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为什么会输掉普法战争?

麦田里的隐身者


普法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节点,从此欧洲大陆从英法俄三强鼎立变成英德法俄四国争霸,最终酿成了一战的爆发。其实在当时法国的综合国力远超过没有统一德国的普鲁士,对于法国的轻易战败可以归结到装备、战术、后勤、兵力等多个方面,但在我看来法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稳固、有威信的领导层,国家凝聚力不足,在前线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自己内部先分裂,错过了重整旗鼓对抗普鲁士的机会。

拿破仑三世

普法战争时期统治法国的是拿破仑三世,他是法国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效仿拿破仑。拿破仑三世在军事和政治上缺乏拿破仑那种惊人的才能,1831年烧炭党运动、1832年斯特拉斯堡暴动、1840年里尔叛乱等等,拿破仑三世策划的行动次次失败,狼狈收场,他最终能够加冕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可以说全靠法国混乱的局势和拿破仑的威望荫庇才成功的。

1815年滑铁卢战役兵败,拿破仑·波拿巴被流放圣赫勒拿岛,此后强大的法国陷入沉沦。在内部,君主主义者、共和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等各种思想混杂,陷入内斗,法国换政府和换衣服一样频繁,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在外部,惧怕法国东山再起的欧洲各国联合打压法国发展,法国威势不在,差点成为英国的小弟,这不但损害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更刺痛了法国人民的自尊心,就是这种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崛起了。

拿破仑三世

拿破仑三世因为出身的原因长期流亡国外,不论是法国奥尔良王朝,还是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都对他很是防备。但是拿破仑三世也不是啥也不干,先后写了《拿破仑思想》、《论消灭贫困》等书,宣传拿破仑主义能振兴法国、自己是拿破仑的正统继承人等论调,这给了当时陷入迷惘的法国人很大的希望。

在深信“拿破仑神话”的法国人民支持下,1848年6月,拿破仑三世成为巴黎、荣纳、科西嘉、下舍朗特议员;1848年12月,拿破仑三世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法国总统;1851年12月,拿破仑三世发动军事政变,解散国民议会,并以全民公投的方式修改宪法,成为独裁者;1852年11月,拿破仑三世就法国恢复帝制问题进行全民表决,以97%的高支持率通过决议,12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背负多大的期待,就要背负多大的责任。拿破仑三世获得的高支持率,是因为法国人民相信他能像拿破仑一样,带领法国再度走向辉煌,当拿破仑三世做不到的时候自然将其打落尘埃。

拿破仑三世

拿破仑三世执政初期还是很有作为的,在他的带领下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繁荣,巴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法国殖民地快速扩张,建立起了世界第二大的殖民帝国;在对外战争上击败沙俄、奥地利,重新树立了法国在欧洲的威信。一切看似很美好,但是拿破仑三世的浪漫主义和摇摆不定,使得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在对外战争上法国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因为拿破仑三世的决策失误,法国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得罪了欧洲各国,债台高筑;在对内执政上,拿破仑三世的政策总是改变,将曾经支持自己的各阶层都推到了对立面,国内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反对派势力不断壮大。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下,普法战争爆发了。

普法战争的爆发核心原因是德法争夺欧陆霸权,表面原因是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直接原因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出的埃姆斯密电激起德法间的仇恨。而拿破仑三世为了稳固皇位决定率军亲征,这是灾难性的,首先拿破仑三世从来没有过大规模军事指挥经验,当时身体健康还存在问题,造成了前线法军指挥混乱;其次拿破仑三世离开巴黎,给了反对派们动手脚的机会。

拿破仑三世投降

普法战争中,法国内部各种拖后腿的行为非常严重,比如拿破仑三世以为前线有40万法军,但等他真到了前线却发现仅有20万军队,还缺乏武器装备、作战物资;再比如初战受挫后,法军应该后撤调整部署,但是法国内部的反对派大肆抨击后退行为,使得前线法军不敢后撤,给了普鲁士围歼法军主力的机会;再比如法军从1870年8月6日就开始显露颓势,但是直到9月2日拿破仑三世战败投降,一个月时间连个援军都没有,太不可思议了;再比如色当战役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解体,但是法国各方势力没有团结一致抵抗普鲁士的进攻,反而争权夺利、自己人先内战了,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甚至于直接叛变带领17万大军投降普鲁士。

战场上的失败并不可怕,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比如二战时期的苏德战争,苏联在开战初期被德军打的节节败退,数百万军队伤亡,但苏联军民上下一心,莫斯科阅兵大涨士气,最后经过奋战赶跑了纳粹德国侵略者。而普法战争中的法国伤亡撑死不到10万人,可以说是在实力依旧强大的情况下败于内部斗争,让普鲁士捡了便宜,停战条款从法国承认德国统一、赔款2亿法郎增加到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赔款50亿法郎,法国亏大了。

拿破仑三世投降

在色当战役法军投降之前,拿破仑三世对身边的人说“事实上人们在赶我走。人们不愿我留在军中,人们不愿我呆在巴黎。”可见对于法国内部分裂的局势,拿破仑三世还是有清醒认识的,只不过能力不足难以解决。普法战争对于法国的唯一好处就是在复仇的旗帜下,法国各个阶层终于团结一致,迅速赔付了50亿法郎战争赔款,之后不断扩军备战、拉拢盟友,终于在一战中一雪前耻。


