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新聞發佈會的快遞小哥,話裡透露著太多心酸

3月9日,快遞小哥李傑上了央視直播的的新聞發佈會。

他呼籲:在確保快遞員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讓快遞員進入社區。

可以說這是一種責任,但也透露著無奈,為了養家就不能怕病毒。

與他有相似經歷的有300萬快遞小哥,還有700萬外賣小哥,這是一個拼體力、靠跑單量計酬的職業。

可以說,此次病毒也讓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進程加速。無論是對於快遞公司、外賣公司還是對於客戶,成本更低、無需休息、安全衛生的機器人,都是替代快遞和外賣小哥的無二之選。

但願,在這個趨勢到來之前,他們都能多一份別的技能。

快件送少了,收入就會少

面對鏡頭回答記者提問時,中通快遞北京廠窪路網點快遞員李傑,剛做完自我介紹,就忘詞了,“不好意思,第一次參加這麼大的會,有點緊張”。

他很靦腆,也很真實。為了保證物資運輸正常,一線快遞人員成為抗疫中的“逆行者”,他們一個人上門,就能減少我們一百個人出門。

其實,對他們來說,這也是沒辦法。正如一位外賣小哥所說,“我真實的想法就是把外賣停掉,我們每天接觸的人也挺多的”。

所以,李傑直言,覺得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有些小區不讓快遞人員進”,因為“這樣導致我的快件量送的太少了,去年每天可以送300單,現在只能送100單”。因為,單子少了,就會影響他們的收入。

他說出的也是外賣配送員的心聲。無論是快遞業務員還是外賣配送員,都是以跑單量為標準提升工資待遇的,而跑單量是通過超體能勞動和犧牲睡眠時間為代價換取的。

“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家外賣平臺的註冊人數超過400萬,其他如點我達、達達、京東到家等眾包物流平臺的兼職外賣小哥也有300多萬,全部加起來達700萬人。同時,全國快遞從業人員數量也已超300萬。

新入職者,超五成已失業

在此次病毒肆虐期間,這個龐大的職業隊伍中又加入了不少生力軍。

在“就業荒”的背景下,許多失業的人選擇去做外賣小哥。據美團官方數據,自1月20日至2月23日這一個月以來,美團外賣配送平臺已新招聘7.5萬個外賣騎手,其中超過八成是製造業、服務業工人、小微創業者和農民。


上了新聞發佈會的快遞小哥,話裡透露著太多心酸


在被問到成為美團騎手的原因時,他們之中,36.7%表示是由於“所在工廠/餐飲/商鋪沒開工,無收入”,24.2%表示“閒著也是閒著”。


上了新聞發佈會的快遞小哥,話裡透露著太多心酸


相比在家坐吃山空,送外賣和快遞的工作還不錯,更有報道說“月入過萬”不是夢。很多媒體的報道都是選擇性的,只說了一個職業好的一面,沒談到概率和背後的成本。

有權威數據統計顯示,國內快遞行業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佔23.3%,3000元至6000元佔59.1%,6000元以上佔17.6%。東部地區快遞員月平均工資5110元,中部地區4464元,西部地區4247元。

對於絕大多數快遞職工而言,他們的工資收入並非像網絡上所傳的“月入過萬”那麼高,一些能拿到萬元月薪的快遞員一般都是老業務員,手裡有固定的大客戶,而剛入職的新手缺乏經驗和人脈,只能拿到基本工資。

外賣小哥也好不到哪裡去。調查顯示:蜂鳥平臺的騎手收入主要集中在4000元至8000元(包含兼職與專職騎手),超過了2017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均薪資3813.4元。

門檻低競爭大,這個活能幹多久

也有很多外賣小哥和快遞小哥,是因為年紀大了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才選擇出賣體力。


上了新聞發佈會的快遞小哥,話裡透露著太多心酸


可見,送外賣、快遞都是門檻不高的職業,也就意味著競爭壓力大、未來被取代的概率大。

病毒肆虐期間,為減少病毒傳染的問題,已經有快遞和外賣公司試水啟用機器人。


上了新聞發佈會的快遞小哥,話裡透露著太多心酸


不少工廠也已經陸續啟用機器人作業,甚至ETC的啟用,導致大量公路收費員離崗。

馬雲在之前的一場演講中提到,“20年後,現在50%的工作可能會消失,新創造的工作我們都沒有聽說過”。

病毒肆虐期間,有個外賣小哥老計說了一句實話,“我知道,疫情過後,我們一定會被忘掉”。

希望,他們可以多一份技能,不會被未來的時代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