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分析!中國平安為什麼價值萬億,巴菲特:價值投資就投它

對保險股代表中國平安的精進認知

保險股最多有一半(投資長期也不算)週期股的屬性

保險的賽道比銀行好。更關鍵的問題是,保險行業就頭部5、6家公司活的很好,剩下的中小險企大面積虧損,慘不忍睹;而賺錢的銀行卻是大多數,這就決定了銀行業強者愈強的可能性更低。

平安業務兩大類——金融和科技。金融是傳統的老三樣:保險、銀行和投資。科技有三個目的:第一個就是用現代的科技去提升金融的服務能力;第二個是用科技去營造一些新的生態;第三個是用新的生態和科技再去轉化為金融服務。平安現在場景瞄準五大方向——金融服務場景、醫療健康生活場景、有關住房方面的場景、有關車的場景、以及智慧城市。

史上最強分析!中國平安為什麼價值萬億,巴菲特:價值投資就投它

平安與茅臺,前者是最複雜的公司,後者是最簡單的公司。

貴州茅臺,太簡單了:高粱+小麥+從赤水河裡舀上來的幾瓢水+5年=茅臺酒。毛利率高達60%以上。可怕的是還有極高的成癮性,這輩子喜歡喝白酒的人只要碰了茅臺,大部分會對它念念不忘,如果經濟條件許可,就會把念念不忘轉化為大飽口福。茅臺在白酒行業佔有率還不到0.5%,天花板足夠高。

中國平安,太複雜了:保險、銀行、信託、券商、互聯網金融……這些還是初步的,收到了保費還要投資,又要涉及到無數行業。投資一個平安甚至代表了全球性分散投資。中國平安的產品沒有任何先天優勢,每個保險公司的產品基本都是同質化的。產品的粘性又很差,比如車險,明天太保比你優惠幾百元,很多客戶馬上轉移(但轉移成本也不少,保險的名目負責)。所以說,這個行業的利潤需要不斷開拓新業務,同時,作為金融屬性,還要在主營業務穩健經營。

史上最強分析!中國平安為什麼價值萬億,巴菲特:價值投資就投它

平安有資本,也有研發團隊,能夠不斷孵化"獨角獸"企業。

平安是在行業龍頭裡面唯一非國有的企業。一個巨型集團。除了人才競爭外,數字平臺也有優勢。網絡平臺整合用戶、保險、銀行、醫療、互聯網大數據,體現網絡效應和流量價值,可類比騰訊。

巴菲特早年就認為:保險是比賭場還好的生意模式。

1)汽車保險是個必需品,擁有車的人都要買一個,而且每年必買;

2)保險公司沒有存貨的問題,不像製造業有庫存壓力;

3)沒有原材料的問題,不擔心上游漲價;

4)不用購買設備;

6)客戶都是先掏錢購買,沒有應收賬款的問題;

7)後賠付,可能是幾個月、幾年之後的事了,也許啥事都沒發生;

8)保險浮存金是放在銀行裡的真金白銀,可以用來投資產生收益。

投資者都是從冒進走向保守,再轉向淡然。

金融是週期股,如果都高估,就轉入其他股票,或者買銀行理財等待下一波週期(只在自己熟悉的金融、白酒、快消品裡投資)。

過去,保險被認為屬於金融週期股,但現在未必。直接原因是資金的偏好,根本原因是業績的表現。保險股的兩大利潤來源:優質保單+投資收益。基於此,保險股最多有一半(投資長期也不算)週期股的屬性

保險公司比較準確的估值方法有兩種:第一種:PB,這種方法稍微粗獷一點。第二種:最科學的PEV(太複雜,沒必要耗費精力學習,而且也是估算)。

有個段子:"保險公司給投保人講,不要買股票,還是買保險安全又划算。然後,保險公司拿到錢說:不買股票,我們怎麼賺錢?"果真如此的話,客戶自己買股票、也來個長期持有,豈不更好?還買哪門子的分紅+萬能之類的保險?意外險、健康險另說!