当狗容易做人难


近代欧洲战争史上的一大冷门,当属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阻止德意志联邦完成统一,当时的法兰西帝国,几乎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宣战”。满以为能轻松吊打普鲁士,谁知一开打就稀里哗啦,伤亡十八万人被俘四十四万人,把皇帝拿破仑三世都“赔”进去。最后更以一纸割地赔款的《凡尔赛和约》,活活给一统德意志的普鲁士,送了份“开国大礼”。

那为什么会如此送大礼呢?除了后世大书特书的,战胜方德意志那强大的军事与工业实力。同样重要的原因,却是法国的“自作死”。比如下面这三条就生动说明,法国是如何“作”的。

一:法军荒唐的战备

其实,普法战争并非是一场突然发生的战争,为了遏制普鲁士的崛起,法国早已悄悄准备了好些年。所以开战时,法国内阁奥利维耶才敢说“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宣战”。军界的各位将领更拍胸脯保证,说法军“一切都准备好了”。但等到战事开打,法国才发现,准备竟是严重不足。

就以战争最基本的军需来说,法国在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但一直拖到8月1日,法国才开始向各部队发放军需,好些前线部队大战在即,竟然连行军水壶与做饭锅都稀缺。发到士兵手里的,更多是发霉的面包和腐烂的肉食。这个贪污成风且行动力低效的法国政府,一开打就严重拖后腿。

部队的调动速度,更是把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气疯。按照法军最初的计划,法军应该集中兵力突袭南德意志地区,将普鲁士军队各个击破。但待到拿破仑三世亲临前线时,本该用于突袭的三十万法军,竟磨磨蹭蹭只来了十四万人。大部分军队都晕头转向的在路上。于是磨刀霍霍的法军,也只能原地干等了一周。还没凑齐人,就被普鲁士军队迎头暴打。

这样一支战备坑爹且运转低效的军队,没开打就自乱阵脚,挨打也就毫不奇怪。

二:法军荒唐的战略应对

虽然由于法军昏聩的战备,导致宣战后的法国,错失了提前进攻的大好良机。但法军毕竟是名震欧洲的劲旅,前线更是精锐云集。如果法军能够调整计划收缩兵力,顶住普鲁士军队进攻不成问题。但这事儿,法军却是不停送神助攻。

1870年8月,普法双方打的白热化,前线法军频频失利。但奇怪的是,法军的战略部署没有任何调整。以至于几十万法军,竟然被分布在一百五十公里的漫长战线上,等于是首尾不能相顾。而且前线打的白热化了,其他地区的法军,竟还在傻傻的等命令。结果就是各路部队各自为战,被势如破竹的普鲁士军队,轻松就各个击破。

而在前线失利的情况下,拿破仑三世把法国莱茵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巴赞元帅,熟料这更铸成大错:有勇无谋的巴赞,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攻势慌了手脚,只是在原地就地死守,一再错失突围机会,结果也不出意外,被普鲁士军队再梅斯围歼,十七万精锐全数赔光。

接下来的色当会战,更成了瞎指挥惹的祸:本来拿破仑三世与麦克马洪元帅手里,尚有十二万法军精锐,如果集中兵力回援巴黎,完全有能力和普鲁士死磕。但留守巴黎的摄政政府却吓破了胆,生怕战火烧到巴黎,还专门派了个代表团跑来前线苦劝,终于说服拿破仑改了主意,反而跑去梅斯救援巴赞,于是也就不出意外,掉进了普鲁士军队的口袋里——色当战役,拿破仑三世连同十几万法军沦为俘虏,法国,回天无力。

三:法国新政府的投降政策

色当战役失败后,法国方面接着一连串连锁反应,先是皇室倒台,成立了新的“国防政府”,普鲁士军队也乘胜追击,把巴黎团团围困。虽说精锐赔光,但巴黎还有四十万守军,法国人民更是抗敌意志坚决。打退普鲁士军队进攻,争取好的停战条件,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新成立的法国“国防政府”,显然不是这么想。国防政府的人员,主要来自大资产阶级,其领导人特罗胥,更是奥尔良派的铁杆。对于他来说,比起普鲁士军队来,他更怕的是巴黎的革命力量。于是在普鲁士围困巴黎的四个月里,特罗胥除了不停找普鲁士媾和,就是按兵不动,白白错失几次反击机会。最终在经过讨价还价后,定下了割地赔款的“和平协议”。

这种做法有多可耻?其实当巴黎被围困时,法国各地人民,也组建了诸如“自由射手”等游击队组织,誓要和普鲁士死磕到底。而且虽说前线失利,但法国毕竟三分之二国土在手,强大的海军也十分完整。陆军也还有十六个师,动员三十万军队不成问题,完全不需要以割地赔款来换和平。所以,即使兵临巴黎,慑于法国这强大的战争潜力,普鲁士也选择了见好就收,拿钱拿地走人。

但在法国“国防政府”眼里,自家的权位比国家利益更重要,卖国割肉,割的也不是自家的肉,当然就大笔一挥,叫这场战争耻辱收场。如此过程,叫旁观者们一声叹息,却也值得借鉴警醒。

参考资料:《普军的胜利》、《巴黎公社》


历史风云录




(老毛奇)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可以说是普鲁士总参谋部体制的胜利。

1857年,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中风偏瘫,随后又精神失常。他没有子女,其弟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于1858年出任摄政王。1861年,威廉四世去世,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正式加冕为普鲁士国王,史称威廉一世。 和一生充满矛盾与犹疑的兄长不同,威廉一世具有典型的普鲁士军人性格,胆大坚毅,1848年,他就曾因镇压革命而被称为“霰弹亲王”。1857年10月20日,根据军事枢密室卡尔·冯·毕典菲尔特中将的建议,威廉一世启用赫尔穆特·冯·毛奇少将担任总参谋长,1859年又任命阿尔布雷希特·冯·罗恩中将担任战争部长和军队改组委员会委员。罗恩和毛奇的任务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对再次走向腐朽的普鲁士军队进行第二次改革,为统一德意志提供一支强大的军队。

