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盛先生的花兒》這部影片改編自美籍華裔作家哈同的短篇小說《養老計劃》,是導演朱員成的研究生畢業作品,由他的導師謝飛負責監製。影片在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包攬四項大獎,是當晚最大的贏家。

電影講述了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盛先生和一個步入中年的保姆棉花之間的故事。棉花負責照顧盛先生的起居,而老人總是把棉花當作自己過世的妻子苗華,經常神志不清地半夜爬上棉花的床。棉花同時與一個有家庭的男人保持著情人關係並意外懷孕。在不瞭解情況之下,盛先生的女兒盛琴對棉花心存芥蒂,各種矛盾也開始不斷升級。

這部電影電影之所以備受關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把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作為焦點呈現。其實,同類題材的電影其實並不多,比如許鞍華導演的《桃姐》、張楊導演的《飛越老人院》、王小帥導演的頗具驚悚懸疑色彩的《闖入者》。與前幾部電影相比,《盛先生的花兒》的故事情節就顯得比較簡單。

然而令觀眾驚喜的是,這部影片以其高超的影視藝術技法將養老中現實主義的人性溫暖,與人性意識的強烈表達熔於一爐。在影片的最後,盛先生與棉花,或者說盛先生與其心目中的苗華的形式上的婚姻,成為了強烈的女性意識向現實主義獻禮式的最溫暖的一種救贖。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 影片雖然是一部較為平淡的平鋪直敘式的劇情片,但通過棉花對盛先生細緻入微的照顧,詮釋了現實中所能感受到的那種人性的溫暖

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影片,整個基調質樸自然,幾乎全部都是使用長鏡頭和自然光。看似日常化的樸實、無華、簡單、質樸的現實主義風格,同時又極容易打動觀眾,引起共鳴。女主角棉花讓我們從名字中就能感受到柔柔的溫暖釋放。這種溫暖不但屬於盛先生,也能讓觀眾從生活點滴瑣事中感受到。

但是,影片並沒有一開始就用刻意而傳統影視技法,生硬的宣揚棉花人性中溫暖的一面。而是將棉花打造成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恰恰是這樣的角色塑造,才給了棉花一個由普通女性蛻變昇華為不平凡女性的遞進過程。

作為一個42歲因為不能生育被丈夫拋棄的女性,生活中跟她有著同樣遭遇的女性不在少數。但她並沒有自怨自艾,在照顧痴呆老人時表現的耐心、細心和貼心,讓親生兒女都自嘆不如。

這些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不斷烘托棉花的溫暖人性,以溫水煮青蛙的漸進方式,柔化棉花與盛先生之間的漫長的磨合,並用對層次感與漸變感加以走心式鋪墊,以一種白描式手影視藝術手法,用光影織出一幅現實主義的溫暖圖景。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棉花擔心老人洗澡會感冒,幫助他洗澡。洗完之後把頭髮吹乾穿好衣服的過程中,老人誤認為站在他面前的是妻子苗華,一把抱住了她。棉花起初有些惱怒,說了幾句氣話。老人哭了起來,正好被女兒盛琴回家撞見。盛琴不問清緣由就朝著棉花一頓訓斥。棉花沒有當場揭發老人的行為,而是含蓄的表達了事情發生的緣由,給盛琴和老人留足了面子。

還有最明顯的就是對比式刻畫,棉花跟盛琴對待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棉花有著足以溫暖人心的溫情,而盛琴對自己的兒子與狗,和自己的父親的態度卻有較大反差。對兒子噓寒問暖,關懷有加,丟了狗就要把棉花開除。

實際上,對於一位生活在孤寂之中的老人來說,需要的不僅僅只是一種照料與陪伴,更需要的恰恰是人性所能給予的那種能夠直達內心深處的熾熱與溫暖。

影片一開始就呈現了不同階層的人物,撿破爛為生的孤寡老人,棉花的閨蜜桂桂收破爛,生活也很艱難。雖然清貧,但她們對待旁人熱心、耐心、有愛。唯一生活條件好點的是盛琴一家,美中不足的是她對待除了家人以外的人滿是挑剔。

