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主將中計敗死:漠北一戰損失十萬大軍是真實的嗎?

文|周渝

漠北一役丘福所率的先頭部隊“一軍皆沒”(注意不是全軍皆沒,後世認為損失十萬大軍乃誤讀),但遠征明軍兵力損失不算大,“丘福麾下將士多有歸之者,具言福等及虜戰敗績事。”只是五名主將皆中計敗死,吃了大敗仗是鐵的事實。九月四日,丘福兵敗身死的消息傳至京師,永樂帝朱棣聽聞噩耗,大為震怒,大罵丘福不聽其勸,以至遭此兵敗。根據歸來官兵的敘述,永樂帝的賞罰來得很快。北征時勸阻丘福的李遠和突圍時力戰而亡的王聰,分別被追封為莒國公和漳國公。主要責任人丘福和副將王忠、火真皆處以削爵,丘福家眷被髮配海南。

明帝國已沒有當年徐達、常遇春那樣的北伐猛將,“靖難”時期戰功赫赫的幾員驍將也都歿於臚朐河之役。永樂帝還能派遣誰去大漠雪恥呢?永樂七年九月十一日,他向五軍都督府和六部官員宣佈:“朕來春決意親征,爾等其議所當行之事,速行之。”

五名主將中計敗死:漠北一戰損失十萬大軍是真實的嗎?

明末人士繪製的《明良真像》中的徐達像

朱棣決定御駕親征並不奇怪。首先,他本是馬背上奪得天下的皇帝,“靖難”三年戰爭中,衝鋒陷陣,參與大小戰鬥不計其數。其次,朱棣受封燕王時坐鎮北平,是朱元璋建立的藩王防禦北元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對於漠北的蒙古兵再熟悉不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作為非正常程序上位的君主,朱棣皇位合法性有著先天不足。無論是出於其本人雄才偉略,還是為了彌補這種先天不足,他都不甘於當一個偏安的國君。朱棣對南宋夏珪、馬遠的畫非常藐視,斥之為“殘山剩水,宋偏安之物”。他想要構建的,是萬邦來朝、四海昇平的大明帝國。

為了構建這套宏大的華夷秩序,上位伊始,朱棣就開始對東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採取懷柔、招撫之政策。同時,朱棣還有構建東亞國際秩序的宏願。即位後即向朝鮮、安南、日本、暹羅、琉球等國派遣使者,積極促進各國來華朝貢。萬邦來朝不正是四夷仰慕朱棣是有德之君的最好證明嗎?

永樂帝固然好大喜功,但如果認為他是一位窮兵黷武的皇帝,那就錯了。實際上在永樂即位後的數年間,都沒有想利用武力來構建華夷秩序的想法,甚至儘量不動武,而以寬厚的賞賜鼓勵周邊國家前來朝貢。永樂三年(1405),朱棣遣鄭和下西洋,頒天子詔,宣示威德。永樂五年(1407)九月,鄭和歸來,諸國使者隨和朝貢,成祖大悅。同年,南下遠征的明軍平定了安南內亂,令改安南為交阯,正是不服者以武討之的典型一例。但永樂帝非常清楚,南下用武之目的在於宣示威德,明帝國真正的隱患來自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