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考試趣事,你又知道多少?

三千年來的帝王創業史、草頭王的神奇造反史、權臣奸相的做官史、女人們的權力史、戰爭史、特務史,乃至財富史等等,都一一呈現,勾勒如畫,自成一部新鮮別緻的中國通史。

古代那些考試趣事,你又知道多少?


內容簡介:全書以活潑有趣的段子故事,通過巧妙、用心的編排,在向讀者們展現歷史大人物的趣味往事的同時,各章又自成體系,將三千年來的帝王創業史、草頭王的神奇造反史、權臣奸相的做官史、女人們的權力史、戰爭史、特務史,乃至財富史等等,都一一娓娓道來,勾勒如畫,自成一部新鮮別緻的中國通史。

●唐朝末期的舉子包誼文采不錯,但得罪了主考官劉太真。劉太真曾發誓不讓包誼考中,第一場考試過後,劉太真想緩緩,第二場考試再將包黜退,讓他多高興會兒。第二場考試後,劉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場,想讓他再高興會兒。第三場考試後劉太真沒錄取包,拿著名單去找丞相,當時正值朱泚之亂不久,名單中有個姓朱的,宰相很不高興,讓劉太真換人。驚惶之下,劉太真已經想不起其他舉子的名字,只記得包誼,結果包誼高中。

●賀知章做主考官,錄取的進士和舉子們的期望不符,引起公憤,舉人們圍攻賀府。賀知章架起梯子爬上牆頭,趴在牆上回答舉子們的質問。

●王維參加科考,想走後門無門,聽說公主喜歡音樂,於是穿上花花綠綠的衣服,打扮成樂師,抱著琵琶去見公主,被公主相中,一舉而登第了。

●唐朝人趙悰,多次參加考試都考不上,家裡人討厭他,也討厭他老婆。有次岳父家搞聚會,請了戲班子來表演,人人都有座,唯獨不給趙悰老婆設座。演出看到一半時,有人來報,說趙悰中進士了,家裡人一聽,迅速把趙悰老婆請進來,給她披上新衣服,換好凳子,然後繼續看演出。

●宋真宗時期的宰相晏殊天資聰慧,從小就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薦到政府。後來被推薦去見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試進士,就讓他也參加。晏殊一見試題,就說:“這題目我幾天前做過,您還是換個題目吧。”宋真宗這個歡喜啊,誠實不僅是美德,還是能力。晏殊就這樣進入了政府高層。

●宋朝秀才柳冕超級看重忌諱,考科舉時從來聽不得“落”或是與“落”同音的字,怕弄成“落第”。他自己也常把“安樂”說成“安康”,僕人們都跟著他這樣說。考試完了後,老柳打發僕人去看榜,僕人回來後,老柳急忙問自己中了沒有,僕人就回了一句:“秀才康了也。”

●明朝成化年間,浙江學政李賢在省試時微服私訪,看到有兩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甚至大言不慚地說:“用不著複習,上榜沒問題。他李賢總不能出道含有 100 個人名的怪題來刁難我們吧?”李賢無名火起,回去後真出了一個含有 100 個人名的怪題,即:“孔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雲臺二十八將,將將何功?”結果沒人能全部說明,李賢因此一個都不錄取。

●福建同安縣的劉望齡,在明朝末年參加公務員考試,中了福建省鄉試第 34 名,後因故被革。進入清朝後,再次參加福建的鄉試,又是中了第 34 名。隔朝兩中舉人,名次相同,這個概率比中 500 萬彩票還低。

●清時陝西鄉試,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臨行前拜訪官至尚書的恩師。兩人談話間尚書放了個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為有玄機,立馬問有啥吩咐。尚書說:“無他,下氣通耳!”意思是說:“沒啥,只是放了個屁。”主考官理解錯了,以為要錄取一個叫夏器通的。結果在西安,真有一名叫夏器通的考生,陰差陽錯下這夏器通得了個第一名。

●清嘉慶年間,公務員考試完畢後,皇宮舉行接見新科進士的大典,結果新科狀元徐開業、探花梅萬清,因故沒能趕到,嘉慶大怒,把二人的名字從金榜上抹掉,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走了。

●清人武某是個文盲,因左宗棠保舉做了松江縣令,主持縣考時,他把槍手列的試題放在靴筒裡,等到要公佈考題時,卻忘了考題在哪。秘書問他知不知道考題的內容,武某稱只記得開頭是個“馬”字,秘書遍訪《四書》中“馬”字句,武某皆說不像,後來突然想到在靴筒,拿出一看,原來考題是——“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道光年間主考官穆彰阿,錄取考生不是看卷子答得多好,而是看他的鼻菸壺。他有兩隻外形相同而顏色不同的鼻菸壺,一為琥珀,一為白玉。考官推薦卷子上來時,他就從裝有兩隻鼻菸壺的口袋裡摸出一隻,如果是琥珀的,謝天謝地,這份卷子被文曲星看中了,便錄取為進士;如是白玉的,則對不起,只好和這份卷子的主人說拜拜了!取足了名額,下面的考卷再好,也都一律作廢紙處理。

●清道光某年,原擬定的狀元是史求。道光帝一看名字,史求不就是“死囚”麼,很不吉利,因此勾去不取。後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長芬時,心頭頓時一陣狂喜,立即提筆點為狀元。因為大清朝天長第九(天長地久),戴戴(代代)蘭芬,真是大吉大利。

●寫《聊齋志異》的作家蒲松齡,有次參加公務員考試,拿到考題時,覺得這題太簡單了嘛,奮筆疾書,書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頁做完後,直接翻到了第三頁做,這是沒法補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古時鄉試、會試都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考生吃喝拉撒全在考場裡面。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狀元李幡,家裡窮,考試時籃子裡帶的是 36 個饅頭。

●清時,廣東流行科舉賭博。每當開科考試時,某些大富商就設賭局,預先擬出考生姓名幾人,彩頭大到成千上萬銀子。等考試揭曉後,按是否猜中來決定輸贏。所以,姓越冷僻就越是有人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