事實上,就現實意義而言,現實主義的溫暖才是整個社會蘊育愛的階梯的必由之路,影片中所表達的對於現實主義溫暖的藝術化堅守,恰恰也是一種時代的需要。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二、影片對棉花、桂桂、盛琴三位女性充滿敬意,以養老為顯性線索,棉花的自我意識覺醒為隱性線索,把現實主義溫暖背後的女性意識的強烈表達出來

這部電影中女性佔了絕大多數的筆墨,影片最值得關注深刻內涵是,突顯了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意識的張揚,這是鏡頭下對現實女性生存與精神面貌的影像化呈現。

棉花因不能生育被前夫拋棄,因意外懷孕被何順拋棄;盛琴丈夫從不回家,兒子叛逆難管,國外的哥哥聯繫不上,唯一在眼前的父親,患病還需要她的照顧;棉花的朋友桂桂,一個獨自過著收廢品的底層生活的中年婦女。影片中唯一戲份較大的男人,盛先生也是一個需要女性照顧的晚年淒涼的老年男性。

影片表達了對女性的敬意和讚美,不同於一般為了契合觀眾認同感而塑造出的不幸的柔弱女性,而是極富女性自我意識的表達。女性幫助和照顧男性,女性成為化解困境、治癒的關鍵力量。

女性意識的覺醒著重體現在顏丙燕飾演的棉花的形象上,她從前半部分的隨遇而安,逆來順受,接受生活和命運的無常,經過反思、掙扎和抗爭,轉變為真正果敢獨立的內心強大的女性。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①隱性化表達

與傳統式的女性意識影片的最大不同,在於其表達的隱性化以至於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基本上看不到女性意識表達的明顯痕跡,這種將女性意識隱於盛先生這一人物形式主導的技法非常高明,這種隱性式的表達反而更有助於整部影片架構的絕對統一。

當棉花的女性意識在不斷追索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清晰時,卻反而不是盛先生由形式主導變為形式從屬的時刻,而是盛先生以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形式向棉花進行了精神上灌輸的時刻。

同時,這種隱性化,是將其隱於一個失憶且生活比較不能自理的老人的背後,這就使得這種女性意識在對比與襯托的過程中反而變得愈加強大。女性意識是女性所獨有的生活質感與生命情愫,棉花的那種洗盡鉛華的樸素之美,也是影片中女性意識質感的集中體現。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②女性意識線索的複雜表現

影片看似平鋪直敘,其實自始至終地並行著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圍繞著棉花對盛先生的看護過程進行著;另一條線索則是圍繞著棉花的自我意識的迷茫、追索、完形過程進行著。

棉花一直苦惱著的愛情、婚姻、生命等問題,正是在這兩條線索的並行與交錯之間不斷地產生著矛盾衝突,又不斷地進行了影視藝術化解決。

這兩條線索在其並行的過程中,彼此存在著時空交錯式的複雜化伴行式架構。這種複雜化伴行式架構,使得棉花的自我意識,始終與影片所傾力表現的現實主義,以一種若即若離的方式流連於光影的方寸時空之間。

這種進階式的影視藝術表現技法,以其巧妙安排為整部影響在最後的結尾處作了恰到好處的收束。這樣的處理既完成了現實主義溫暖著的人性最終昇華,又完成了以棉花一個女性特例所代表著的後現代女性的整體自我意識的覺醒。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③女性意識覺醒的終極展現

《盛先生的花兒》一片的片名,顯然將花兒變成了盛先生所屬格下的一種歸屬,但是,在影片的最後,棉花對待愛情與生命的態度實際上非常自我,而棉花的這種自我,卻絕非傳統意義上精緻利己主義式的自我,反而是一種女性意識覺醒意義上的特立獨行。

