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甘肃民俗交通之民勤骆驼客

甘肃民勤是甘肃乃至中国一个比较古老的县城。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民勤设郡立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勤养骆驼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历史上造就了民勤人和骆驼的不解之缘。《镇番遗事历鉴》记载:民勤在明成祖永乐十一年癸已,始定养驼制,每五户养一驼,三年增倍,凡五丁养二驼者免应差,地亩征粮一半,五丁养五驼者,征粮皆免,一丁超养一驼者,按例奖赏,“故镇邑驼日有增加,不几年,其数至十万计”。


民勤人不但养骆驼,还将骆驼作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陆上交通工具,而那些代代勤劳勇敢的在丝路上掌管驼队的人,则被称为骆驼客,他们在长期的运输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规矩和风俗,沿袭百年。他们和他们的驼队为丝路商品贸易、文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民勤骆驼客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俗」甘肃民俗交通之民勤骆驼客


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民勤养骆驼是比较集中的,养殖数量大的区域有民勤的东湖镇、中渠、泉山镇、苏武乡、三雷镇等。养驼人最负盛名的当属明末清初的东湖镇的马永盛,俗称马百万。据说马家光白骆驼就有三百多峰,马永盛经营商业,开办茶庄,生意遍布全国十三省。北京、西安、洛阳、兰州等地都有他较大的茶庄货栈。在主要驼道“包绥路”、“汉中道”上,马氏商队络绎不绝。曾被雍正赐封“永盛”,咸丰赐“诏书”、 “官商马合盛”,1907年清政府连续颁发谕旨,以护国员外郎赐封马氏家族的马香亭为“货政大夫”。商务大臣张之洞题词祝贺,皇帝还赐宫中二女与香亭二子彤卿、选生联姻。马氏亦不忘皇家恩典在民勤县城西门外,树碑八块,组成碑亭,以示纪念。只可惜碑亭毁于“文革”,现今只有两棵柏树,苍翠挺拔,做视苍穹。在这一时期,民勤养骆驼达到了高峰,驼户有三千户之多,骆驼总数约在四五万峰以上。


民勤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在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着骆驼来进行商贸交易,骆驼是货物流通、人们迁徒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驼队所经之地,大都是沙漠、戈壁和草,往往十数日杳无人烟。骆驼数日不饮不食,照样行走不误,因为骆驼腹中有水囊,可以蓄存水,驼峰中又能蓄存养料,可以照常供应。骆驼的这种特殊构造,使它赢得了“沙漠之舟”的美称。驼队主要驮运货物或兼以客乘,大体说来,往外运输的是本地土产,如毛皮、甘草、苁蓉、枸杞及民勤土布等,运进丝绸、布匹、钢铁、棉花、工业产品及日用百货等。


「民俗」甘肃民俗交通之民勤骆驼客


骆驼队有一定编制数量,每11只为一小队,俗称“一把子”。一般大户人家有5到7把子左右的骆驼。为了防止骆驼脱缰走散,或路遇劫匪,驼队最后一只骆驼的颈项上挂上一只“咋铃子”,声音清脆悦耳好听,“咋铃子”是铜制的,有碗口大,口沿向内微缩,里面有四个捀棰形的铜(或铁)芯子,缀在“十”字形的铁丝上。为了防止野兽侵袭和相互传递信息,驼队的中间要挂大型的驼铃,是用薄铁皮制作的,其形状如微型的扁平的水桶。长约尺余,正宽约四五寸,侧宽约一两寸,里面系一圆木芯子,芯子中心拴一束红色的缨子。驼铃一般要系在膘肥体壮、走式优美、富有摇铃经验的骟驼的身上。据说,掌柜的在家中远远听到驼铃声,就能分辨出是自家的驼队还是别人家的驼队,更能从驼铃声中分辨出买卖走势和生意盈亏状况,驼铃响起来很通人性,当听到“咕咚、咕咚"声时,就是“黄金、黄金”,“咣当、咣当”,就是“发财、发财”;反之“叮咚、叮咚、叮咚咚”,就是“倒灶、倒灶、穷倒灶" …


每“一把子”骆驼,必须有1至2人专管专拉,这些人就叫“驼把式”,多年甚至一辈子拉骆驼的人,称“骆驼客”。骆驼客经验丰富,胆识过人,有勇有谋,能够应付各种恶劣条件和处理突发事件。途中若遇狂风大雪,无法搭立帐篷,驼把式们就把骆驼拉成一个圈儿挨个卧下,人们在圈中拂开积雪,铺上栽毛脚蹬褥子,盖上羊皮大袄,睡在骆驼颈项下面,骆驼颈下的厚毛,可以把人完全覆盖,一夜不动,人就可以暖和地度过风雪之夜。


「民俗」甘肃民俗交通之民勤骆驼客


民勤骆驼队对民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但为民勤引进了生产生活用品,扩大了对外贸易,将民勤本地的产品运出,促进了商货发展,而且由于驼队所行道多为荒漠无人之地,在长期的运输中,民勤的骆驼客们逐步积累了野外生存的各种经验,培养和锻炼了民勤人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骆驼及骆驼客从人们的记忆中远去,“骆驼客”、栽毛褥子、脚蹬毡,羊皮皮袄,火钜子,悠扬的驼铃声、清脆的咋铃子成了老一辈人的回忆,年轻人只能在文献资料中瞥见曾经的辉煌。现在,骆驼、驼铃等作为旅游景点的道具还存活在世人的面前。


「民俗」甘肃民俗交通之民勤骆驼客


民勤曹宗让的父辈曾经是当地较有名气的骆驼客,曹宗让从父辈那里学到了许多行业经验,虽然作为交通运输的驼队及骆驼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驼队的许多民俗实物被收集保存了下来。2011年,曹宗让被甘肃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民勤骆驼客的代表性传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