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 天津“三道防線”百密無疏


生命至上 天津“三道防線”百密無疏

記者 徐楊


津版“小湯山”從1家到4家,使命如山築防線,彰顯天津速度


2 發熱門診

從47家到75家,白衣天使勇當防疫先鋒,踐行使命擔當


3 醫學隔離觀察點

遍佈16個區,總規模達19089間,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全市上下眾志成城,迅速進入戰時狀態,編織防控一張網,打好全市整體戰,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市防控指揮部迅速而有效地設置定點醫院、發熱門診、醫學隔離觀察點三道防線,妥善處置救治、就診、隔離,堅決遏制疫情蔓延擴散。


落實戰時狀態、戰時機制、戰時思維、戰時方法“四戰”要求,調集全市精銳醫療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最硬核的展現。定點救治,津版“小湯山”從1家到4家,使命如山築防線,彰顯天津速度;方便就診,發熱門診從47家到75家,白衣天使勇當防疫先鋒,踐行使命擔當;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遍佈16個區,總規模達19089間,隔離病毒不隔離愛,溫暖與責任同在。


從1到4 津版“小湯山”見證天津速度


新冠肺炎疫情初現之時,市委、市政府迅速將市海河醫院作為全市收治確診病例第一定點醫院。這所始建於非典時期的天津“小湯山”,臨危受命、聞令即動,9支戰鬥隊在1月20日前快速組建完畢,全院153名醫生、369名護士全部進入“戰備”狀態。


疫情就是命令,速度就是生命。


培訓演練、設備調試、物資配備項項強化落實;醫療救治、感染控制、生活保障層層細化分工。憑藉抗擊非典、禽流感、甲流等歷次疫情中練就的過硬能力,市海河醫院各項準備工作迅速且有效開展。


1月21日,120急救車載著首例患者飛馳而來,戰鬥的序幕正式拉開。從那時至今,始終奮戰在一線的海河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白大鵬說,最初讓他忐忑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陌生的新冠病毒,隨著逐漸摸清病毒的“底”,再加上兄弟醫院諸多同仁齊心協力一同奮戰,治療已經從容不迫地穩步推進。


1月28日,我市成立疫情醫療救治“醫療聯合體”,以戰時機制出“重拳”阻擊疫情。全市以病區為單位建立500個戰鬥方陣,公立醫療機構全員編入500個醫療預備役戰鬥隊,數據口徑、調度管理、人員調配、物資分派實行“四個統一”,全市衛生行業真正成為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共同戰“疫”。


市海河醫院院長沈軍說:“多學科權威專家24小時全天候值守,19所醫院236名醫護人員參與臨床救治,通過多學科合作、中西醫聯合、精細化管理的救治體系,許多有生命危險的患者轉危為安。”


截至2月3日上午10時,我市共確診新冠肺炎病例56例,海河醫院已備好600張床位。但本著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的原則,市防控指揮部果斷決策,再建設醫大總醫院空港醫院、海濱人民醫院、津南醫院(新址)三個“小湯山”,4家醫院總床位達到2130張。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戰“疫”中,沒有人是旁觀者,沒有哪個環節可以缺失,每個人都是責任人。命令下達後,三家醫院在現有條件基礎上,抓緊設計,晝夜施工。


48小時內,醫大總醫院空港醫院整體騰空500張病床,兩個醫護戰鬥先鋒隊、三個醫護戰鬥預備隊及物資集結、準備完畢;2月3日下午4:30,海濱人民醫院88名患者順利轉院,當晚7:00住院部具備定點醫院病房改造條件;2月6日12:00,津南醫院(新址)病區基建結構達到感控基本條件,14個病區530張病床安裝調試完畢。


一刻不停,分秒必爭,再現天津速度!


2月7日,僅用不到4天,三家新備“小湯山”全部達到收治患者標準。


“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的體現,調動全市醫療資源,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做好了充分準備。”市衛健委主任王建國如是說。


從47到75 前沿陣地遍佈偵察哨


如果說海河醫院是抗擊疫情的主戰場,那遍佈全市的發熱門診就是戰場的前哨,是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前提和基礎。


全市47家醫療機構發熱門診24小時應診,救治實行首診負責制,及時統計患者信息,諮詢電話保證24小時接聽接收問詢,及時向社會發布患者等候人數。疫情醫療救治“醫院聯合體”將發熱門診作為防止疫情蔓延的“橋頭堡”,統一調度全市發熱門診,織密防護網,築起戰“疫”安全屏障。


發熱門診駐守的醫務人員每個人都是戰“疫”“偵察兵”,都是防疫“守門員”。他們耐心詢問每名患者的流行病學史,不放過任何可疑細節;發現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立刻彙報院內專家組,由醫院上報疾控部門開展流調;時刻關注隔離留觀患者的病情變化,採集咽拭子,及時對症處理。


