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文丨郭名高


好几次,和朋友提到刘文华,我都说,瞧那阔脸,那眼神,是否与赵忠祥有些相似?朋友没有言传,我知道他们的意思,百度了二人的相片做比较,先把自己逗乐了。

赵忠祥的节目主持得好,尤其是《动物世界》,那富于磁性的声音响透了大江南北,可惜晚节不保,绯闻毁了他的形象。秃顶的刘文华与赵忠祥有着相似的眼睛、脸型,乃大富贵的面相。说来也怪,在我关注的几位隶书名家中,都有相似的气质,这是秦汉的正大气象滋润的吗?抑或,人的走向从来都是上天注定的?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刘文华算得上当前隶书创作的一面旗帜,这话绝非恭维。纵观全国各类大展,受他影响的选手何止万千。分析其中缘由,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理念上来看,刘文华学习书法,初师刘炳森,后问道于欧阳中石,二位先生都崇尚正大气象,作品颇为平正。刘文华受其影响,必然于思想上紧随其后。这一点,在他的作品或临帖观念上即可窥其一斑。比如谈“意临”,他认为是建立在实临、背临的基础之上,灵活运用古法,消化“常法”的试验过程。此阶段重点强化用笔的灵活性与墨法的多变性。事实上,这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思维模式,甚或未涉及笔法的转变和书法本体规律的迁移。在张大千眼里,这应该算是实临吧,是在揣摩、还原汉隶最初的书写本真罢了。与王铎、何绍基等先贤相较,刘文华对此阐述得较为拘谨。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这天午后,我把玩刘先生2004年临摹的汉隶五种,我认为他的《礼器碑》最好。在这套书的序言中,周俊杰先生以为,这些临作八分承古,二分得己意。初看的确抓住了该碑的风神,讲究用笔的老辣凝练,于线条中段亦作起伏变化,分寸感极好,墨的层次感也有体现。刘先生追求汉隶的凝重古朴,甚或霸悍老辣,故而用笔不苟,俨然一个老学究,整日板着脸。仔细分析,这些作品从结体到内部空间布白,基本都均匀化了。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四字箴言:执、使、转、用,这最后一字即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是对笔画形态的经营,我将其扩展为疏密、错落、大小、正敧、俯仰、收放乃至空间分割诸多方面,显然,刘文华的临作弱化了这些特点,降低了技术难度,适应了更为广泛的学书者的审美需求,故而,追随者甚众。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其次,刘文华就职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这些年的展览带动了类似的培训机构。在刘先生这类理念的指引下,重视传统是好事,而手把手地示范,惯坏了一批疏于思考的学书者,一不小心,他们笔下就多了刘文华的影子。这不是老师的错!刘先生曾撰文说:

笔法决定风格、决定字型、字势。以合理的方法写出合法的字。与别人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慧眼,收获才能不同于别人。

想来,这话是白说给那些追随者了!

再者,鉴于刘文华在隶书领域的成就、地位,大型展览请他做评委那是再平常不过了。正因如此,急功近利者便动了心思:展览么,都是人评的,感性的成分是无法言表的,顺了某人的口味或审美需求,必然能得到青睐。

虽然很多评委也做过努力,包括刘文华先生在内,都试图改变这种现状,成效却渺然。我记得二届隶书展,有件一等奖作品,即是刘先生的法式。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初见刘文华作品,我甚是喜欢。后来,自己开始涉猎这一书体,依然觉得他写得好。前几年,中国书法家论坛每到春节前夕,都能见到刘文华先生写斋号的帖子。斋号这类东西,本没有流通的可能,但我却见那帖子搞得火爆,四尺对开,年年涨,由最初的800元,到后来1500。大家都说好,我心里却犯了嘀咕,是真的好吗?我怎么觉得退步了!如此看法萦绕我许久。说真的,那时我尚未见过他的原作,网上的图片良莠不齐。及至去年四月,在张海书法艺术馆见到刘先生一件六尺条幅,内容是六言联,就是这件作品,让我杵在那里许久许久,相机拍了十余张,没有一张能够较好地展现震慑人心的气势。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刘文华的隶书结体开张,字多作纵势,施笔迟涩,起伏、提按、俯仰、绞转甚或空间关系,都处理得熨帖恰当;偶摻行草笔意,沉雄灵动,亦不失正大气象;作品墨法丰富,不花哨,不肥滞,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据周俊杰先生讲,刘文华的精品都在自己手里,写得真是好!周先生能如此赞誉,那是不容易的!

我欲找来他的作品集把玩一番,听人讲,刘文华除了出过几套汉隶临摹的册子,作品集是没有的!

【隶书名家解读】刘文华的“铁粉”为何成千上万?


刘文华的隶书走了一条康庄大道:早些年写汉简,之后转向东汉碑刻,这是一条最稳妥的路子。在经典中浸染滋养,对汉碑共性的把握,虽然风格不甚明朗,却走得深刻。采百花而酿蜜,需要的是韧性,下的是苦功。不温不火,使他的书法语汇愈见丰富。刘文华追求汉隶的正大气象,但绝非状如算子,无论结字、用笔还是空间布白,都在试图锤炼出恰如其分的刘氏尺度,这一点尤为不易。

刘文华在当今书坛是享有盛名的,人却低调,他孜孜于书艺,漫将光阴付两汉,其品性、治学方式,是值得后学如我辈深入去研究。

注: 本文选自郭名高隶书著作《心仪秦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11月出版)。

郭名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特聘教授,西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鄠邑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心仪秦汉》《随书法去远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