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和传统天津相声的区别是什么?

管冬悦


侯耀文在的时候,德云社的相声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何云伟,曹云金的相声都是中规中矩的传统相声段子。郭德纲说的也是传统的段子,只不过有的地方略微改动一下,还算创新。

侯耀文走了后,郭德纲为了快速赚钱,提出了:"能卖钱的相声才是好相声"的理论,于是"三俗"相声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叫三俗相声呢?(低俗,庸俗,媚俗)就是把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扔掉的地摊货又重新捡了回来,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在小剧场里大肆贩卖。

德云社的相声的特点就是插科打诨,互相调侃互相占便宜,打情骂俏,撩妹煽情,进而邀请柳岩,秦岚……等美女加盟,增加重口味,以盈利为目的。

当然,德云社还有几个小鲜肉,靠颜值吸引一些无业女孩买单。

也就如此吧。





风逐月影3


我跟您了这么说,天津有个交通广播,除了报路况还放相声,还有个广播台就叫天津相声广播。而我们这十个司机里3个听歌的,剩下7个听电台的。有时候电台里播的段子我都没听说过,但是也一样好听。有自己家里传下来的老段子改的,有新编的,还有专门拿天津本地人开涮,外地人听不明白的段子。天津相声不是不行了,是郭德纲于谦太牛逼了,但是请注意,我说的是郭德纲跟于谦,不是整个德云社。现在的德云社没了这俩大爷,七八年过来就得完蛋,因为郭麒麟还没做好准备。所以你明白水平差点的为嘛在天津混不下去了吗?天津的竞争市场远比外部激烈,各家虽然没德云社牛逼,但手里也都有各自的绝活的。(天津鼓楼小梨园茶馆里说评书的于大爷,他手里就半本《泥人张与海张五》但别人不会,人家就指着这半本书能吃一辈子。)而且十个天津人八个不知道段子名,但能拿段子里的一部分出来怼人的。再次举例。前任女友姓高,一个赵姓朋友天天说我女朋友他爸是高英培。我想问问外地的朋友能明白这梗是什么意思么?天津人有一半听到这话会乐,外地的朋友能看明白那肯定也是爱听相声的人老哥哥了。所以说从小就听的玩意,都快嚼巴烂了,你没点本事在天津说相声谁买你帐?就因为德云社仨字?不过郭德纲跟于谦肯定人人捧场,但人家毕竟要给天津同行留口饭吃不是。介于大多数人不明白赵姓同事为什么总是问我女盆友他爸是不是高英培这点不太明白在此解释一下。同事姓赵,高英培他师父叫赵佩茹,玩个伦理哏,变着法的管我喊孙子。


一百遍二百


今天曾看到一则新闻,是说姜昆评价德云社,言下之意认为以德云社为首的民间相声团体品味低级,而他则是高雅的。他把自己比做蔡司相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只会越来越珍贵,越来越值钱,而德云社则如傻瓜相机,每个人都有扔傻瓜相机的历史,但是有听过扔蔡司相机的吗?德云社总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而他的相声则像大浪淘沙成为艺术瑰宝,最终被人铭记。

姜昆与德云社恩怨情仇由来已久,但是孰为主流孰为正统很难鉴定,如果说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都是主流正统,那现在德云社正如日中天,火得不得了。有人就认为姜昆的表演也未必如他自己标榜的正统高雅,在德云社挤兑之下他的相声也有走向低俗迎合大众的倾向,这样看来,恐怕净化相声是假,打击和排挤德云社才是真的。

问的问题是德云社和传统天津相声的区别,一上来却不由自主拉出姜昆来,实在有些跑题。但是无论姜昆还是德云社,恐怕都愿意接受和承认自己和传统天津相声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产生于北京,成就于天津,天津堪称培养相声名家的搖篮,马三立,常宝堃,赵佩茹等等名家辈出。

天津相声以讽刺见长,火爆热烈,富于幽默感,说逗俱佳。要说区别,我认为德云社现在是做到了形似,要做到神似还需要下很大功夫。比如幽默讽刺要体现生活中的机智和智慧,要具有人格魅力,不能成为别人眼中浅层次的逗乐的耍子。这一点上我觉得郭德纲先生做的很好,堪称相声界一代大师。

莎士比亚曾说:“笑要有智慧,幽默不单是要单纯逗乐还有排斥庸俗。”

无论是谁,继承和发扬传统相声的幽默讽刺艺术,体现高雅幽默而非粗俗幽默,智慧幽默而非简单搞笑,这才是努力的方向。







芳径歌者


大家好,我是彬彬胡乱谈!我来聊一聊德云社的相声和传统天津相声的区别。

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塑造人物的手法和方式的不同。

德云社的相声

德云社的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由张文顺,郭德纲,李菁共同创业创立。早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作品。后来逐渐壮大,有了今天的市场地位和演员规模。郭德纲本人更是收齐了云鹤九霄四科的徒弟。