棉花既矚意於自己的愛情,又不願徹底破壞他人的家庭;既珍視素不相識的由自己照看的老人,又珍視自己的骨肉;既對身處的現實生活淡然處之,又對未來充滿著壓抑於內心深處的無限憧憬。

在影片的結尾處,在現實生活中為了愛情、生命、婚姻等糾結著的棉花,突然在與盛先生的同床對話過程當中,獲得了關於生命、關於愛情、關於婚姻等一系列問題的終極答案,就在剎那間,棉花如醍醐灌頂般地豁然開朗,一切也都隨之釋然,自我意識突然間徹悟覺醒了的棉花不禁渾身顫抖,淚如雨下。

三、 影片以養老問題作為焦點,涉及了較多的社會問題,觀賞性和發人深省性稍顯不足,需要打破題材的困境和侷限

朱員成作為新晉導演,處女作關注現實、張揚女性意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存在的不足也非常明顯,電影中涉及到了養老、離異、小三、青少年教育、男女平等、社會僱傭等等各種較為尖銳的社會問題。這就使得電影在較小的容量內試圖呈現非常複雜多面的社會問題而有些喧賓奪主。

對比同樣關於老人的話題、涉及家庭和愛情的影片《幸運是我》,重點在於少年阿旭和獨居老人芬姨的兩人困境,其他問題只作為蜻蜓點水的背景,因此處理上更加容易把握,轉承自然,戲劇性和節奏也較為明顯,觀賞性和發人深省性更強。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導演朱員成在放映會上提到過,他很喜歡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喜歡日式家庭戲那些白描之道——人物的舉止、飲食、對話,哪怕淺淡,也能勾勒人物。《盛先生的花兒》能看出些同樣的訴求,但缺乏更深刻的、更有意味、更豐富的生活細節。

故事中本可以有許多矛盾衝突激烈的情節,比如,棉花與桂桂偶遇何順陪伴妻女逛街,棉花偷偷跑到何順家,迎面撞上了何順的妻子。這些戲份的處理上,導演沒有從外在上呈現這些程度,而是隱藏於人物內心。

除此之外,也反映出我國老年題材電影創作的一些困境與侷限。老年題材缺乏商業性,不受青年觀眾的喜愛。在當下小鮮肉小鮮花霸佔銀幕的時代,加上3D特技作為潮流,票房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創作的趨勢,老年題材電影作為偏冷的題材無法吸引很多創作者的目光。

《盛先生的花兒》:現實主義溫暖的堅守,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因此,老年題材的電影要從多方面突破困境和侷限,可以借鑑哪些影片打破這種侷限呢?

首先,可以走類型電影的道路,比如像《內布拉斯加》、《天倫之樂》、《與外婆同行》等電影將老年題材與公路片結合,類型化能從文本上改變這題材創作的沉悶、戲劇性弱等弊端。

其次,可以像《45週年》、《愛》、《溫別爾託·D》、《野草莓》等突破平淡的家庭倫理劇式的勾勒和白描,深刻挖掘老年人的內心世界,並富有哲思性,探討更為廣泛深刻的人生問題與人性內涵。

最後,老年題材的影片主題、風格過於單一,大部分影片展現老人晚景的孤獨淒涼,無法調動年輕觀眾,影響票房收入。因此,可以拓展老年題材與喜劇元素,表現“老有所樂”,選擇輕喜劇的敘事風格,如《年輕氣盛》、《盡善盡美》、《為黛西小姐開車》等電影。

結語:

影片中棉花的現實主義的濃濃暖意,與自覺覺醒的女性意識,溫暖了我們。同時,影片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用影視藝術的映像,大力弘揚了現實主義的主流價值。將觀眾置於一種特殊視角,這種視角下的觀眾更清晰地看到了棉花的整個綻放過程。作為導演的首秀,已經非常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