“在發熱門診,最危險的不是最後被確診的患者,而是你不知道哪位確診、哪位疑似。”醫大總醫院感染科護士秦文青這樣描述。在疫情剛開始的那段時間,醫大總醫院發熱門診每天接診的患者都在200人左右,秦文青她們每天都在忙碌著。


進入2月,隨著疫情發展,我市的防控措施從以“外堵輸入”為主,進入落實“內防擴散”各項措施的關鍵階段。如何打贏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遭遇戰、殲滅戰、持久戰,提升發熱門診接診處置能力無疑是重點。


再建28家發熱門診,讓市民能就近找到及時就診;抓緊提升改造,所有發熱門診都配備至少3間診室、20間隔離病房;接診醫師嚴格鑑別診斷,對每名患者進行胸部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疑似病例核酸檢測陰性也必須收入隔離病房進一步觀察治療,排除必須經院內專家組會診研判。


一項項強有力的措施,一道道嚴防死守的命令,為我市抗擊疫情築起更堅實的防線。


1月29日大年初五,一中心醫院手術室護士李林航請戰進入發熱門診,隨後的工作緊張而忙碌。2月12日上午,一對前來就診的母女引起了李林航的注意,倆人同時因發熱就診,症狀、接觸史、外出史全部相同。一系列的詢問記錄後,李林航初步將她們判定為疑似患者,一邊向院內專家組彙報,一邊嚴格按流程處置。果不其然,2月13日這2名患者被確定為確診病例。


“雖然患者及家屬的恐懼和不理解給醫療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但我們的任務就是嚴防死守,逢人必問,不能放過一例疑似。”李林航說,“讓患者感覺像聊天,就會跟你多說幾句,很多細節就有了。”


“2月15日,包括28家新建在內的75家發熱門診已全部完成建設改造,診室總量225間、留觀隔離病房1500間,發熱患者接診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溫曉清說,“目前全市已開診的發熱門診共計52家,後續將根據疫情變化需求,統籌協調各項資源,逐步有序開診。”


從0到19089 把防線做到最充分


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也是阻擊疫情的關鍵。1月26日,市防控指揮部令旗一揮,全市啟動建設醫學隔離觀察點,將密切接觸者全部集中到隔離醫學觀察點集中隔離觀察。


全市16個區,178個隔離觀察點,總房間19089間。這裡同樣是抗擊疫情的前線,在這些風險僅次於定點醫院、發熱門診的地方,一大批醫務人員忙碌著、堅守著,與疫情奮力搏鬥。


除低齡兒童需家長陪同外,觀察點房間使用上實行一人一間模式。醫務人員要為隔離觀察人員測量體溫、實施醫學觀察、做好環境消毒、安撫好他們的情緒,還要像“生活管家”一樣,保障隔離觀察人員日常生活需求。


北辰區普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夏偉利是北辰區最早一批進入醫學隔離觀察點的醫務人員。1月28日,他和來自區內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兒中心的30餘名醫護人員組成工作團隊,進入觀察點照料和觀察隔離觀察人員的生活起居。


“您好,今天早上體溫是多少”“口罩戴著,儘量多喝水”“今天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醫護人員每天都要詢問兩次。


不僅要觀察隔離人員的身體狀況,更重要的是安撫他們的情緒和狀態,“很多人住進來之後,承受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很緊張也很焦慮,我們要及時安撫他們的情緒,消除他們的顧慮。”夏偉利介紹說。


通過空港抵津的隔離人員安置由屬地負責。1月25日,東麗區在全市率先啟動了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東麗區衛健委副主任王恩俊說:“一個父親帶著三四歲的孩子進行隔離觀察,孩子的吵鬧讓父親天天心煩意亂。醫務人員通過電話溝通,讓他急躁的心漸漸平復下來,儘量配合留觀工作。”


提及對留觀人員的心理疏解,王恩俊介紹說,“2月4日,來自武漢的母子三人解除留觀走出醫學隔離觀察點,母親深情地對醫務人員說,‘這次旅行雖然是被動地增加了一個景點,但東麗區這個景點讓我們終生難忘。’”


“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集中隔離,效果優於居家隔離。”市衛健委疾控處處長韓金豔說。


從1月28日至今,夏偉利仍然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堅守著。截至記者發稿時,我市尚有218人(3月8日18時疫情通報)正在接受醫學觀察,因此而忙碌的醫務人員還有很多。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定點醫院、發熱門診、醫學隔離觀察點三道防線鑄就我市防控屏障,眾多的逆行者衝鋒在前,不是因為無懼生死,而是因為使命在肩,責任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