老毛奇出生于帕希姆的一个没落容克家庭。他11岁就被送进哥本哈根皇家军校开始了军人生涯。1822年毛奇加入普鲁士军队,1823年进入柏林军事学院学习。在这里,毛奇疯狂地学习,以至于影响了他的健康,不得不辍学疗养。由于经济拮据,毛奇于1826年开始写小说和军事论文补贴家用。 1828年,毛奇发表了《论军事测绘大纲》,受到军界重视,被调到总参谋部地形测量处工作。在这里,他接受了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并融合自己对军事地理的思考,形成了被后世称为“军事地理学派”的自成一体的军事理论。毛奇认为,拿破仑时代的缺点是没有一个融合指挥、组织、情报、后勤保障于一体的战争组织来进行战争行动,全靠个人的筹划和决心指挥作战;在19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战争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样的战争组织模式即将过时,很快,克里米亚战争中,动员组织,后勤和指挥能力都逊于对手的俄国惨败,印证了毛奇的观点。

毛奇认为,现代战争的组织和指挥不能再单纯依靠个人的天赋和才华,必须创立大规模的总参谋部体制。总参谋部应当在战争期间成为总司令(国王)“唯一的顾问”,由它制订战略和策略,协调军力和物力,统一军事行动的指挥。在毛奇执掌总参谋部以前,总参谋部虽然已经成为可以和军事枢密室、战争部三足鼎立的独立机构,但是却不能参与军队管理、集结和部署事务,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在1850年,总参谋部就被头头脑脑们弃置一旁,这是导致奥尔米茨之耻的重要因素。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毛奇对总参谋部进行了大规模扩充,军官总数由1858年的64人扩充到1867年的109人,1870年更进一步扩充到135人。总参谋部军官的选拔极其严格。进入柏林军事学院进修参谋专业的军官至少要有3年服役经验,其选拔比例大致为1 ∶ 3。经过3年学习之后,他们要返回原部队任职,约1年以后再筛选其中10—20名佼佼者在总参谋部进行1—2年的培训,并接受总参谋长的亲自指导,合格者才能进入总参谋部工作。在总参谋部任职是普鲁士军官最大的骄傲。

在普鲁士总参谋部,毛奇创新地建立了铁路处,代表着普鲁士军队对科技进步的全新理解。让铁路服务于军事行动并非普鲁士首创。在1859年的法、意、奥战争当中,法奥双方就都使用了铁路来将自己的部队快速运送到战场。但是,令双方尴尬的是,他们在使用铁路运输时都只考虑了一次性运输,于是到达前线的双方军队居然一同陷入挨饿受冻的困境。普鲁士人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法奥的窘境,意识到铁路时刻表即将成为军队运动的晴雨表,掌握了列车运行规律也就掌握了军队机动与集结的规律。因此,毛奇麾下的铁路处不仅详细考察了本国的铁路动员计划,而且还对他国的铁路建设进行了详细考察。在即将来临的德意志统一战争中,铁路处成了普鲁士制胜的法宝。

除了铁路,第二个普鲁士总参谋部倚重的新技术,就是后装线膛枪。19世纪中期后装线膛枪逐渐成熟,但令人称奇的是除了普鲁士以外,竟然没有一个欧洲主要国家家装备后装枪,他们宁愿使用前装线膛枪。奥地利人甚至称:“用嘴巴吃饭是高贵的,我们坚决不用‘灌肠枪’!”即使在普鲁士军队中,德莱塞M1841针发枪也广受批评。尤其有远射传统的猎兵部队坚决不要德莱塞,宁愿使用仿制的法国米涅前装步枪。 1855年,普鲁士一度宣布装备米涅步枪,并购买了30万支。一直到1860年,在总参谋部的强力推动和威廉一世的亲自过问下,已经问世20年的德莱塞才终于普及全军。

普鲁士军队的另一件秘密武器是他们的电报网络。由“德国电气之父”维尔纳·冯·西门子创立的西门子公司为普鲁士打造了当时最先进的电报网络,让总参谋部能够精确到小时地掌握各军、师、团的确切位置。

除了技术,普鲁士宣布推行全面兵役制。1862年,战争部长罗恩在普鲁士议会宣布了调整兵役制度的全面计划,普鲁士需要扩充其常备军和预备役部队,他建议,国防开支增加25%,征兵额从4万人增至6.3万人,军队从92个团增至147个团,平时兵力由14万人变为21.7万人。同时,罗恩还大大强化了预备役的作用,弱化后备军的作用。他取消了第一类后备军,士兵们在常备军服役3年后,改为在预备役服役5年,这个提案自然引发了自由派议员的强烈反对,为此,首相俾斯麦在9月26日于议会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说: “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普遍兵役制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俾斯麦的全力支持下,普奥战争爆发时,战争部长罗恩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为普鲁士动员了80个步兵团、48个骑兵团和8个炮兵旅,总兵力47万人,装备有864门火炮,此外还有13万后备军,前后投送兵力达60万人。面对这样制度化的军国主义“全民皆兵”式动员,欧洲惊呼: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