而随着德云社的壮大和崛起,其相声作品也随之变化。为了迎合观众市场,许多包袱都是以短平快为主,尤其在大型的商业演出里,其相声作品特点更是追求爆笑。

德云社经常表演的段子可以说主要以四种类型为主。

一是以表现基本功为主的传统段子,类似《打灯谜》《学四相》《报菜名》这类的。

二是以唱为主的段子,类似《学歌曲》《歪唱太平歌词》,及一些腿子活《窦公训女》《黄鹤楼》等。

三是伦理哏,如《反七口》、《翻四辈》等

四是改编攒出来的节目,这类节目通常以说为主,包袱皮薄,节奏短平快。

德云社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现在的段子不怎么下功夫深究,对段子里的人物刻画并不深刻,通常就是说捧哏演员的父亲或者媳妇为主,或是砸挂后台其他演员。对段子本身的合理性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建设可以说是越来越不如意了。早期郭德纲的相声除外。

而且,一些相声作品不免有低俗之嫌疑。像一些“欢迎于老师来日”,“一见不日,如隔三秋”等包袱。而近期听了一些德云社的相声,像靳鹤岚、李云天、李鹤彪、韩鹤晓等人,“他妈”这样的口头语总是随口而出。感觉降低了档次和艺术品味。

这样说德云社,可能会有人不爱听,但这就是现状,这就是事实。

当然,已经出了大名的演员分寸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像岳云鹏、孟鹤堂还是有一些能拿的出的相声作品。

总得来说德云社的相声现在基本上可以说里边没有什么塑造的太好的人物。

传统天津相声

传统天津相声几十年来,有着不同的代表人物,当然有一些演员全国知名,而另外一些演员只是在天津市有名了。

其中能代表传统天津相声的演员包括马三立、马志明、高英培、范振钰、田立禾、李伯祥、杜国芝、苏文茂、杨少华、杨义、佟有为、马树春、黄铁良、尹笑声、佟守本、刘俊杰、赵津生、赵伟洲、裘英俊、于丹、刘国君、谷宗翰等等。天津籍的相声名家相声演员众多,不能一一列举。

他们的作品有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塑造人物上很有功夫。还有就是设计的底能够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马三立的《逗你玩》刻画的小虎,就很有立体感,其底虽在情理之中,却又让人开怀大笑,能够回味;《十点钟开始》刻画的不想学习努力还想拿成绩光说大话不行动的人物,入木三分;《查卫生》塑造的局长,《买猴》塑造的马大哈令人记忆犹新。

马志明的《纠纷》塑造的丁文元、王德成火遍大江南北,《大保镖》塑造的学徒哥俩学艺保镖让人印象深刻,《夜来麻将声》塑造的打牌场景就像在眼前一样很接地气。

高英培、范振钰的《钓鱼》塑造的"二他妈妈""二他爸爸"和“街坊姥姥”人物细腻。作品的底"嘛玩意?二斤多?四斤高高的还饶我两条呢!"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苏文茂的《苏批三国》里的“苏文茂先生”、《文章会》里的康有为,别有一番风味。

杨义、杨少华的《肉烂在锅里》塑造的自己想违法走捷径创业开网吧跟爸爸借钱。

赵伟洲、杨少华的《聘文书》,佟有为、马树春《我的奥运梦》《黛玉走四方》等等作品也都非常优秀。

作品不能一一列举,但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里都有塑造人物,而且塑造的深刻,细腻,文学性强,能够让人品味跟回味。

而现在年轻一辈的天津相声演员在这方面差了一些。还需要历练。

以上所述就是我的观点,综述如下。

德云社的相声是基于市场需求变化攒的段子,而天津传统相声是基于塑造人物创作的艺术作品。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塑造人物刻画人物上的区别,以及作品底的处理的区别。


彬彬胡乱谈


首先说答案:郭德纲代表的是北京相声,而不是天津相声。为什么呢?郭德纲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小学相声,演小品。现在看郭德纲早期和王玥波搭档在电视台表演的录像,那时郭德纲的表演还有几分天津相声干脆火爆的特点,尾音也有天津腔。自从十几年前在北京办相声大会、成立德云社之后,郭德纲虽然故土难忘,每年都回天津省亲演出,但他身上的天津味、特别是天津相声的特质,已越来越淡化。


