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歷史:關於建文帝的歸宿,有太多奇怪的傳說

醉歷史:關於建文帝的歸宿,有太多奇怪的傳說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剛剛接過爺爺的皇權,就要面對四叔燕王朱棣的討伐。朱棣的藉口是"清君側",聲討國賊齊泰、黃子澄,發動了靖難之役。四年後,朱棣攻入當時的明都南京,建文帝在一場大火中消失無蹤,生死不明。這段公案讓坐上寶座的朱棣晝夜不安。

天下只有一個皇帝,燕王做了皇帝,只能宣稱建文帝的殞命,他沒有給薨逝的"先帝"以諡號,也不承認建文年號,而是把建文四年,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表示對建文帝的全盤否認。朱棣等於是直接從父親朱太祖手中繼承王位,這樣,名正言順的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次年定年號為永樂,1403年即為永樂元年。

明成祖朱棣抹掉了關於建文帝的全部正面記錄和檔案資料,禁止關於此事的一切言論,他在史書中,把靖難之役描繪的冠冕堂皇,"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朱棣的逼宮變成了正義行動,朱允炆變成畏罪自戕,原本的皇帝改稱"建文君"。

這當然是史官的粉飾之言,朱棣上任後,對建文帝的遺臣,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展開了大屠殺,史稱"瓜蔓抄"。明末文壇領袖錢謙益的《有學集》中,有一篇《建文年譜序》,其中提到對永樂年間記載的"建文遜國"一事,心中質疑其真偽,乃至傷心落淚,"

讀未終卷,淚流臆而涕漬紙"。

醉歷史:關於建文帝的歸宿,有太多奇怪的傳說

謎題之一,戶部給事中胡濙對永樂皇帝說了什麼?

雖然朱棣的禁言非常嚴厲,但是從明初到明末,始終有人在探求建文帝的生死之謎。即使作為當事人的明成祖朱棣,自己也不相信建文帝真的死了,因為沒有人親眼見過朱允炆的屍體。《明史》記載,朱棣懷疑建文帝逃亡,派人以尋訪張三丰為名,暗中查找建文帝的蹤跡,這個人是戶部官員胡濙,史載"並訪仙人張邋遢(張三丰),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調查工作進行了十四年,這期間朱棣收到了大量的反饋資料,到底朱允炆在哪裡,《明史》記載,在未回覆帝命之前,朱棣聽到"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這說明,關於朱允炆,朱棣認為他大概率是當年逃過了靖難的兵禍,跑到海外去了。當然,鄭和七下西洋,也沒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

永樂二十一年(1423)胡濙完成使命,回覆朱棣。當時,史料記載"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朱棣都顧不得睡覺,兩人談到天色放亮,朱棣什麼反應呢,書上寫"

至是疑始釋"。說明朱棣放下了心中大石,釋然了。

胡濙帶回來怎樣的答案?或許是找到了建文帝的屍骨墳塋;或許是找到了建文帝遠赴海外的證據;或許是雄心不在安度殘年;或許是直接被胡濙探訪到蹤跡,被滅口。不管怎樣,朱棣認為建文帝不會再對他的皇位造成威脅,這也是朱棣最渴望得到的答案。但是究竟談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只知道,此事之後,胡濙因為工作卓越,深受明成祖朱棣器重,被委派到南京去輔佐太子朱高熾,明仁宗朱高熾對胡濙也很賞識。

醉歷史:關於建文帝的歸宿,有太多奇怪的傳說

謎題之二,建文帝最終回宮安享晚年?

清代學者吳乘權,對建文帝的去向給出新的說法,在《綱鑑易知錄》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

祝允明《野記》記載,明英宗正統年間,雲南有個老僧,在當地驛站的牆上寫了一首詩: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御史得知此事,派人把老僧找來,詢問他詩中的意思,老僧坐地不跪,只說想要"葉落歸根",官員查驗後,老僧自稱是失蹤多年的建文帝。地方上大為驚駭,馬上報告上級藩司。藩司聞言不敢怠慢,下令把和尚逮捕,押解北京。

經過內廷審問,和尚自稱年九十餘,想葬於祖父朱太祖陵旁。審問官員懷疑此事真偽,建文君生於洪武十年,至正統五年,應當是六十四歲,與老僧的容貌和自報年齡相差甚大。經過嚴審,老僧自認是鈞州白沙里人,詩作是流傳自建文帝的詩稿,後和尚被判處死刑。