普奥战争结束后,普鲁士获得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拿骚、法兰克福自由市、黑森的广阔领土,并于1867年4月16日建立起了他们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北德意志邦联。这个邦联包含了今德国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共22个成员。随后,毛奇要求立即与法国开战。现在法国代替奥地利控制着南德意志邦国,是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既然这一仗迟早要打,那么在毛奇看来不如早打、大打,趁着普军仍然拥有装备优势的时候打。毛奇知道法国人正在开发他们的夏塞波后装枪,这种新式步枪将让普军的德莱塞步枪相形见绌。

俾斯麦没有同意毛奇的要求。如果主动对并无过错的法国开战,那么普鲁士就成了侵略者和战争贩子,不仅将成为拿破仑三世的敌人,也将成为法国人民的敌人和南德意志人民的敌人,甚至连北德意志各国和普鲁士人民也未必会支持这场战争。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俾斯麦宣称自己“惭愧从未读过克劳塞维茨”,但是在梳理政治、外交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时,俾斯麦比毛奇更接近克劳塞维茨的精髓。

1870年7月,借助西班牙电报事件,俾斯麦巧妙地激怒了拿破仑三世。由于拿破仑三世首先宣战,俾斯麦如愿以偿地让全德意志民族同仇敌忾。北德邦联诸国立即开始总动员。俾斯麦还公布了拿破仑三世对南德意志巴伐利亚等国的领土要求,于是南德意志诸国也登上了普鲁士的战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整个德意志(除了奥地利)统一在三色战旗之下,数十万大军涌向德法边界。7月15日晚,在接到法国议会通过战争拨款的情报后,普鲁士开始动员。在动员之夜,毛奇满意地说,这是他最清闲的一刻。在战争开始之前,总参谋部又一次将满盘局劫算得停停当当。法国是欧洲大陆第一强国,拥有近4000万人口,可动员的兵力却和整个德意志不相上下。法国人新装备的夏塞波步枪比德莱赛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好,而且不像德莱塞那样有漏气伤人的毛病。虽然那个叫毛瑟的年轻人发明的新枪比夏塞波还要先进一代,但此时它还未下试验场。此外法国人还有新式曲柄手动机枪和速射火炮。但这些都不重要,总参谋部早已掌握了战胜欧洲第一强国的法宝。





(普法战争中,法国和普鲁士步兵)

总参谋部认为,动员速度是战胜法国的关键。早在1868年,毛奇就完成了针对普法战争的全面动员计划。他写道: “法国如利用其铁路系统迅速集中兵力,将不得不在被孚日山脉分隔的斯特拉斯堡和梅兹附近,分成两个主要集团下车……我将在珀拉蒂纳特占领位于敌两个集团之间的战线内线,从而能向上述两个集团之中的一个出击……向摩泽尔河与莱茵河之间地带的运输工作,能利用6条畅通无阻的铁路线。每一部队何日何时出发和到达,均已拟妥时间表。在第12天,第一批部队即可在法国边境附近下车;在第15天,将有2个军的兵力到达该处;到第20天,人数将增至30万;在第24天,各集团军将由它们自己的辎重队实施补给。

毛奇进而对战争的走向进行精确的预言:“(法国)极短时间内就可在边境组成一支15万人的军队……它必将于第5天在梅兹编成,并可能于第8天在萨莱路易越过边界……敌进抵该线尚需6天行军,其时(即第14天)因双方兵力相等,敌之推进必陷于停顿。只要我控制住渡口,几天之内就能以一倍于法军的兵力发动进攻。”

普法战争的进程正如毛奇预言的那样。当法国2个军团约20万人于8月初集结完毕时,普军3个军团共38万大军已经严阵以待。加上其他德意志国家的军队,德意志联军前线总兵力达47万人,占据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在普法战争中,毛奇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新战法。夏塞波步枪精准而密集的火力让德意志联军的正面冲击损失惨重,但毛奇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不断向对方的侧翼移动。当法军无法再延展自己的侧翼时,德军就迅速席卷对手的侧翼,逼迫法军不断收缩自己的战线,最终被德军包围。

这种合围战术的雏形,起先由格奈森瑙和克劳塞维茨等德国陆军的伟大天才先驱形成构思,最终在老毛奇这一代军人中成熟完善。在普法战争中,毛奇淋漓尽致地施展着他的合围战。在普奥战争的萨瓦多-克尼格雷茨会战中,普军的合围因奥地利胸甲骑兵的自杀式冲锋被破,未能完成全歼奥军的目标。在普法战争中,普军没有再让机会溜走。

8月17日,巴赞元帅的法军第1军团共11.2万人首先在梅斯被合围。他们试图依赖梅斯坚固的要塞自保,但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后装线膛架退炮和使用碰炸引信的榴弹很快就证明棱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经过72天的苦苦坚守,法军第1军团和梅斯守备部队共18万人被迫投降。麦克马洪元帅的法军第2军团(皇帝拿破仑三世也在其中)试图解救第1军团,结果却自投罗网。毛奇围点打援,以1个军团盯住第1军团,以2个军团包抄第2军团后路,将法军包围在色当的开阔地。8月31日,德军向第2军团发动总攻。在克虏伯重炮的怒吼声中,毛奇对威廉一世说:“近卫师进攻了,我祝贺陛下取得本世纪最伟大的胜利。”



(拿破仑三世在色当向德皇威廉投降)

9月2日,拿破仑三世向威廉一世交出了自己的军刀,12万法军全军覆没。 很多法军士兵连一次像样的战斗都没有经历过就被迫投降了。崭新的夏塞波步枪被成捆成捆地扔进德意志联军的仓库,由此诞生了一个缺德的笑话:“法国步枪,全新,从未使用过只被扔到地上一次。”



