都是算我的(古代是这样,鼓励开荒)保持着朴素的田园生活。房子周围有十余亩地,茅草房有八九间(他说的可不是完全用茅草做的房子,是茅草加泥土。那种房子冬暖夏凉,住过的人都知道)柳树的树荫盖着房子的后檐(夏天干完农活儿,在树荫下休息,在来碗凉茶别提多爽了。懂的人都懂)庭院前还有很多桃树李子树(这个时节可以赏桃花,果实熟了还可以吃水果)远处的村子隐约可见,还飘荡着炊烟(柴火做的反特别好吃。煮的那个稀饭那才叫香。真的,城市里的稀饭就是米汤加米)深巷里有狗再叫,雄鸡在桑树顶上叫(鸡叫要吃饭啦)庭院里没有琐事干扰,房内又悠闲。卧槽(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这不就是最向往的生活吗。


小柴历史


不羡慕

在当今社会压力大的背景下,有很多人向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生活。以前我也很羡慕,可是经过今年疫情,我也算过了这种生活,现在我是没一点兴趣了。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因为厌倦了勾心斗角的职场生活,放弃了公务员的工作,回家耕地为生,甘于清贫,依然自得其乐,不为五斗米折腰,有骨气。这种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都让人向往,憧憬。

可是在我们真正的生活中,这样太难了。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真正的隐居生活几乎无法实现。也有一部分人,跑到终南山上去隐居,可是他们真的是在隐居吗?也不过是另类的讨生活罢了。

我作为一个农民,可以说世代相传都是这种隐居清贫的生活。知道其中的苦与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好歹有这种机会,像我们农民遇到苦难时,想要找五斗米,都是奢求。现在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也想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起点。一是不敢羡慕,二是不想羡慕。

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影响,至今为止仍然被困在家。也算是体验了一把隐居。可是真心受不了啊,可能我们的境界还达不到吧。

想要过陶渊明的生活,首先你得要有他的心境,要不然你就是身在其中,也体会不到那种乐趣。俗人一个,怎敢配高雅。


V度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也过习惯了农村的生活。这也与小编的农村环境有关,我那农村山特别多,这也造就了山青水秀的清静环境!我喜欢钓鱼成就了我平静心里的性格!

在我的家乡时不时钓钓鱼,放放地笼子,以前也捉野兔放夹子(现在不会,三有保护动物野兔也少了)。悠哉悠哉

长大成家了,不得不去城里拼搏赚钱养家!也厌倦了城市的喧嚣繁华!但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赚钱养家!

我羡慕华农兄弟的竹鼠养殖生活,我也羡慕李子柒的美食农耕劳作。也只是羡慕被岁月这把杀猪刀一刀一刀摧残!



文成成记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大概指的是陶渊明写的那首归田园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生活,想象的世外桃源,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能存在过,虽然闭塞缺可保生命无忧,不受战乱流离之苦,生活苦一些不要紧的,关键是能活下去。

陶渊明的想象力够丰富的,还写出来新乐《桃花源记》,一群人离开现实世界生活了几百年还活的很幸让他很羡慕。理想中的乌托邦在现实中是很难存在的,因为人毕竟是要生活在社会中的,单纯的以裹腹为目的逃离文明社会是不太明智的,人要吃饭穿衣,要吃盐,耕种需要种子和农具,生活需要各类生活必备品,这些可不能自给自足的,需要和外界交换的。逃离现代文明只能心里想想罢了。

人除了温饱还要有精神信仰,小孩需要教育,文化要有传承,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两代人可以,时间长了人要退化的。

陶渊明仕途郁郁不得志,说好听点不为五斗米折腰,说难听点就是逃避。他向往的田园生活看起来很美,但与他的内心向往是不相符的,采菊东西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你不用去桃花源也可以呀。偶尔去转转也可以呀。

做人遇到困难不能像鸵鸟一样把脑袋埋在土里去逃避,而是应该积极去面对。你说是不是!


