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一 、永寧地名與永寧監

永寧地名確立,源自明朝建永寧監城,專為明朝飼養戰馬。今天永寧村既是永寧監城所在地,老城區只剩遺址。後人寫作:“永寧澗”,其中“澗”確係筆誤正確的名稱應是“永寧監”,誤寫作“永寧澗”應該是在民國以後。2006年發現一張光緒三十四年,永寧監城裡一戶百姓地契上,出現的是“永寧監城”字樣。具體筆誤寫作“永寧澗”時間,無從考證。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設立遼東行太僕寺於遼陽,永樂四年(1406)年,改稱遼東苑馬寺,下設六監二十四苑,永寧監是其一。監是苑馬寺下屬機構,苑是軍馬場。永寧監下屬四苑,恩軍四百六十戶,草場三千七百六十二頃一十七畝,算上清河、深河二苑草場,共有五千二百六十一頃,每苑設圉長一人。

恩軍即養馬戶,大都由俘虜或軍犯充當,他們邊牧馬邊墾田以飼養軍馬。明朝牧馬場多選在水草豐盈、平坦遼闊的地方,佔地多在兩三千畝以上。永寧土地平坦遼闊,永寧監河繞城而過,監河南岸是天然草場,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才使明朝選中在永寧設置養馬機構。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修建永寧監城,永寧地名自此確立,沿用至今。

永寧監

明永樂七年(1409年),建永寧監城,初建為土城嘉靖十四年(1535年),苑馬寺卿楊最調金、復、蓋三衛老百姓用磚包砌土城。磚城設三門,東門曰“寅賓”,西門曰“聚泉”,南門曰“日永”。古城牆高8米、寬4米,周長1053米、池深5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守備陳善又增高包築一次,萬曆五年(1577年) 又重新加固。

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全遼志》中記載:永寧監,在遼陽城南四百六十里,古熊嶽縣故地,永樂七年建設,監六、苑二十四,今止存一監二苑,嘉靖十四年本寺卿楊最重修。

又載:永寧監城,蓋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永樂七年創建,周圍三里八十步,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東西南三門。

民國九年(1920)編撰而成的《復縣誌略》記載:

永寧監城,城南一百二十里,明初隸苑馬寺。嘉靖十四年(1539年),苑馬寺卿楊最以石甃之,高一丈五尺,周圍三里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今按其城周圍二里二百五十三步。門三:東曰寅賓,南曰日永,西曰聚泉。萬曆五年(1577年)建 。


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六監二十四苑

明朝遼東苑馬寺地址在遼陽,統轄六監分別是:昇平、新呂、遼河、長平、安市、永寧。每監轄四苑,分別是:甘泉、安山、河陰、古城、夾河、龍臺、耀州、駝山、黃山、沙河、馬鞍、石城、平川、心安、廣安、平山、南豐、高平、長川、名山、復州、龍潭、清河、深河,其中前二十二苑具廢,止存清河、深河二苑。永寧監原轄復州、龍潭、深河、清河四苑。其中復州苑在復州城的東關,龍潭苑在今得利寺鎮的龍潭山,清河、深河二苑地址不詳。後上五監具廢,只存永寧一監。這就是遼東六監二十四苑。

二,永寧監城戰略地位

明朝時永寧監在遼東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從廢止和存留的監、苑看,永寧監在明朝弘治年間成為遼東唯一的養馬機構,所以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遼陽苑馬寺移駐永寧監,明朝太僕寺下達指令可直接到達永寧監苑馬寺。此後一百多年也是永寧監最興盛時期,永寧監城飼養幾千匹最多達上萬匹駿馬。延續到明朝末年,馬政逐漸蕭條,大明江山也岌岌可危,永寧監名存實亡。清朝初年,永寧監廢止。