(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阶下穿白色重甲骑兵制服者为俾斯麦)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自神圣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德国终于再次走向统一。在庆功宴上,皇帝说:“您,罗恩将军,磨亮了宝剑;您,毛奇将军,正确使用了宝剑;您,俾斯麦伯爵,多年来如此卓越地掌管我的政策。每当我感谢军队时,就特别地想到您三位。”


用户69792950182


普法战争是一场由普鲁士蓄谋刺激法国,而法国受不了挑衅主动宣战,双方在战前都自信满满,结果却是法国被普鲁士被吊打的战争。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虽然是一边倒式的战争,但是法国并不弱,只能说普鲁士太逆天了。


狂妄自大的法国

普法战争之前,法国人非常自负。法国的激进民族主义分子认为捏死普鲁士就跟捏死蚂蚁一样,当然了,法兰西人自负也是有资本的。因为就在与普鲁士开战的前十几年,法国连续打赢了两场欧陆霸权争霸战:

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联合英国痛殴当时的欧陆霸主沙俄;

1859年帮助意大利打赢了奥地利帝国,赢得了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

在这两场战争中,法军表现出了一支高度职业化军队应有的表现:擅长打局部战争,火炮的威力优于对手,战术比俄奥更合理;并且战争理念更先进,比如法军普遍配备无线电报和战地医院、将铁路运输、统一校表进攻等先进理念融入战争。不恭维的说,这一阶段的法国陆军与英军水平持平,在欧洲大陆是要高出沙俄和奥地利一个档次的。

除了陆军之外,法国的工业化水平在当时欧洲大陆也是最高的。尽管跟英国有差距,但是比欧陆国家的水平要高。法国当时的社会工业化程度、政权的组织能力、对基层控制力(动员青壮年入伍和征税)、军队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等,都处在欧洲领先水平。



后来居上的普鲁士

前面吹了那么多法国的优势,下面再来说普鲁士。普鲁士之所以能在普法战争中可以吊打法国,是因为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吸取了法国的优势,还在法国的基础之上又有进化。

比如说法军的大炮厉害,轰的沙俄和奥地利很惨。普鲁士的钢制克虏伯大炮更狠,直接把法军轰懵逼了(克虏伯炮比法国拿破仑炮的射速快两倍,射程远三倍)。法国人的火炮其实已经很厉害了,只不过普鲁士的炮要更高一个层次。

再比如法军擅长用铁路运兵,克里米亚战争中就打的骡马运兵的沙俄一脸懵逼。但是普鲁士玩的比法国更溜。战争爆发后,法军在一个月内将二十四万人运到了普法边界,然而普鲁士是三十七万人。法国不算差,只是普鲁士更优秀。

还比如战争潜力,法军是高度职业化的近代陆军,兵力和素质都很高。但是普鲁士针对法国的这一特点,建立了预备役制度。使得普鲁士的常规武装虽然不如法国,但是打起仗来,动员百万有经验的士兵入伍根本不是问题。后来普法战争中,普军随时都能保证两倍兵力痛打法军。(法国也可以临时动员百万人入伍,但是素质不行)

还有参谋部制度,其实法国的参谋部的雏形在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1795年贝尔蒂埃正式成立了参谋部)。但是后来法国人貌似忘记了自己的这项发明,反倒是普鲁士在其基础之上发扬光大,普军的参谋部用严谨的战前规划打的法军一脸茫然。

像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悲剧后来又多次上演,比如法国人提出了装甲兵突袭的战术,结果法国高层嗤之以鼻,这一战术传到德国后被发扬光大,经过多次修改后,变成了二战期间著名的闪电战术。



自负与严谨的战争

上面说的都是细节,普鲁士真正能在战争中吊打法国的原因,其实在于两个方面:国力几乎持平以及双方在战前的态度差异。

先说国力,普法战争名义上是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但实际上这场战争是北德联盟与法国的战争。不管法国人认可不认可,统一以后的北德联盟,其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跟欧洲霸主法国持平了。并且在某些方面,比如煤矿开采量超过了法国。而煤炭恰恰是工业化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除了工业化水平之外,人口方面普鲁士也赶上了法国。在十八世纪以前,法国一直是欧洲人口最多(如果不算哈布斯堡王朝这种多国联合体的话),到了十九世纪才被沙俄赶超,但仍然在欧洲排第二。然而统一后的北德联盟,直接就把法国给赶超了。在那个年代,人口就意味生产力,法国的人口不占优势了,经济被赶超只是时间问题。

到了普法战争爆发的那一年,北德意志在钢产量、人口方面都超过了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一个与法国旗鼓相当的势力——而且德国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法国。


普鲁士在经济和人口赶上法国,这对于法国来说是很严酷的现实。但是法国却没有意识到这点,没有将普鲁士视为与自己对等的对手。这就很严重了!相比于默然的法国,普鲁士却是摩拳擦掌,早就做好了与法国的这一战。

首先是战略方面,法国人认为,普法战争就是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欧洲诸多列强以及德意志部分邦国一定会支持自己;然而普鲁士早就搞定了法国人的盟友,不仅拉拢了能够拉拢的德意志联邦对它的支持,还打通了英国、意大利、俄国这些列强的关系。当时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联络下,英国人临时反水,法国太过高调了,英国想让普鲁士教训一下法国。至于奥地利和沙俄,他们先前被法国暴揍过,也乐于看到普鲁士收拾收拾法国人。最后是搞笑的意大利,他们一贯的墙头草。结果普法战争便变成了德法战争。整个德意志民族,除了奥地利外,都参与了暴揍法国的行动。包括一向跟普鲁士不和的南德联盟也参加了战争。