小刘白话历史


但凡职场不失意,有谁会愿意去过田园生活呢?

寒窗苦读,走亲访友找关系,说好话,送大礼,不就是为了能有个一官半职,找个好工作,过舒适日子吗?陶渊明年轻时也是有梦想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二十岁便过起游宦生活,四处打工找机会实现抱负,前前后后出山做了五次官就是最好的证明。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不就是人生的乐事吗?如果仕途顺利,符合自己所想,谁又愿意放弃功名利禄而去追求所谓的淡泊名利呢?

陶渊明因喝酒误了政务,被领导责怪而辞职;又因要讨好上级派来巡察工作官职比小的督邮而愤怒,发出“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愤慨,索性辞官隐居。有多少人羡慕能向陶渊明一样,遇到苛刻的领导来找麻烦时,敢跟领导互怼“我去你的,老子不干了”,然后撂挑子走人,还不是低三下四讨好领导,跟领导说保证完成任务,然后加班加点经常熬夜,早上还要早起挤地铁公交,迟到还要扣钱,甚至有人为了钱还出卖尊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生活,日常吃完饭田间地头走一走,听鸡鸣狗吠,闻花香鸟语,或坐下喝喝茶,看看书,发发呆,多么惬意的生活。

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享受田园的生活,也就要承受田间的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而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的成果却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连家里吃饭喝酒钱都没有,经常靠亲人朋友接济,甚至请客的人都不认识也去喝酒。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田园生活也许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生活吧。

而我们还是选择了在城市里努力拼搏,虽然我们羡慕陶渊明的生活,但对都市的物质等的欲望,我们选择了忙碌的都市生活。


朕惊历史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生活谁不喜欢,但前提是人们只是喜欢田园诗中那种极致美感的意境而不是生活。永远要记住任何年代没有钱的话是玩不出浪漫和情调来的。

首先陶渊明并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从二十岁就开始了所谓的游宦生涯,游宦生涯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到处当官,他在《饮酒》其十中是这么说的: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可见四处留下了他当官的足迹,后来短暂在家无非是觉得官职太小,否则他二十九岁时也不会出任江西祭酒。之后时而当官时而辞职闲居。最后一次当官是公元405年8月,任彭泽令,11月正式辞职归隐,开始了隐居的田园生活。

我们可以算算,陶渊明公元352年生,公元427年卒,活了75岁。这个陶渊明总共当了32年的官,当然其中有时候短暂归隐忽略不计。我如果说他当了一辈子官应该没人质疑吧。当了一辈子官,赚够了朝廷俸禄,退休了享受生活就是这么回事。答案出来了,老百姓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整天为吃喝忙碌,哪有功夫去闲情逸致,哪有心思吟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要知道民以食为天,物质生活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精神上的追求,都快喝西北风了还谈什么风花雪月,说什么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没这么多感悟!

现在的人如果真羡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那太好办了,直接到农村去生活不就得了,农村不就是田园吗?农村空气好,绿树成荫,芳草悠悠,到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气息,既然那么喜欢干嘛都一个个跑到城里来受罪,承受着房贷的压力过房奴的生活?东晋官员的待遇你想象不到的优越,据萧统《陶渊明传》说“陶令的占田是三顷”。一顷15亩,三顷45亩。因此说陶渊明就是个大地主没谁有异议吧?除了地外,朝廷还发米、钱等。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他早就赚够了,你敢不敢辞去月薪五千的工资跑到农村种地呢?

所以说,人们只是喜欢陶渊明诗歌中的那种田园意境,也都喜欢李子柒那种美轮美奂的田园图画,但真的要去过田园生活,如果没有陶渊明的财力资源做支撑,还是踏踏实实在工地上搬砖比较好!


