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2020年中国乳业发展四大趋势及建议

导读:宏观经济及消费低迷作用于实体乳制品行业,促使乳品消费总体增长明显放缓。2019年按照生乳折算乳品消费总量约4300万吨,比2018年上升2.3%,较2015年下降4.4%。市场竞争加剧,集中度大幅提升 ,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巨大,生产成本日益高涨,企业融资难,以奶粉为例,2019年奶粉产能约75%闲置,闲置率比2018提高8%。与此同时,进口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进口对国内液态奶及奶粉价格体系将实现量变到质变影响。

一、市场新的变化

1. 龙头企业品类延伸和业务转型

2019年,由于具备强大品牌效应和全渠道布局,龙头企业借助上述优势加快横向业务延伸,布局咖啡、矿泉水及饮料业务。在传统乳品业务增长大幅放缓背景下,通过尝试横向延伸,有助于提升企业在未来业务增长的持续性,但由于上述业务已经不再是蓝海,在国际大品牌及本土优势品牌盘踞下切入上述领域,比拼的是渠道和品牌拉伸能力,对于乳品企业而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试试。这是对于传统乳品龙头企业对未来破局的一种尝试。

对于专业程度较高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加快向专业营养食品转型,这符合当前中国人口变化、专业性延伸和渠道变革等趋势。中国的大健康是一个消费者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研发不断进步、产业细分和分工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打好基础,搞好研发,推动渠道转型等工作。

2. 新零售渠道加快推进

随着大型电商平台深入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零售渠道连锁化发展,给企业下沉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全渠铺货的同时,极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消费角度来说,2009年,我撰文认为,未来中国消费量增长潜力最大地区来自三、四线市场,而事实证明这些年,整个快消品量级增长均来自三、四线市场。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未来谁占据三、四线市场谁将赢得未来。而三、四线市场渠道建设将是重中之重,近些年三、四线市场渠道加快连锁化发展,同时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开始从市场剔除出去,这让品牌知名度较高龙头企业的大量高端产品迅速进入并获得巨大红利,实现业绩高于行业平均速度增长。

另一方面,无人零售、生鲜电商、社区店等等在一、二线及部分三线市场快速发展,极大提升了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所谓“新零售”本质上就是围绕“既发现消费即解决消费”而展开的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的零售形式。乳品企业在新零售模式探索方面始终走在整个食品前沿,大型企业借助生鲜平台、无人冷藏自动贩售等,绕开高成本的自给配送方式,实现低温产品高效的动销,打破了区域低温企业原有的物流优势。

专业母婴连锁店快速发展,从以传统母婴产品为主向以专业产品为核心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三、四线母婴快速连锁化,让国产奶粉龙头迅速崛起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约40%单体母婴店退出市场,但一大批新型连锁化、专业化、服务化母婴系统涌现,他们将从传统母婴服务向多元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在三、四线市场,专业母婴店将成为专业食品和专业服务向结合的新型零售业态。

3. 国际化发展从资源布局到市场开拓

2010年以后,中国乳业开启国际化发展。经过十年布局,企业初步建立起海外生产基地,掌握部分优质低价奶源,同时在技术提升和国际科研合作初步取得成效。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开启并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乳品增长最快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南美和部分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尤其以东南亚和西亚消费增长最快。而中国已经与东盟贸易自由,龙头企业率先布局东南亚和西亚地区,依托当地并购工厂加上海外原料,打造一条完整产业链体系。而更多的是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专业营养产业,国内企业加快对欧洲、新澳地区投资,并积极开拓当地及海外市场。2019年可以说是中国乳业海外市场拓展元年,也是在经历重大安全事故以后,经过多年努力,积极、自信迈向国际市场的开始。

二、2020年展望

从目前经济格局看,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有三个判断:一是中美之间在未来一定是博弈与合作相结合,大体上经贸合作应该向好的一面延伸,我们分析认为,未来以美元为主货币体系将长期面临贬值趋势,这意味着以美元计价进口商品将更具有价格优势,同时国际乳加工资产将更加便宜,这为中国迎来第二个海外并购高潮打下基础;二是中国经济将经历短暂低谷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以及“一带一路”深入海外投资,中国经济未来前景会向好发展,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中国消费购买力将进一步增强;三是尽管出生率下降,但中国人口仍然可以保持1%增长,婴童产业有很庞大消费基础,同时老龄化开启让健康产业迎来春天,在量需基础上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的需求仍然成为产业巨大动力。

三、促进奶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我国奶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临生产效率不高、利益联结机制弱、产品结构不合理、人均消费量低等诸多问题。

从消费层面看,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展中国家的1/2、奶业发达国家的1/7;乳制品产品结构仍有待调整,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常温灭菌乳多、巴氏杀菌乳少。促产业发展建议:

1. 从饲料、技术、养殖模式方面降成本

一方面加快国内草资源建设。《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促使国内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显著提升。同时,通过“粮改饲”项目引导、优化国内种植业结构,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推动逐步建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饲料种植业结构。

另一方面提高养殖技术。通过机械化生产、TMR饲喂普及等措施,提高饲料转换率。如近期山东华澳大地研发推出“全自动中央厨房”,打造智能饲喂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饲喂效率,缩短一半饲料制作时间;提高饲喂精准度,每天每头牛饲料成本可降低2%,精准饲喂可增加产奶2%。

此外,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坚持以“种养结合”作为国内奶牛养殖发展模式的方向,可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减税减费等措施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化和适度精细化。2019年,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针对奶牛家庭牧场优先支持存栏量50—500头之间的中小规模牧场。

2. 加快产业链联结机制建设降风险

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奶业主产省(区)试点“奶农+合作社+公司”的奶业发展模式;促进乳品消费宣传,加大奶业公益宣传,支持媒体大力宣传奶业成效,树立中国奶业的良好形象,提升广大群众对国产奶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奶业企业要稳步开拓乳制品消费市场,发挥国内生鲜乳供应链的优势,创新发展中高端特色乳制品,提高竞争实力。

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产加销平衡发展。促进生产链融合,鼓励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参股、托管等方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自有奶源比例;不断推进活物可作为资本入股方面的工作,使得上游养殖可以入股下游加工业,参与利润分红,加强上下游利益联结,以促进国内奶牛养殖主体的健康发展。鼓励奶牛养殖与乳制品加工、休闲观光等增值服务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重点支持奶农家庭牧场和合作社发展,引导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河南、山东等地支持规模养殖场开办生鲜乳饮品店,部分养殖场已取得乳制品加工许可证。

3. 创新推动奶业综合实力促进消费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强,加上我国乳企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未来我国市场将全面融入国际乳业市场,需要增强我国奶业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等综合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产品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不断优化乳制品结构,大力发展低温乳制品,增加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生产,丰富品种、既发挥了国产奶源的新鲜优势,实现其价值增值,促进国内奶业发展,又形成乳制品市场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强化技术创新,突出养殖、加工和流通等重点领域环节,提高生鲜乳生产、乳制品加工储运、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艺技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同时,基于国内奶源在成本上不具优势的考虑,可在完善产品标准及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可通过政策引导、消费者教育等推动乳制品结构调整,引导国内外乳资源进行分工,在高线城市大力发展使用生鲜奶为原料产品消费,如低温乳制品、婴幼儿奶粉等,从而给予本土奶源的“鲜、活”性溢价;使用进口原料奶生产常温奶、乳饮料等产品,满足低线城市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对乳制品个性化需求。既保持市场开放,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又保护国内奶牛养殖产业。

来源:乳业财经 作者:宋亮;版权归属原作者,在此向转载平台与作者致谢,文章主要供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