其次是战术层面。法军虽然久经战阵,各级指挥员经验丰富,打遍四大洲。但是在法军的体制中,除了近卫军外,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也就是没有大兵团作战的指挥机构。全靠战前临时编组,协调能力很差。并且法国在战前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仓促制定的计划存在很多漏洞。相比于法国,普鲁士就严谨的多了。普军参谋总长老毛奇将军将法军的行动预测到了一个非常详细的程度,他连法军的主攻方向和动用兵力都算的一清二楚,保证了普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法军进行打击。

备注:毛奇预料,法军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方向一定是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并且毛奇还根据法国铁路的情况,计算出了斯特拉斯堡的铁路没有能力集结法军的全部主力,至少有十五万人的法军要在斯特拉斯堡以西靠北一点的梅斯下车集结。而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中间有一座孚日山脉,这等于法军的主力被分开成两部分了。普军只要判明了法军进攻方向和兵力,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分成两部的法军分而击之,然后再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法军的主力,并占领巴黎。



总结

普鲁士的胜利,直观表现有四点:战争计划周密;兵员充足;动员、集结迅速;重武器装备优于法军。战争开始后,法军果然按照普军参谋部的规划行动,正好落入了普军的陷阱。普军依靠预备役制度和铁路优势,迅速向前线投入两倍于法军的兵力,并利用大炮的优势,打的法军节节败退。

而法国方面则因为战前规划稀烂,战争开始后又一再修改,甚至连远在巴黎的皇后都可以遥控前线,导致法军始终被动挨打。法军本来有机会可以撤到后方继续抵抗,与普鲁士打消耗战。但架不住猪脑子一般的高层的瞎指挥,前怕狼后怕虎,最后导致素质很高的法国常备陆军变成了牺牲品。


当然了,最关键的是普鲁士国力提升,北德联盟的经济追上了法国。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做保障,为德意志联军战胜法国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这一点,普军即使再善战,毛奇的规划做的再好,法军高层再轻敌,这场战争也不会打成一边倒式的结局。

至于普鲁士在拿下巴黎后为什么不乘机灭掉法国,这个道理很简单。普鲁士并没有灭掉法国的计划,俾斯麦的目的是打败法国,寻求德意志的统一(除奥地利),灭掉法国并不在普鲁士的计划中。另外欧洲其它大国也不允许普鲁士灭掉法国,比如奥地利,弗兰茨皇帝乐于普鲁士和法国狗咬狗,但是如果法国惨败,谁能保障普鲁士不会调转枪口打奥地利?事实上战争期间,普鲁士在奥地利方向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就是为了防御奥地利可能会出兵干涉。

再就是英国,虽然英国人希望普鲁士能教训一下法国,但也仅仅是教训。如果让普鲁士吞并了法国,欧洲又会出现一个类似拿破仑帝国的对手,这是英国人不愿意看到的。而以德意志当时的实力,还惹不起英国。

不过当时普鲁士的一些狂热分子还是对法国下了死手(包括俾斯麦),不仅让法国赔了五十亿法郎,还割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下成功的激怒了法国人!尽管俾斯麦后来极力的想缓解法德关系,但是法国的民族主义者始终不买账。后来俾斯麦认识到法德之间已经无法调和,就转而谋求德意志、奥匈帝国、沙俄的三皇同盟,争取德国在与法国决战时,不至于双线作战。结果傲慢的威廉二世推翻了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激怒了沙俄沙皇。而法国人又用金钱攻势收买了沙俄。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拖垮了德国,报了普法战争的一箭之仇。


Mer86


文|邬斯大人

字|1695字,阅读用时5分钟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德国前身)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

此次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和普鲁士争夺欧洲大陆的主导权,以及当时强大的法国严重阻碍了普鲁士对于德国的统一。


众所周知,德国和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两个发达国家。历史上两国就因争夺霸权产生了诸多矛盾并且还为此大打出手,最知名的就是普法战争以及一战、二战。直至二战后德法两国才由昔日的宿敌而和解。

在了解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的原因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战争背景。

当时法国正处于利益.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虽然是君主制,但保皇派和共和派一直在做斗争,制度之争依然非常激烈,所以法国内部并不稳定。但是,相比德国,法国已经完成了统一。



德国则是威廉一世执政,为了加快德意志统一,威廉一世开启了军事改革,并命令俾斯麦担任国家宰相,全力推行陆军改革以及新的兵役制度。此时的德国已经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加之各邦国建立了关税同盟,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逐渐成长起来的普鲁士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普法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普鲁士干预了西班牙的内政,这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满,毕竟法国才是当时的欧陆的霸主。拿破仑三世以普鲁士干涉西班牙内政是对法国的严重挑衅为借口,于是向普鲁士宣战,但最终强大的法国还是败了。

那么看似更胜一筹的法国为何会败于普鲁士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法国战争准备不足,仓促发动攻击。

虽然是法国率先宣战,但其实是德国宰相俾斯麦恶意挑起的,为的就是激怒法国,让其和普鲁士决战。从1870年7月19日宣战,再到当年7月底,法国在普法边境集结了共8个军约22万人。同样的时间,德国在边境已经47万人,火炮1584门,可见普鲁士的备战效率是要明显高于法国的。

