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孩子们也在家宅了一个多月了,从一开始孩子憋的难受,多次嚷嚷着要出门玩,到现在每天在家无所事事,闷声捣乱。孩子们同样在这场疫情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找不到宣泄口,也不知道何时可以出去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哪怕只是在小区里撒欢儿跑两圈儿。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再这么待下去,大人可能还好,专注力、自控力不那么强的孩子,再加上天然的成长激素“干扰”,小小的孩子真的是“在家里待不下去”了,该憋出问题了。这时,我等少年儿童精神食粮的创造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各位小伙伴推荐几招疫情期间带娃神招,让您的娃坐得住。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有的人说了,这容易,扔给孩子一个平板,能玩好一阵呢。是啊,手机和平板对于孩子来说吸引力还是很大,可是玩的时间太长,对娃们视力实在是不好啊。那怎么办呢?试试下面这几招动手又动脑的神招吧。

第一招:会骗人的眼睛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小窗户,我们看世间万物都是通过眼睛。我们的眼睛也会骗人吗?对的,其实我们的眼睛也不完美。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你只需要上面这张图片,剩下就是你的眼睛了。你要做什么?你能神奇般地让上图中这本书的小图案在你眼前消失。真的能做到吗?不信试试看。

首先,把你的目光注视在这两个图案上,然后闭上你的右眼。用你的左眼看"+"号(右眼不要睁开)。注视着"+"号时, 慢慢地拉近图片与你的眼睛的距离。到达某个位置时,这本书的图案就会从你眼前消失了。是不是很神奇,印在书上的图案说消失就消失了。娃们一定会问好几个为什么。

真相现场一

原来,在我们的眼球中,有一层视网膜,它通过感受光线强弱成像,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区域是感受不到光线的,这被称作盲点。盲点感受不到图像信息,大脑却可以将盲点周围视网膜收集的图像信息填充在空缺的位置上,形成完整的图像。在这个小游戏里,由于"+"号周围全是空白,所以在那么一瞬间书的图片消失了,被空白填补。

这个小游戏只是热热身,下面还有更神奇的呢。

第二招:让这本书跳个舞

书怎么能跳舞呢,别开玩笑了。绝不是玩笑,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今天咱们就来个"有知识能使书跳舞"。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就这么一张图版,你再找把剪刀,就能让书跳舞了。跳的还是流行的僵尸舞。

先把这张图版从书上剪下来。再沿着虚线把这个僵尸纸人剪下来,你也可以给这个纸人上个色,之后沿着折痕折出僵尸纸人的腿。在僵尸纸人的头上戳一个洞,用细线穿过这个洞并打个结。这样就可以提起僵尸纸人了。把这个僵尸纸人系在暖气片的上方。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快看! 僵尸纸人跳舞了!不可能啊,从书上裁剪下来的纸片也能跳舞。一定有什么魔力在起作用。

真相现场二

对喽,这魔力就是对流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暖气片会将它上方的空气加热。因为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的小,所以形成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空气对流现象。随着冷热空气的下沉、上升,僵尸纸人也就跳起了舞来。

第三招:折纸上月球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如果一张纸的面积够大的话,你最多可以对折42次,折完之后踩着它你就能上月球了。当然现实生活中,还真没见过那么大的纸,比较常见的一张16开书本大小的纸,你能把它对折八次吗?也许有的小伙伴说了,太容易了吧。给你一张纸,开折!