那么,天津相声和北京相声到底有什么分别?北京相声,是北京味北京韵,比较明显的代表是侯宝林、赵振铎、侯耀文、李金斗、王谦祥等演员。拿早期德云社举例,曹云金是天津范,何云伟李菁是北京范。这样对比起来就更容易理解两地相声的区别了。


相声发源于北京,但民国时天津相声要比北京更繁荣,演出场地更多。所以包括侯宝林、常家父子、戴少甫、郭荣启等北京艺人,都曾长期在天津演出并走红,也慢慢形成了天津相声的风格——天津腔,以说功见长,典型代表当数马三立、马志明、高英培、李伯祥、魏文亮等。


据说在更早的时候,天津风格的相声演员包括赵心敏、刘奎珍、张宝茹、阎笑儒、冯立铎,这些人长期在天津演出,风格带有浓郁的天津市井特色。当下天津茶馆相声老艺人刘文步,最爱用天津话表演,个人风格和天津特色都非常明显。


天津相声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是“杨光系列”电视剧中的杨议。杨议的父亲杨少华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现在说话仍是标准北京腔。杨议生在天津,长在天津,表演时喜欢说天津话,恰好说明相声这门语言艺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方言的艺术特性。


京剧在天津的观众基础也很好,天津的京剧演员,比如孟广禄、刘桂娟等人的艺术水平也是大师级的,但登台演出,与北京的京剧演员相比,并没有丝毫地域上的差别,没有任何天津味儿。骆玉笙大师长期生活在天津,但她的大鼓也没有任何天津味儿。这些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相声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差别



无一无所知


德云社

德云社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型专业相声社团之一,全称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曾经名为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更名为德云社。以“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为要旨。2011年7月3日,德云社在北展剧场开辟新形式,用方言以及话剧和相声混搭方式表演相声剧等,为观众演绎从清朝、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风格流派的相声。

“德云社”是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培养曲艺人才、服务大众为主旨的曲艺演出团体。社团最初由著名相声演员张文顺、郭德纲、李菁于1995年创建,经历了二十四年的风雨历程走到今日实属艰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经过郭德纲先生和众多位新老相声演员的不懈努力,德云社正在逐步走向辉煌。德云社所属的“北京相声大会”每周都在天桥乐茶园等地演出五、六场。

北京德云社以天桥剧场为总部,在北京还有三里屯剧场、三庆园剧场、新街口剧场、广德楼剧场和湖广会馆剧场,以及东北的黑龙江德云社、吉林长春德云社,位于南方的南京德云社。还有首个海外分社德云社墨尔本分社。[1]这也是中国相声社团跨出国门在海外建立的首个分支机构。

天津相声

天津相声的表演特色是自成一派的。天津相声以讽刺见长 ,火爆热烈 ,富于幽默感,说逗俱佳 。如:张寿臣的《哏政部》、小蘑菇的《牙粉袋》、马三立的《买猴》等作品,讽刺意味浓厚。


大益茶


首先从表演风格上讲,与传统相声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平民文化。把相声的高雅部分大打折扣,但也说不上庸俗,属于半俗不雅的那种,所以才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因为大俗大雅的人本来就是少数。  

作品内涵上与传统相声大相径庭,传统相声在于回味,而郭德钢等人的相声都是即时一乐,没有回味的余地。不肤浅但也不煽情不做作。有些抨击社会现象的还是很到位的,正因为平民文化,茶馆演出,所以能在他的相声里听到电视相声听不到的一些的东西。   

艺德方面本人持反面意见,有些人德不配位。有些包袱只是为了找乐而找乐,没有深度,这为了找乐就牵扯到对其他人的不敬,个人认为这是相声幼年时期的境界,不成熟抖包袱方式技巧没有太大的创新,要说有区别也就是形体包袱占的比重略微大了些。而且有人说铁打的师傅,流水的徒弟,也看出德云社在发展和内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文化大杂烩


郭德纲自从火了以后,相声三俗,很低级、负面新闻、遭遇背叛、、人品很差总是缠绕着他,都没断过。但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相声水平不专业。老郭的相声是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情况而进行的重新演绎。因为现在是网络发达的时代,相声不像以前只有几十上百人的观众,且大多为劳苦大众。而现在的观众,来自各个阶层的人,其中不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受众之广受追捧程度之高,还能做到雅俗共赏,是以前传统相声所不能比的。


希望的冀


传统相声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包袱有局限性,导致今天再听传统的老段子并没有那么好玩。而郭德纲的大部分相声都是传统段子改编的,整体的框架还是传统段子,但是结合时代加入了很多流行的包袱再加上一些跟观众互动的现挂。


努力向上的小豆豆


德运社现在的相声以唱歌+网络小段子+黄色小笑话为主,表演方面想主流相声演员,基本功方面像二人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