其二,法国在双方参战的军队数量对比中处于下风。

普鲁士的作战人数是法国的两倍有余,虽然人数不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在那样一个热兵器还不是很成熟的时代,还是有很多好处的。初次交手,普鲁士就借助人数等优势,击败了法军,进入了法国。还有之后的作战中,普军也借助人数优势对法军展开了切割、包围,并予以歼灭。



其三,法国军队战斗力及武器不如德国。

虽然法军中有很多人身经百战,但他们的作战经验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帮什么大忙。法军的枪支性能由于普军,普军统帅也看到这一点,所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自身克虏伯火炮的威力,反观法军,火炮数量不仅严重不足,且其威力、射程也不及普军。法军在色当、梅斯突围战中先后共有25万人投降普军,这比他们初次集结的兵力还多。法军明显低估了普军军改后的战斗力,战斗力实在一般,所以其一败再败。

其四,法军统帅指挥失误,能力不足。

普法战争中法军的主要统帅有三人,分别是拿破仑三世、巴赞以及麦克马洪。巴赞本省军事指挥才能一般,在指挥拿破仑三世交给他的莱茵军团时,他举棋不定,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突围时虽然表现英勇,但还是未能突破防线。当然麦克马洪和拿破仑三世也都有指挥上的失误。

其五,法国内部不团结,根本没法做到枪口一致对外。

当法军在于普军的初次交锋中失败时,法军想退回巴黎修整,但遭到了当时主战派为首巴黎政府的阻挠,认为其如果退回休整,巴黎局势一定会失控。所以无奈,拿破仑三世又选择了正面还击,法军错失了一次大好的休整机会。

色当惨败后,法军8万余人投降,引发国内震动,巴黎发生政变,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资产阶级民选政府和巴黎人民的矛盾和冲突依旧,虽然多次被镇压,但双方的矛盾还是愈演愈烈,政府也在普军的强势攻击下选择一再妥协,最终巴黎政府选择投降,被迫签订了《凡尔赛合约》,并向普鲁士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德国自此也剔除了阻碍,实现了统一。


相比团结精干、运行高效的普鲁士政府,法国内部则是混乱、动荡,保皇派、大资产阶级、普通民众三方势力之间争斗不休,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软弱无能且政治腐败的政府、军纪涣散和战斗力薄弱的法军以及国内糟糕的局势,注定了法国在普法战争中一定会失败。

普法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让法国成立了第三共和国,也让法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即巴黎公社。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军事机动能力,说白了就是交通运输能力,法军落后的交通运输能力使得其在战时无法做到短时间做到大规模军队的调动、集结,但铁路网发达的普鲁士则可以。

所以普法战争中,法军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德意志虽未完成统一,但其日益崛起的实力已经逐渐超越了动荡的法兰西。


邬斯大人


法国输掉战争的事情很多,连羸弱的大清国都能在南方沿海击败法军。刚刚统一起来、久经沙场的普鲁士军队毫无悬念的也能击败法军。拿破仑三世62岁了还要御驾亲征,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叔叔拿破仑一世的血脉指的法兰西人民信任,这种虚荣的目的本身就注定了战争的结局。

拿破仑家族一直备受血统问题困扰,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都公开讽刺波拿巴家族窃取了法国的王位,因此波拿巴家族一直缺少维持正统的名义,拿破仑因此休妻重新迎娶了奥地利的公主路易-纱,而拿破仑三世也想借助一次成功的战争维持统治,结果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法军损失10万人却没捞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帮助普鲁士和奥地利推翻了来自东方的威胁(沙俄帝国),这种政策上的失败已经让波拿巴家族的正统地位摇摇欲追了!

(法军溃败的速度比而战还快)

但是拿破仑三世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即使不能阻挡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也要为法国谋取足够让自己被拥护得利益!因此在萨丁王国宰相加里波第开展统一意大利的革命时,法国并未做有用的阻拦,而是拿到了萨丁王国让出的几个阿尔卑斯山小国(萨福伊、尼斯)就幸灾乐祸。当俾斯麦眼看就要统一德意志时,拿破仑三世竟然要求将法国的疆界恢复到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领土几乎涵盖半个欧洲,但是法国的本土只有所谓的“天然疆界”,也就是在比利牛斯山、大西洋、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区域。但是拿破仑战败之后盟军为了削弱法国采取了类似后来《凡尔赛和约》的措施,将今天比利时和德国莱茵河左岸地区的领土剥离法国,除去新国家比利时之外,还有一部分并入了普鲁士王国,这就是后来的西普鲁士,也就是所谓的莱茵区。

(俾斯麦和德意志诸侯就是在这里拥护威廉一世称帝)

拿破仑三世的要求其实不算过分,但是普鲁士人已经拥有上述地区几十年!俾斯麦只能断然拒绝拿破仑三世的要求。因此1870年双方爆发战争。根据以往法军征战殖民地和克里米亚的战绩来看,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战斗力一般!尤其是在克里米亚和意大利问题上的失误已经让法军毫无斗志,这时候再加上62岁的拿破仑三世瞎指挥,法军没有不败的道理。

法军迅速失败有两层原因,一层是欧洲的军工技术革命拉开了普法梁军的差距,另一层是法国的国际环境高度孤立,他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意大利对法国的敲诈怀恨在心、俄罗斯恨不得法国从此消失、英国也希望普鲁士能教训一下到处兴风作浪的法国、奥地利刚刚战败无力干预普法战争,上述国家不仅不支持法国,反而全力支持普鲁士,足够的战争物资保证了普军的胜利。