銀行,只有宏觀經濟發展一個約束因素。保險,有著宏觀經濟發展與股市發展

兩個約束因素

金融機構估值普遍採用市淨率(PB),而較少使用市盈率(PE),主要因為金融機構利潤週期性較強且波動較大,市盈率難以反映真實的經營情況。

回應戴維斯雙擊,這是歷史階段的特徵:所謂"金三胖"三個金融子板塊,銀行、券商、保險,戴維斯家族堅持投資"金錢永不過時"的主題,長線週期交易。所以,第一代戴維斯家族依靠保險股起家,第二代第三代堅守富國銀行、美國運通造就投資傳奇,買富國銀行的時間跟巴菲特差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尤為熱衷於購買房屋保險、汽車保險和人壽保險,出現購買保險的高峰期。到1965年,華爾街開始意識到保險行業股票的投資魅力時,則估值變高。他又把資產配置到日本,趕上了日本的經濟和保險業騰飛。

到了70年代,飆車,心軟的陪審團和欺詐性索賠使保險業苦惱不已。索賠額已經超過了公司資產。保險公司股價下跌了90%,戴維斯作為最大的股東,損失慘重。

戴維斯家族二世則是選擇銀行業作為自己投資的主戰場。第三代還在投資組合中配置了雀巢(Nestlé)、卡夫(Kraft)等公司。AIG的投資,讓其損失較多。

史上最強分析!中國平安為什麼價值萬億,巴菲特:價值投資就投它

巴菲特大比例用浮存金去買股票,這是其核心秘密。此外,還可以非常迅速地動用大筆現金,完成除了大型私募之外無人可以獲得的交易。也就是一級市場交易。

其實,各個行業都有浮存金,但在所有的行業中,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數額最大。既然保險公司賦予了巴菲特浮存金這一把利器,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機構投資者都能複製呢?巴菲特指出,伯克希爾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即便是讓我自己從頭再來,也很難複製當年的成功。"

巴菲特是在非常激烈的行業競爭之後的倖存者。美國國際集團(AIG)成立於1919年,為美國最大保險公司,但2008金融危機估值縮水九成。若非美聯儲千億美金救助,就倒閉了。下屬:友邦保險和美亞保險。這家公司長期來看,都沒有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

伯克希爾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可是,這樣一家公司卻沒有被列入標準普爾500指數。因股價太高,而成交量太低。當微軟、花旗的股價像龍蛇一樣上下飛舞時,伯克希爾的股價卻幾乎是一條直線。它的換手率太低,居然不符合標準普爾指數對於交易額的最低要求!同樣,華爾街分析師很少研究伯克希爾,因為它一年到頭都沒有幾筆交易,無法為經紀人帶來佣金和利潤,而且它的股東可能根本就不會看研究報告。

對於大部分基金公司來說,持有伯克希爾的股份也要三思,因為如果你遇到流動性問題,需要迅速拋售。微軟和花旗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完成一億美元的換手,而伯克希爾要花一整天,這種流動性風險不是一般的基金能夠忍受的。所以,儘管所有機構投資者都知道巴菲特是投資天才,他們在伯克希爾的持股比例加起來卻只有25%左右。

AIG(美國國際集團)與AIA(友邦保險)

2010年友邦在香港上市,兩年後,友邦保險與AIG終止長達90多年的股份關係。

友邦的根在中國。唯一一家把總部設在香港,並立足於亞太市場的全球最大壽險公司。1919年,美國人在上海創立美亞保險公司,是美國國際集團AIG的前身。1921,美國人在上海創立了友邦人壽保險公司

AIG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業務覆蓋130多個國家,經營幾乎所有的金融服務。在金融危機前保持了近一百年每年利潤都增長的記錄。拖垮AIG的罪魁禍首,是旗下一家只有幾百名員工的倫敦子公司,專門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在次貸危機前,它是明星公司,人均年薪超過100萬美元。金融風暴讓家子公司一個季度就損失達250億美元。結果引致AIG股價暴跌,終被美國政府接管。

為什麼發達國家有市值3千億美元的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美國銀行這樣的金融巨無霸,但保險公司的市值卻普遍很小?不考慮巴菲特的公司,全球保險公司市值前兩位是平安和友邦,業務全部都是聚焦在發展中國家,理論上來說,發達國家保險覆蓋密度和人均購買保費金額均要N倍於發展中國家。

AIG曾經市值很高,衍生品玩死的。

美國最大商業健康保險公司$聯合健康(UNH)$ 2千多億刀。是一家多元化的健康和福利公司,成立於1974年。

2018年,美國最大處方藥零售商 CVS Health出資 690 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三大健康保險公司Aetna(安泰保險)。自此,一家新的醫療保健巨頭宣告誕生。

