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前身都是小说,电影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却也有着天然的联系,我国电影史上,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戴锦华说过:“电影的文学改编始终是一个令人兴味盎然的题目。它间或如一处栈桥,连接起人类一古老、一年轻的叙事艺术。而叙述,作为承载人类记忆、确立人之身份、传递社会想象的古老路径,无疑是人类最古来的文明印痕,文化样式。”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2016年上映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这部电影是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电影由作者刘震云本人亲自担任编剧,为的就是帮助青年导演刘雨霖(刘震云女儿)更好的拍摄,人家都说上阵父子兵,这次父女联手拍摄,确实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但是电影拍出之后口碑却大打折扣。

很多人说女儿并没有拍出她爹小说的万分之一好,甚至还有点无趣,并没有得到刘震云的真传,其实电影的格局确实没有小说那么大,毕竟短短一个多小时,并不能把小说中很多精彩的部分表达出来。

小说本身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创作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先后经过三年的酝酿,作品出版后销量超过180万册,是他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大气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版《百年孤独》。

该小说在2011年还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其实对于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来说,想要把它改编成电影并不简单,小说长达36万字,分《出延津记》、《回延津记》上下两部,主要讲述了吴摩西为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离开了延津却在路上失去了爱女巧玲……多年之后,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回到了延津。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这个故事时间跨度长达百年,出现的人物就有100多个,面对如此庞大的体量,对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来说,单是将小说中的故事讲明白就存在很大的困难。

导演刘雨霖也表示:“绝不能把心中所有的故事、人物和情感塞到一个电影里。”

所以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对于原著主要截取了其中面向现在的下半部分进行了改编,这对于新人导演来说相对容易一点,能够更好的聚焦当下的社会环境,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也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影中的内容。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原著的下部共有10章,电影主要截取了第一章和第六章直至第九章的内容。

从主人公上看,电影主要选取了牛爱国及牛爱香两姐弟作为主人公,重点讲述了他们的情感生活和面对的困难,其中牛爱国的众多朋友被压缩成一位,电影大胆的删减由牛爱国的友情线串起来的各种事件,为的就是突出牛爱国夫妻间婚变过程。

主题不同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通过对小人物的俗世描写,呈现出传统中国社会到当代社会的历史中,中国人的生存史诗,是一部充满着生命的大悲凉和生存的真荒诞故事。对作品这一深刻主题的视觉化呈现难度很大,就连多次获得国际性大奖的王全安拍摄的《白鹿原》都遭遇过历史纵深感消失的质疑。

刘雨霖作为一位青年导演在改编时没有选择对原著的正面强攻,不是完全终于原著的视觉呈现,而是选择了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对“说得着”的追寻,这是将个体的孤独放在家庭环境中的书写,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是艺术上的一次创造,也是一次解构和重述。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百年时光,一个家族的变迁,茫茫中原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不甘示弱的个体,无法破解的孤独,社会中小人物的命运……其实在刘震云的小说中都有体现,这部涉及了百年中国社会中最普通的人民的信仰、友情、爱情、婚姻的等问题。

也是刘震云本人对家乡的理解。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出生在河南新乡延津县,《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背景就设定在延津县,这是作者的故乡,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观众可以通过小说、电影去了解那里的风物人情、家长里短,在那片土地上的每一段歌谣、每一个传说、每一句闲言碎语都是作者刘震云最初思想与视野形成的基础,也是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许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最初所生活的地方是最特别的,越眷恋就越怀念、越了解就越关切、热爱着同时也憎恨着,可能试图逃离,却又无法斩断牵绊。

《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都描写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小说中主要地理空间还是延津县,一开始就说了几个地名:杨家庄、马家庄、孔家庄、窦家庄、裴家庄等,其中裴家庄与杨家庄之间隔着一条黄河,观众也可以猜到小说是发生在北方的某个省,那么延津又是个什么地方?它具体在哪里呢?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其实延津是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普通的县城,当时延津县以黄河渡口为界,分东延津和西延津,现在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坐落于中原城市群的核心腹地,全县境内没有山地,都是平原,只在北部有大量连绵起伏的沙地。

刘震云就是土生土长的延津人,他的小说常常以故乡延津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其实作家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作家的自然视域决定了他不见与不洞见,决定了其作品具有什么样的地理性以及什么样的山水意象。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所以刘震云是河南延津人,他的每一部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河南为背景,不过电影截取的下半部“回延津记”故事主要发生在山西沁源县,沁源县因沁源之源而得名,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西北部,地处太岳山东麓,东连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县,西邻霍州市、古县,北靠介休市、平遥县,县境内多山地,交通不便,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并没有通高速公路和铁路。

而小说将两个不相干的地方联系起来,是通过吴摩西的养女巧玲,巧玲被人贩子转三次手,从河南买到了山西,先是开封人老尤将巧玲从新乡带到济源,后卖给了洛阳人老萨、最后老萨将巧玲带到了山西卖给了老卞,老卞转手卖给老曹……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而巧玲被改名为曹青蛾,成年后嫁到了牛家庄,由此,小说的叙述背景才有河南延津转换到了山西沁源。后半部分虽然叫“回延津记”,看似像是小说的地理背景回到了延津,其实只是曹青蛾和牛爱国寻找“延津”的过程,延津在小说下半部分只是短暂的出现过。

延津和沁源相距200多公里,只因巧玲的被卖而联系起来,两个地方都是不起眼的小县城,上下两部的主人公都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都在为了生活奔波,就是这样的故事才会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刘震云的小说用两个地理空间,即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看法,也表达了小人物之间的孤独与悲壮,作品中人来人往,可是他们都很孤独,刘震云可以削弱了在血缘关系和人生境遇中寻找知音的可能性,把希望都投放在虚无的远方。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沁源和延津都是人物的故乡,但人物也会抛弃它们去到另一个故乡

故乡对于他们和我们的真正含义或许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电影能够精彩,还是得力于小说这片肥沃的土壤,后半部分拍摄出电影的同时,小说的前半部也可以作为续集拍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常常会被拿来与原著相比较,不过一个好的导演,要“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诶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考察”,作为一位新人导演,刘雨霖的首部影片将将及格。


一个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了一个中年故事《一句顶一万句》


剧本是原作者亲自改定的,无话可说。

不过电影对普通人精神生活的理解和呈现是当代中国电影少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