老僧被認為是建文皇帝的探路者,探明朝廷的態度之後,流亡的建文帝決定進京。經過前朝老太監吳亮的確認,眼前的建文帝是正主無疑,於是朝廷正式下詔,"迎建文帝入西內"。建文帝得到了朱棣曾孫——明英宗朱祁鎮的諒解,被安排居住在宮中安度晚年,得以壽終正寢。史載"建文帝既入宮,宮中人皆呼為'老佛',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當是考慮到皇家的顏面低調處理。

其實這個說法也有問題。建文帝重返京師的時間是正統五年(1440)年,當時英宗朱祁鎮還是個小毛孩,是誰下令將建文帝接到京城?另外,建文帝有兩個兒子,長子宮變時下落不明,次子朱文圭被囚禁在安徽鳳陽,建文帝回京時,他還在囚禁中。赦免父親還囚禁兒子的說法確實說不過去。因此建文帝還京養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醉歷史:關於建文帝的歸宿,有太多奇怪的傳說

謎題之三,建文帝藏身安溪東明寺?

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清代版本《東明寺志》由僧人釋湛潛編輯,成書於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其中對此有更加詳細的記載。

"迨壬午金川變作,啟篋得楊應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運數巳定,乃僧服出遜,由吳興至錢塘遁棲東明山,親灸旵祖座下,凡六載,跡漸彰乃辭去"。

由此可見,朱允炆到東明寺出家為僧,確有其事。宮變當日,他得到了太祖皇帝留下的度牒和剃具,便知道化妝出逃是唯一辦法。來到東明山,躲藏了六年,眾僧們皆尊稱其為"應能問道老佛",尊奉為祖師慧旵之下,列在祖師堂第二位置,確定了東明禪寺與朱允炆之間的密切。

史志記載,當年東明寺開法禪師慧旵禪師的閉關之處,就是建文帝在禪寺出家時居所。大雄寶殿內右側還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對聯一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箇中含義不言而喻。寺中還有朱允炆親植桂花,後遭日寇焚燒,僅剩枝幹,然次年又綻新枝。如今枝高葉茂,秋季花開,香溢四野,且金銀雙色各半,傳為奇談佳話。

更有奇特處,東明寺在志中記錄了建文帝返回京師的事情,"(建文帝)最後之思恩州,州守岑英行部忽一僧當道立,自稱為建文帝,遊方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歸帝鄉,瑛大驚,上之巡方。御史奏許,乘傳至京師,當正統庚申歲也。上遣老寺人辨識,迎入西內,稱為老佛。"

醉歷史:關於建文帝的歸宿,有太多奇怪的傳說

謎題之四,建文帝逃亡寧德終了當地?

建文帝化妝出逃之後,皇后馬氏為了掩護他,命令太監放火燒城,然後自己跳入火海。自焚而死。第二天朱棣攻入皇宮之後,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太監、宮女們迫於壓力,便慌稱建文帝以自焚而死,並指認皇后的屍體就是建文帝,此時火中找出的屍體已被燒的面目全非,難以辨清,就這樣朱棣信以為真,沒再追究。

近年來,在福建的寧德上金貝半山腰上的叢林之中,有一座半僧半俗的陵墓。從時間來看,此墓建於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墓的格局是三層六闊,各種構件精緻豪華,弧形條石砌成高大圓拱,墓前石柱高約四五米,墓頂雕刻火珠蓮花,墓壁旁牆頭石雕雲紋螭首,彷彿皇家氣派。墓刻落款"御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坊間相傳是一座姓金的太監墓。

專家考證結論,古墓舍利塔造形,古墓前的金水河、金 水橋,古墓建築的龍刻構件,奇特的墓制規模,等等線索和文獻資料,推斷墓主應該就是大明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專家認為,建文帝逃出宮後在寧德終老,並大致畫出建文帝出亡路線圖。建文帝通過地道出宮後,走水路由江蘇太倉劉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經過溫州到達福建福寧的大京千戶所。後來為避禍又通過三都澳撤向寧德腹地,後終老於此。

由於建文時期的檔案史料已然不存,《明成祖實錄》充滿史官謊言,已難以核實真實情況。《明史稿·史例議》中評論道,"明代野史之失實,無有如建文遜國一事。"現在要確切考證建文帝的下落,成功概率已經很小了。

醉歷史:關於建文帝的歸宿,有太多奇怪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