这就是一张16开书本大小的纸,这个实验的唯一材料。看看,这张纸在向你发起挑战呢。不服气?那就试试吧。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把这张材料页沿着左侧的虚线剪下来。开始对折。然后继续对折,连续对折,直到不能再对折为止。记好最多你对折了多少次。

其实不同面积大小的纸张能对折的最多次数是不同的,也是有规律的。像这个实验里这么大的纸,最多差不多就能对折八次。我们每次把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都会比之前增加一倍,这被称为几何倍数增长。那么,这样折下去,很快纸就厚得无法再继续对折了。

第四招:让书尖叫

对,你没看错,书能尖叫。前面都让书跳舞了,让书尖叫也不稀奇。你仔细听。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准备这张图版,然后擦擦嘴,洗洗耳朵,仔细听听书的尖叫。

沿着左侧的虚线把这个扇形图案剪下来,卷成圆锥形,用胶带将纸圆锥粘好。这时,对着小口说话,它就是一个扩音器;用耳朵对着小口听声音,它就是个传声筒。赶快来试一试你的扩音器吧,看看用正常音量说话时声音有没有被放大?再让孩子小声说话,看看用传声筒可不可以听得清?

真相现场五

就是一张纸,不仅发出了声音,还能让声音更大,让你听得更清。到底这张纸发生了什么?扩音器将声音进行了二次放大,加强了在空间中的传播效果,而传声筒将收集的声音聚拢起来并传入耳朵,使你听得更清楚。就是这么简单。

怎么样,这几招带娃神招如何?是不是又好玩、又奇妙、又长知识?关键你只需要一本书就能完成这些科学实验游戏,你基本不需要危险的刀子、黏糊糊的胶水、湿漉漉的各种液体……所以呢,在孩子搞完科学"研究"之后,你就不用去替他们收拾残局了。多贴心啊。你只需要一本书,最后这本书消失了,变成了孩子的创新力和想象力。

说了这么多,这到底是什么书啊?列位上眼!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让这本书消失》

让这本书消失?是谁玩儿的创意,赶紧站出来!

作为一位“资深”妈妈,对于孩子们的很多游戏,我是很头疼的,常常是他们前脚玩,后脚我就得跟着收拾,汗!这本书给了我另外一种思路陪孩子玩,这创意简直不要太好!是谁这么脑洞打开,如此了解我们这些当妈的痛点呢?

这本书来头不小,编著者是英国大奖科普作家芭芭拉·泰勒,她获得过哪些大奖呢?美国物理科学协会奖和英国国家扫盲协会大奖,这两项大奖含金量可不低呢。不仅如此,芭芭拉还是一位非常高产的科普作家,比如我家大宝最喜欢的立体科普书《超级炫酷3D立体大百科:肉食动物大探秘》《恐龙王国大探秘》等等,全部都是出自她的手,不得不说她在给小朋友科普这件事情上,真的是脑洞清奇,方式还特别有趣,更重要的是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的难得。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而且这本书的译者也不容小觑,他就是"北京科学达人"冠军、亚太年度最佳科学传播奖得主、中国科技馆工程师左超,他对这本书也给出了很多更贴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孩子的一些建议,让这本书更加符合中国孩子。同时这本书还得到北京市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史家小学科技馆馆长张培华的大力推荐。

别出心裁的科学实验游戏

提到科学实验,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想到瓶瓶罐罐的化学实验,其实对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走进科学最便捷的方式不是这类化学实验,而是体验式的科学实验游戏,《让这本书消失》不需科学老师的帮助,也不用去科学实验室,在家里父母带着一起玩就能切实体验33个科学实验游戏,这33个科学实验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机械、工程学等多学科,涉及70+知识点,20+游戏形式。

让这本书消失:担心孩子憋出毛病,边“宅”边玩它简直不要太嗨

兴趣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世界知名脑科学研究者达成的共识是,孩子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interest+practice+fun,翻译成中文就是:兴趣+体验+有趣,《让这本书消失》用好玩有趣的游戏,培养孩子学科学的兴趣,并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背后的科学原理,真正做到体验式学习,让孩子做到学得会、愿意学,这其中蕴含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它大大颠覆了传统的科学实验游戏书,科普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玩的。

《让这本消失》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撕、可以折、可以拼插、可以粘贴、可以画的科学实验游戏书,它将带孩子去领略科学的无限魅力和探索科学的乐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