郑非梦妙文


在直播横行的现代社会,好多人跑到乡下山间办起了“现代式的陶渊明模式”,但是如果内心真的是悠然见南山的格局,为什么还要直播吸引粉丝关注赚钱呢?而陶渊明先生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又在哪里?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式的生活并不是一定要住在深山里面,住在茅草屋里面,吃着山间的食物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我认为是一种心境。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出仕官场感觉不怎么进入状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是这种境界吧。即远离世俗纷扰,过着恬静的生活,但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我觉得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如今上学就要各种证件齐全,尤其是家长的压力是很大的,如果要过这种生活就意味着不上班,那哪来的钱应付各种生活成本。您看着那些网红直播在山间生活,可是你又怎么了解他们视频背后真实的生活呢。赚来的钱他们买起了房子、车子,在视频前让你觉得这种神仙般的生活多美啊。而这种美丽是真的陶渊明的生活么?陶渊明或许也想不到自己的生活模式会被现在的人套用来赚钱,而当初自己贫穷的甚至连米都吃不起。他在《乞食》里面这样写着: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快饿死了,所以厚着脸皮去找人家要饭,出去以后端着个碗,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管谁要。磨磨唧唧走到个地方,狠了狠心敲开门,说明来意,嘴笨得想自己抽自己。主人知道我的来意后,给了我一些吃的。

从上可以看出就算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也要豁下老脸去乞讨。所以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到底是他在逃避官场的尔虞我诈?还是真的是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喜欢安逸的深山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能过这样生活的人,在当下,试问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谁能做得到呢?


尼采广寒宫中坐


非常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每个对于生活,都有这属于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也说不清自己羡慕不羡慕陶渊明那样田园生活,但是如果晚年能像他一样,在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体验。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着一份田园情怀,只是经历有所不同罢了,陶渊明因为看透东晋官场的黑暗,所以在他二十岁出仕,到他最后任职彭泽令一共出仕了七年 。

在这短短的七年,他完成自己的人生仕途,写了《归来去兮辞》,彻底回归田园,无论后来谁来劝他都没有出仕,

在陶渊明身上所表现的不只是一种生活,同时他内心的那种不被外物所影响的情怀,在当时都是弥足珍贵的,

在陶渊明出仕的七年中,他不是没有任职过有前途的职位,他甚至任职过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来刘宋的开国皇帝),

陶渊明自己也曾经动摇过,但是他的内心却从未离开过田园生活,他所描述的田园生活,也会成为现在我们所向往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最后是一些人物对陶渊明的评价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王维 《偶然作》: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林逋《省心录》: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功臣、义士等,何耶?盖颜子以退为进,宁武子愚不可及之徒欤。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嘴痕


曾几何时,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或愿望:“等我有了钱,就离开这喧嚣的城市去乡下,搞个小庭院,种一片菜,养几只鸭,听蛙叫蝉鸣,看小桥流水,悠哉悠哉”,可能话不完全是这么说,但意思是这个意思,可以说是充满了陶渊明式的返璞归真与归我田园的美好愿望。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份美好或许只能在心间,却并不可行。

陶渊明的生活,看似美好,实则是无奈,是消极退避

陶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可以说在唐诗之前最伟大的诗人了,曾经多次为官但屡遭不顺,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离去,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的归隐除了看不惯当时官场的蝇营狗苟,更多的是他本人的无奈,逃避,官场历来如此,但清官也层出不穷,一个人逃避可能会引起一群人的不幸,好人不作为,乱象遍丛生。

陶渊明的诗词虽然读起来都让人感潇洒飘逸,但无不暗含着消极避世的情结,不管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还是《五柳先生传》,亦或是《桃花源记》。人来到这世上不管怎样都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消极逃避不是办法和出路。退,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退无可退;进,才可能“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题主的问题暗合的是时下“逃离北上广”的说法,本质是所谓的“笑傲江湖”情结

逃离北上广,逃离大城市,在乡下就能生活好吗?子女教育怎么办?风景是好了,空气也新鲜,吃穿用度,看病就医就方便了么?现代人最享受的是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成果,而这种成果,只有在城市才能完美体现,“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你真的舍得么?

逃离北上广,无非是想逃脱繁重的劳动,理不清的人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人就是江湖”,你逃得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