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歷史講堂

粵繡(Guangdongembroidery)是以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的總稱,包括潮繡和廣繡兩大分支,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之一的廣繡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古時繡工大多是潮州、廣州男子,為世所罕見。

粵繡歷史講堂

明朝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粵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包括潮繡和廣繡兩派

粵繡歷史講堂

,即潮州府地區(潮州、汕頭、揭陽、潮陽、普寧、澄海、饒平等地)“潮繡”和廣州府地區(南海番禺順德中山東莞寶安等)的“廣繡”。《存繡堂絲繡錄》及《纂組英華》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繡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繡,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繡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豔,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

故宮博物院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繡掛屏、團扇、背心之類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繡紅日灰去右方繡藤蘿老樹,中間摻雜錦雞、八哥、鸚鵡等,或立或飛神態各異,樹下白羊3只,取材佈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粵繡用色濃豔過於蘇繡,且

粵繡歷史講堂

多注重光影變化。

18世紀中葉,廣東還流行“皮金繡”,即納絲繡的一種,底層多用羊皮金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廣東刺繡藝人還創造性地用孔雀毛編成線繡花,繡品金翠非凡;有的還用馬尾鬃纏絨作勒線,可謂匠心獨運。

潮州編織的刺繡一直是朝廷貢品,如今也是國家領導人贈送海外友人的上等佳作,潮繡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賽會和1923年的倫敦賽會上,就曾獲得很高的評價。現今粵繡,大件手工刺繡繡品如被面、屏風,小件如荷包、扇套、繡花鞋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有的只有翠藍一色,風格獨特。總之,具有濃厚地方色的粵繡,在國際上以及在港、澳僑胞中,備受歡迎。

粵繡歷史講堂

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市)貢奇女盧眉娘在一尺(0.3m)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點畫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不具矣”。她又繡制闊一丈(一丈=3.33米)的“飛仙蓋”,上面繡有山水、神仙、玉女,“執幢、捧節童子亦不啻千數”。

唐順宗(761~806)曾嘉獎其工,謂之視姑。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粵繡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據《存素堂絲繡錄》記載,清代宮

粵繡歷史講堂

廷曾收藏有明代粵繡“博古圍屏”等8幅,上面繡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鋪針細於毫髮,下針不忘規矩”,有的“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鉤勒(輪廓)之”,圖案工整,“針眼掩藏,天衣無縫”,充分顯示了明代粵繡的高超技藝。明代粵繡還以國外進口的孔雀尾羽織成絲縷,繡製成服裝和日用品等,金翠奪目,富麗華貴。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粵繡的發展,使粵繡名揚國外。乾隆五十八年,廣州成立刺繡行會“錦繡行”和專營刺繡出口的洋行,對於繡品的工時、用料、圖案、色彩、規格、繡工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

光緒年間(1875~1908),廣東工藝局在廣州舉辦繽華藝術學校,專設刺繡科,致力於提高

粵繡歷史講堂

刺繡技藝,培養人才。潮州刺繡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繡制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在當地被譽為“刺繡狀元”。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51年,潮州市13家繡莊成立了公會。這些刺繡作品還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

1952年,潮州市抽紗公司下設刺繡部,組織刺繡生產和出口。1956年,廣州市成立藝鋒、民藝等刺繡生產社。

1979-1981年潮州刺繡藝術品為國家提供出國展禮品達到250件(套),其中僅潮繡廠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極高讚譽

1982年,潮繡作品《九龍屏風》和《吹蕭引鳳》,198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盃獎。

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繡花外工組成的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第

粵繡

一刺繡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繡社(現廣州繡品工藝廠)。

1957年,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州市相繼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總結、整理粵繡的傳統技藝經驗。後來,潮州又成立刺繡研究所。

粵繡歷史講堂

粵繡歷史講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