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鄉醫老鍾

漳州:鄉醫老鍾

一個人和一座衛生所 遊斐淵 攝

漳州:鄉醫老鍾

上門隨訪 陳逸帆 攝

漳州:鄉醫老鍾

巡診途中 陳逸帆 攝

漳州:鄉醫老鍾

爺孫交談 遊斐淵 攝

漳州:鄉醫老鍾

脫下手套,雙手沾滿汗水。 遊斐淵 攝

漳州新聞網訊(記者 張旭 鄭文典)“36.5度,嗯,正常。”在薌城區浦南鎮松洲村衛生所裡,鍾重新一邊嘴裡嘀咕著,一邊記下當天上午剛剛測量好的體溫數據。桌子一旁,已經摞了厚厚一沓上門隨訪的“小紙條”,用尺子畫好的表格規規整整地記錄著一個多月以來,外地回村村民的體溫檢測“報告”。

  作為村裡唯一的一位鄉村醫生,78歲的鐘重新,自打疫情發生以來,就沒閒過一天。

  鍾重新,是土生土長的松洲村人。在村民眼裡,他是個盡職盡責服務周到的老村醫;在兒女心裡,他是個做事特別較真的倔“老頭兒”;在媒體的筆端,他被稱作“生命擺渡人”,不辭辛苦地堅守在抗疫一線……但他卻說:“我就是個普通人,是個老黨員,都是我應該做的。”

  1958年,鍾重新參軍入伍,在部隊裡參加衛生員培訓,成為一名醫務人員。退伍後開始在村裡從醫,一干就是50多年。1980年入黨後,他更是勤勤懇懇在崗位上服務村民。退休後本該頤養天年的鐘重新,在村裡缺乏醫務人員的情況下,主動請纓,繼續堅守在村衛生所的崗位上。這些年,為了方便群眾,老鐘的手機號碼一直沒變,成了村民的服務熱線。戰“疫”打響後,從大年初一開始,老鍾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手套,帶上藥具箱,分上午、下午兩次,入戶對接10位從武漢返鄉的本村村民,上門為他們檢測體溫,做好跟蹤隨訪記錄,並及時報送鎮衛生院與村委。

  由於這些武漢返鄉人員分散在松洲、洲尾兩個自然村,測量完10個村民,來回路途差不多有6公里,大路可以騎摩托車,小道只能靠步行,一天至少要花費3個小時。“我們也擔心他的身體,奶奶很怕他被感染,家裡人也想幫幫他,但爺爺堅持要自己做下去。”面對“執拗”的鐘重新,同樣是鄉村醫生的孫子鍾俊達,連“插手”的機會都沒有。鍾重新的理由很簡單,“這個特殊時期,我一個4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怎麼能不參加?”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小女兒與孫子也投身醫務工作,分別在園坑村衛生所、詩朋村衛生所工作。作為老、中、青三代黨員,共同成為這場戰“疫”的前方“主力軍”。“老爸沒什麼豪言壯語講給我們,他就是踏踏實實做給我們看。”女兒鍾俐娜對父親嚴謹、認真的做事態度,從小就印象深刻。“他說過,如果不是黨培養,哪裡有機會能當上醫生?要懂得感恩回報!我始終記得老爸的這句話。”

  36.3℃、36.5℃……隨著體溫數據的日益平穩累計,如今,老鍾每天依然沒有放鬆對10位武漢返鄉村民的電話隨訪。

  不過,一週前,從濟南經溫州回村的村民小鐘,又讓老鍾再次忙活了起來。“一天兩次測量體溫,不可以馬虎。”鍾重新裝好酒精、體溫計,準備出發了。“疫情還沒結束,決不能放鬆警惕!”騎上小摩托突突突地發動起來,此時的老鍾就像個衝鋒陷陣的戰士。

備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歡迎在漳州微信矩陣、今日頭條上做品牌宣傳,開業廣告,產品推廣,各種活動直播等,聯繫電話:18359614989(+微信同號,請備註“推廣”)

漳州:鄉醫老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