美國藥店沃爾格林計劃在美國關閉200家門店,CVS表示將關閉46家表現不佳的門店。

平安也是大集團,包含銀行、證券、保險、信貸,投資多業務,中國人多。其它國家的保險公司不大,可能是人口基數問題。

有人說,友邦保險是挑客戶的。友邦產品價格真心高,一般的客戶真心買不起……老實說,友邦保險工作人員的總體素質是比較高的。

友邦保險是一家以人壽保險為主的公司,並且沒有財產保險。業務的地區主要在亞太地區是全球人口最多而且集中的地方,而且不少的國家人口、經濟都在增長,市場潛力看好。

我覺得巴菲特不投資壽險是另有原因,即與巴菲特的價值觀有衝突。巴菲特想做的事情一定是對客戶非常有價值,不用怎麼推銷也會讓客戶接受的生意(從經營財產險和再保險公司看,伯克希爾也是通過性價比和承保能力來佔領市場),而壽險在邏輯上顯然不是。

壽險的風險標的是人的"身價",不論是壽險、意外險還是重疾險,都認為人是有可衡量的"身價"的,即有個合理的保額範圍。人身險保額傳統意義上是根據這個人一生的工作時間中預計可獲得的總收入來衡量,另一個維度是他的實際保障需求(比如身故後需要撫養孩子的費用等)。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悖論,真正的有錢人可能不需要保險,而需要保險的人買不起足夠的保障。我覺得這個邏輯就是與巴菲特價值觀不符的地方(就像巴菲特不投資:賭博、烈性酒、菸草一樣),同時因為壽險的投資收益需要大部分分給客戶,也是巴菲特不喜歡的地方。

巴菲特為什麼不愛時間週期更長的壽險?壽險業務,是長期保單,蘊含著2個巨大的不確定性:利率風險、長壽風險。是因為國外的壽險不是一門好生意。壽險大多是預定固定利率,中途一旦遇到降息週期,這些保單就會成為保險公司的負擔。而長期未來不可預測,不能估值。

非壽險,基本上是一年期業務,其賠付比率和費用成本都是清晰可預測。意外險和財險具有消費性質,如果在一定時間沒有出險,保費全部歸保險公司,沒有長期壓力。這就使得巴菲特獲取浮存金的成本基本為負,再加上其天才的投資能力更是如虎添翼。當然這些年自然災害頻發,也使得伯克希爾承擔了很大壓力。

為什麼同樣經歷過降息週期的中國壽險會這麼成功?因為中國壽險公司可以以更低的固定利率賣壽險。比如很多分紅險裡設定固定利率的部分低於2%。更重要的,保監會在態度上不允許預定固定利率超過3.5%的壽險(需要保監會審批,壽險不能破產使得保監會非常謹慎),壽險公司相互間在費率上的競爭大大減小。國內的特殊環境:只要用戶買了壽險,累積到一定客戶量,只要壽險公司自己不在投資端上亂來,幾乎一定賺錢。而國外壽險同行間競爭大,報價利率又沒有統一限制。如果保險公司沒有達到一定的投資收益,保險公司還得貼錢給保單持有人。

中國《保險法》規定,經營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除分立、合併外不得解散。

中國平安,2018、19年風光無限,事實上在十年前保險板塊的龍頭並不是平安,而是人壽。中國平安曾經在08年收購國外銀行失敗,當年鉅額虧損(對方銀行破產,數百億收購資金清零,平安給對方政府打官司,也失敗了),股價暴跌,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緩過勁來,其實,中國平安的業績早在5年前就已經好轉了,但投資失敗事件給股民的印象太深刻了,即使平安業績表現不錯,大家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他不樂觀。

1、面臨互聯網新類型的保險(比如相互保)以及騰訊微保(與泰康合作)的競爭侵蝕,尤其是對年輕用戶群(首次接觸保險的渠道在發生改變);

反駁:面對互聯保險,平安是有應對的,外部聯合二馬組建眾安,內部推出平安e生保等等。

2、人口紅利會在未來數年逐步下降,今天的銀行業和房地產業已經走出了高速增長期,保險業可能也快了

反駁:人口紅利確實在下降,但是中產階級人口在上升。壽險還是消費升級的產物,所以人口紅利下降帶來的影響也不大。

兩個巨型保險控股集團,旗下都有控制權的非保險類公司。伯克希爾包括鐵路、能源、糖果等優秀企業,佔總資產50%以上。而平安旗下有銀行,證券,信託,金融科技,日化,健康,陸金所等規模龐大的非保險控股子公司,佔總資產也高達50%以上。這些形成了巨大的盈利來源。

中國平安目前的估值如何? (單選)
0人
0%
估值較高,謹慎對待
0人
0%
估值合理
0人
0%
估值較低,值得投資
<button>投票/<button>

傳導投資理念,分享投資經驗。關注我,及時獲取熱點最新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