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明朝建國初期重視馬政,中央的太僕寺之外另設行太僕寺、苑馬寺分理馬政。但這種馬政分散管理的方式弊端顯而易見,馬政分屬於眾多部門,無法統一,必然造成權力過於分散,難於統一籌劃。歷任永寧監苑馬寺卿馮時雍、張鰲等都對這樣的馬政管理制度,提出自己的意見,可是個人的力量怎能改變封建王朝長期形成的弊端。雖然下官很努力的勤政為民,也終究挽救不了大明的江山。與之相伴永寧監走過初建—鼎盛—發展—衰落—廢止這樣一個歷史進程。

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三、遼代永寧地名初現

《全遼志》中比較詳實記述永寧所屬,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復州屬下州,當時州分上中下三等,長官是刺史。此地遼時是懷德軍,長官是節度使。金明昌四年(1193)降為刺史級別的州。管轄兩縣一鎮,一是永康縣,為倚郭縣(州衙與縣衙同城的縣稱倚郭縣,倚是省稱)。該縣原名永寧,金大定七年(1167)更改現名永康。

那麼,遼代復州哪個縣是倚郭縣呢?《金史》說永康縣由永寧縣改名而來,是倚郭縣,那麼就可以確認永寧當時也是倚郭縣。但不是今天的永寧監城所在地,是復州城,當時復州區域遠遠大於今天的復州,今天的永寧當時屬於復州管轄地域。


永寧監城前有土城

《奉天通志》卷八十三載:據全遼志沿革篇記述,永寧監城古熊嶽縣故地。永寧監建城前一定有土城存在,這符合遼代城堡式建築特徵,古熊嶽縣故地也應該留有土城。

後來明朝在(1409年)設苑馬寺永寧監,建有土城也應該是在原有土城上加固加高,後永寧苑馬寺卿楊最(1534年)“以石甃之”,應該明確是在土城基礎上用磚包砌。另外明朝選擇養馬場所一般都是邊防重鎮,永寧地處重要戰略要地,以往戰爭一定留下一些土圍或者紮寨宿營遺址,因此確定永寧監前建有土城。

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四、永寧監河

《奉天通志》記載:永寧監河,源出縣治東北六十里,溫家屯。西流經李家小屯南折,經張家屯、趙家屯至杜家莊村東迤南,左匯馮家溝水。又西南繞夏家屯村南,又折西經平房村西,又西北經永寧監城南城傍河,右岸即明永寧監城故城。這段文字交代清楚永寧監河發源地,及河水走向,流經村屯。由於經永寧監城南門,所以稱其永寧監河,名字得來也很清楚。

《復縣誌略》也有記載,源頭記述一樣,流經村屯不一樣,但記述了河長度50裡,最後歸宿西入大海,這可以說是對《奉天通志》補充吧。

永寧監河兩岸樹木茂盛,以楊、柳樹為主要品種,間雜桃樹、杏樹、古槐等,“夭桃欲笑含春露,嫩柳低垂帶曉煙”的美景就是描繪永寧監河兩岸春天的景色。當年巡按御史溫景葵按遼期間,來到永寧監城,在去往永寧監城路上所見美景,不禁寫下千古名句,為永寧後代人留下充滿想象穿越空間。

永寧監河南岸就是自古流傳下來地名“馬趟子”。地勢平坦,沿永寧監河東西走向,是天然的優質牧場。每年春天草木萌發,平展遼闊的監河南岸,牧草繁茂,土地潮溼,一道山樑橫臥南面,川流不息永寧監河提供天然水源。草場東西長約6000米,南北寬2000米。明朝在永寧監城設置養馬機構,就是因為這裡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

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永寧監城南門外十幾米即永寧監河,河寬約30米,水漲之際,

河水漲到南城牆根下,可行船。水退之際,河寬20米,河水清澈甘甜,是永寧城裡人生活用水水源,可以說永寧人千百年來,繁衍不息的發展,離不開的母親河。

養馬防外患,固邊建古城——地名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