(在镜厅加冕称帝的威廉一世)

最后一层原因是欧洲的技术革命法国没赶上,德国利用工业革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改革了军工企业和军队建制单位,装备后装线膛枪和金属子弹让普军拥有了欧洲第一的战斗力。德军最高统帅部也是当时世界上指挥效率最高的军事机构,相比任人唯亲强调中央集权的拿破仑三世,简直就是封建和现代化的区别。德军总参长“毛奇”不仅精于指挥调度,还是一位铁路专家,他管理修建的铁路在普法战争中保证了普军后方供应,被誉为像钟表一样准确,而法国是没有这样的人才和工业基础的。


利刃巨透社


一是,有准备打无准备。普鲁士在俾斯麦的通盘考虑下,早已经做好了跟法国好好干一架的准备。而法国高层完全没有这个准备。


二是,有名分打无名分。普鲁士迫使法国发动战争,陷入被动的局面。以保卫国家,保卫家人击溃法国的入侵。

三是,有实力打无实力。法国战争动员体制老化,普军在当是已经建立全国范围的紧急动员体制,而法国还处在陆军动员令逐级下发,到师一级再下发到地方办法,极为缓慢。军队体制落后。法军战前大量部队不满员,军师一级编制严重缺失,与长时间齐装满员的普军相差悬殊。士兵素质,普鲁士较好。



四是,有组织打无组织。普鲁士的组织要比法国的强许多。法国自身矛盾太多。败是肯定的。


Lucky



普鲁士早就料到跟法国迟早会有一战,所以在战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制定了周详的作战计划;反观法国,由于国内财政的不断恶化,战斗力量大大地减弱。外交上的孤立和军事上的失误,致使法国不到一个半月就被击败了。关于当时的普鲁士为什么没有趁胜吞并法国。因为普鲁士明白再跟法国人打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的局面。还有周边的国家不会坐视普鲁士壮大不管,普鲁士会遭到英国、奥匈帝国、俄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群殴,很有可能会被肢解。


sdqst圣殿骑士团


法国本来就战五渣,能长期称霸欧洲第一是因为形成统一王国的时间早。第二是老牌欧洲搅屎棍(向奥斯曼帝国暗送秋波,身为天主教国家却老和新教国家结盟)真实的战斗力连软饭家族哈布斯堡都打不过。而北德不难万,满万可无敌。


北漂叔叔


因为它的动员体制和将帅群体已经落后于普鲁士了,并非士兵不给力。

1868、1869年毛奇和总参谋部的众多参谋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对法作战计划,为普法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先机。和处心积虑的普鲁士相反,法国一方对战争的准备筹划工作就差得多。1870年拿破仑三世的统治进入了倒计时,他迫切需要一场战争确保自己的地位,普鲁士这个他伯父的手下败将就成了最好的目标,匆忙下定了对普鲁士作战的决策。由于法军辉煌的历史战绩,法军高层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地战胜普鲁士军队,下发给军官的地图中只有普鲁士的地图,没有法国本土的地图。更加致命的是法军没有总参谋部,动员组织状况一团糟。法军在开战前三分之二的团驻扎在远离军火库和补给兵站的地方,法军的朱阿夫团后备兵甚至需要前往阿尔及利亚奥兰省然后再返回法国参战。整个法国的道路上都挤满了奔赴战场的军人和货物,大部分团的人员和物资补给状况都是一团糟。法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极为差劲,在开战后第二天法军就爆发了食物危机。1870年7月19日开战三周后,法军部署在前线的三个集团军依然没有联合作战计划。在三个星期时间内,法军勉强动员了自己40万军队中的26万赶赴战场。而普鲁士则把自己派往德法前线的军队变成了45万。由于完备的后备兵役制度,普鲁士控制下的北德意志同盟可以动员130万人的庞大军事力量,毛奇的总参谋部在三周内就完成了普鲁士军队的“大变身”,变身后的普鲁士军队在法军动员完成前就抢占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战略要地。

1870年8月5日、6日毛奇和麦克马洪在维森堡展开了较量,这场较量的结果是毛奇大获全胜。麦克马洪依旧勇气十足,他在战斗中多次带伤指挥作战。法军也表现出色,他们在维森堡和德国皇太子指挥的军队作战时甚至打出了三比一的交换比。三次大战后麦克马洪的军队无力再战,不得不撤退。在其他战场,普鲁士军队也和法军进行了一边倒的战斗。在战斗中法军士兵凭借着更先进的步枪和更好的射击水平大量杀伤敌人,很多小规模战斗中他们的伤亡数字要少于普鲁士军队。普鲁士军队则用更多的军队和更强的炮火还以颜色,普鲁士军队使用的克虏伯90毫米后膛炮射速超过法军火炮一倍,射程超过三倍,在人数和火力的双重优势下法军士兵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拿破仑三世在8月30日和麦克马洪一起被毛奇围困在色当小城,希望凭借麦克马洪的勇敢杀出重围。9月1日毛奇用700门大炮的轰鸣打破了拿破仑三世的幻想,在炮击中麦克马洪多次负伤,不得不交出指挥权。9月2日下午三点,拿破仑三世在手中还有8万大军的前提下主动投降,宣告了普法战争的失败。

在整个普法战争中,毛奇和普鲁士总参谋部将140多万德国军队送到了法国,展示了惊人的组织动员能力。普法战争中的普鲁士军队就像一个掌握了快速发力窍门的重量级拳手,在老拳王法国军队还没有进入状态前就用迅猛的组合拳将其击倒,是另一种程度上的“闪电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