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解放後,國家在1952年,各方面情況相對穩定後,開始對全國行政區域進行了重新調整,廣西也一樣,省內行政區域的撤併,調整了很多!由民國時期的99縣1市,整縮為大概七八十個縣市!當然,其中的歷史很是複雜, 以後慢慢整理述說!這篇文章介紹的,是一個在當時被撤併掉的縣——雷平縣!

這個“消失”了幾十年的雷平縣,多數人聽了名字都會感到十分陌生,但是,說到一個景點,估計很多人都會了有點恍然的感覺了,中越邊境有名的跨國地標——德天瀑布,聽過的人肯定不少吧!沒錯,那就是曾經的雷平縣的範圍!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德天瀑布

雷平縣歷史,說起來其實並不長!始於1928年,而終於1952年,前後不過存在了24年時間!從最後的結果看,雷平縣,只不過是這一片地域的行政過渡建制而已!民國時期,設立雷平縣的建制,只不過是當時“改土歸流”,“撤府留縣”的政策所使然!

廣西自古就是少數民族聚居比較多的地方,並且還是個邊疆之地!就廣西地圖西半邊看,自北到南,基本就是少,邊,山地區!幾千年來,如何與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相處,歷朝歷代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紅線處即是雷平縣

單就行政區劃與管理方式這兩方面來看,正是因為這些地方的民族性質很強,所以歷史上各朝代對這類少,邊,山地區管理不到位,也沒辦法管理,這些地方都是也是有著往往有著比較高的,相對獨立的自治權!

比如土司制度,就是這種情況下出現的地方管理制度!在總管轄原則不變的情況下,給予一定的自治,按族群,按勢力,劃分行政區域,設有相當多的土司,土州,土廳等等!說白了,這也是封建時期,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地區施行的懷柔政策,相互約束政策的手段之一!

反過來,也正是這樣的種種,歷史上這些地方也有過不少的大事件,都讓各朝代政權感到十分頭痛,都想著徹底改變這裡的管理模式,通俗一點,就是“改土歸流”,徹底集權,但種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成功,但這種改法一直在沿用,一直在改,每個時期都改一部分,從明代到民國,沒有間斷過!

民國初立,就在1912年,就進行了大範圍的“撤府留縣”,在廣西就撤併掉了很多土縣,土州!但也並沒有一次性的改完,畢竟,當時的環境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直到民國中期,還有這樣的改革。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民國1947年,雷平縣形勢圖

雷平縣,就是在這個時期成建制的!1928年,把太平、下雷、安平三土州合併設置,為四等縣,就從“雷平縣”這名字看,就是取自下雷的“雷”,太平,安平的“平”,最開始,縣治所設在寶圩鄉(現大新縣寶圩),1933年搬到原太平土州城(現大新縣雷平鎮)。

按照劃分,雷平縣在民國二十二年時,行政區分為15個鄉,127個村(街),1316個甲,但到了民國三十五年,編寫《雷平縣誌》時統計,此時全縣有16個鄉,131個村(街),1317個甲!

太平土州、下雷土州、安平土州,又有別於其他土州,這三個土州雖然是位於少,邊,山地區,但他們的歷史,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少數民族的歷史,從建州到最後撤併,只有幾百年,在這裡為什麼要設立三個土州呢?這就屬於封建王朝的戊邊,衛邊的歷史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清代下雷,安平,太平三土州位置

現在查到的資料,這雷平縣在民國22年和35年兩個時間的行政區域劃分,最大的不同,也只是在太平鄉(現在的雷平鎮)。22年時,太平鄉有二十一村(街):東,南,西,北四街,東街下甲,前公一,二村,後益一,二村,中軍一,二,三,四村,左安一,二村,右安一,二村,現逐,東粉,三倫,品村!

後來,從太平鄉分置出六個村:現逐,東粉,三倫,品村,左安二,右安二,置太靖鄉,也就形成了《雷平縣誌》記載的結果。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1947年,雷平縣十六鄉131村

細看這份雷平縣鄉村名單,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131個村,街名中,“仁義禮智信”這幾個字出現的幾率很高,或是名首字,或是名中字,很整齊!瞭解中國文化的都應知道,“仁義禮智信”,這就是儒家“五常”,出自《孟子·告子上》,也是中華倫理的重要理念之一!

為什麼在這少,邊,山的地區會出現這種體現“儒家文化”的村莊名字呢?其實就是和雷平縣的設立有關係!據民國《雷平縣誌》記載,這131個村是經過整合的,整合之前,有很多村,屯,這些村,屯的名字也很多,但隨著雷平縣的建制,縣內區域也進行了撤併村屯,於是,新組成的村屯也就需要新名字,起什麼名呢?村屯一級的地方,起名方法肯定不像縣州那種,合併取其一了,而“仁義禮智信”,這些傳統的文化就被當時的人們選擇起來了!

除了“仁義禮智信”,還有“民”,“福,祿,壽”等等,細細品味起來,很有時代特點與中華傳統文化在裡面的!要是真正來說,在廣西西南部一帶的少數民族地區,實際上是有很多帶“那”字的地名的,這也是這片區域的一大顯著特徵!普遍認為,“那”字,是壯語,古越民族的發音,是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雷平縣正處在這個區域,所以,不少村名帶有“那”字,也就是可以理解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雷平縣誌

到了1950年,解放後的雷平縣分為五個區,44個鄉。

第一區:太平、公益、 左安、懷陽、懷義、共和、定興
第二區:欖圩、光羅、新排、榮圩、仁旺、正隆、渠隆、太靖、太明
第三區:堪圩、新明、欽湯、國防、那岸、隆隘、安平、五安
第四區:寶圩、景陽、那思、三合、蘆山、福壽、禮信
第五區:下雷、仁義、惠壽、碩龍、邊安、巷口、上房、聯信、土湖、三湖、新湖

再到後來,雷平縣和鄰近的養利縣,萬承縣並歸到一起,成立一個新的縣——大新縣!這之後的歷史,也就是大新縣歷史了!

原雷平縣轄下的村屯,是不是還是那些“仁義禮智信”, 沒有去過,沒有什麼發言權,僅從地圖上,也找不到多少當年那些帶有“仁義禮智信”的村屯,倒是看到很多以“隴”,“甲”,“那”,“布”,“逐”等為名的村屯,這是解放後,取消了“仁義禮智信”那些名字,而恢復民國以前的舊名稱嗎?這段歷史也就少為人知了!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當年雷平,下雷,安平,太平等名字,在當地有保留,也有消失,如雷平鎮,也就是之前的太平鄉,太平州;下雷鎮,也就是當年下雷州所在;安平,雖然還是當初安平州所在地,但現在也就成為一個鄉村的名字了!

百十年間,此地風雨變幻,唯一不變的,就是發源于靖西縣,自西北到東南走向的黑水河,千萬年不知停息的流過這片土地,見證著下雷,安平,太平三個土州的源起,雷平縣的發展,與大新縣的變遷!

這片土地曾經的歷史,下雷土州,安平土州,太平土州都有些什麼樣的精彩呢? 會在以後更新的《廣西雷平縣二》中繼續講述,而這片土地以後的大新縣故事,那就另外有人敘述了!

我在桂平,我是。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廣西更多區域的的撤併歷史,可以點擊瞭解:

廣西解放後被撤併的縣(五)——雷平縣行政區域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