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有哪些规律,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中医生命科学


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具体内容,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社会,老子在《道德经》中为我们总结了大约一百多条,而且作了明确清晰的阐释。比如,“不上贤使民不争;不 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就属于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基本法则,也是道治天下的具体途径。

细化地来认识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的内容,《道德经》中举过一个例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也是在强调“小国寡人”的清净无为思想。

要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首先需要认清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而人的类本质是自身本具的自然质朴之性,在佛学文化中也称为佛性、般若、灵山、实相智慧等,其并不是任何外在 的教化所强加进去的,所以想通过知识、制度、法律去改变人,使之符合自然运化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生命运化法则、身心活动规律等,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因此,老子在“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前讲的是“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而老子论述的这个系统观点,又是以圣人 自觉遵循的“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的处事应物法则作基础的。

这里首先要明了“常”与“善”的涵义。简单地说,自然运化规律即为“常”。人的生命运化法则、身心活动规律等以及社会发展规律,乃至天地间万事万物各自不同的运化规律,都只 是自然运化规律的一部分内容。中国古智慧文化中所强调的“知常”、“守常”、“合常”等,就是要求人必须顺应、符合自然运化规律。

“善”,并不是平常人所说的有好心肠、做好事,合常--符合自然运化规律才可称为“善”。合常的思想观念即善念,合常的行为即善行。因此,“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 物”,这是合道顺德之智慧所展现出的无为无不为的应对境界和应对法则。“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不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这五个“善”的内容是对 它的具体描述和应用。

这里所描述的“善”的应对法则,是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个“善”的内容为基础的。人只有处在“居善地,心善渊”的境界中,才能 自然呈现“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身心行为活动,才能展现出符合自然运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言行。

这七个“善”,既是人如何符合自然运化规律的七个根本要求,还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七大属性特征和治理社会的七大根本原则,同时也是每个人都需要自觉遵循的为人处世的七个基本法 则。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群体组成的,而每个不同的群体又都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因此,无论人类社会的成分有多么错综复杂,其衍生演化出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一定是由不同地域、不 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同的家庭以及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社会关系所构成的。

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演化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疑难问题的个体单元同样是人,是每个人的思想言行在起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 属性,因此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这七个“善”,并不仅仅是围绕着个体的人来讲的,整个社会关系、自然关系都在其中。但如何提高个体的人的身心修养,呈现自然质朴之性,又是重中之重。

总之,要想达成道、天、地、人之间的同一性,达成自然、社会、人这三方面规律的统一体关系,就应该从这七个“善”入手。


一棵扎了根的杨树


道德经七大规律: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相当于“朴素唯物论”。

第二律,玄之有玄律(老子原著第一章), 相当于“否定之否定”。

第三律,巨树毫末律(老子原著第六十四章),相当于“量变到质变”。

第四律,反者道动律(老子原著第四十章), 相当于“对立的转化”。

第五律 有无相生律(老子原著第十一章和第二章)。

第六律 二生三律(老子原著第四十二章)。

第七律 不道律(老子原著第五十五章)。

现代哲圣阐述宇宙万事万物八大规律:

无论是宗教还是政党还是什么门派,都愿意用一种最简单的符号或图形,把自己的世界观和自己最主张的东西表示出来。

我们来看一看~佛家,他所有的主张归结到最后,认为 '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为大道'。皈依佛门之后,就叫遁入空门,对吧!他们把自己那一派叫做空门,认为本来啥也没有,后来啥也没有,中间不过是一晃一过就拉倒了,空的。所以告诫人们不要追求那些七情六欲的东西;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为空。

那事物又是怎么运行的呢?他讲六道轮回。这个六道轮回怎么转的呢?封闭形的运动,来回这么转。佛家的全部宇宙观、人生观,用这个圈儿表示出来了。这个图(圆圈)叫什么呢?叫'零空图'。

那么道家呢?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起始,最初是有一个总的规律在那儿支配着的,在所有事物都没有产生之前就有一个总规律了。那这个规律是什么呢?用一般语言讲不清是什么,强曰为'道',就是勉强起个名,称她为'道'。那'道'字又有什么奥妙呢?它反映出了道家的宇宙观,反映出道家直指的目标是什么,一会儿我们讲到图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

道家认为呢,万事万物产生之前,总规律就已经存在了;由这个规律派生出一个浑沌一体的宇宙,最初产生的这个浑沌一体,叫'道生一'。后来这个浑沌一体的宇宙又发生变化,也就是这个浑沌一体的这个'一',开始分离成两种物质,阴和阳两种基本物质。后来的万事万物呢,就都和阴、阳有关系了,就是法于阴阳。由这个阴和阳,组成了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道家把它称作'三'。道生一、一生二,二是阴、阳;然后呢,二生三,即阴和阳这两大方面组成的这个统一体称为'三'。随着这个'三'的诞生,标志着宇宙不再是原来的那个零空了,在零空里面有了阴阳的内容,这为'三'。

而不是像有些门派讲的,阴和阳中间,又生出一个小阴阳来。他认为呢,二生三的三在这儿(太极图的中心)。从这个《太极图》里边能看出什么问题呢?阴和阳共存于同一体中,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离开阴,就全变成阳了;如果离开了阳,就全变成阴了。必须阴阳存于一体之中,这才能构成生命、构成万物。所以阴、阳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图上反映出来就是'阴阳互根',一个规律找出来了。

然后再看,阳中有一个黑点,它表示什么呢?这表示'阳中有阴';在阴中也画了个白点,表示什么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负阴抱阳,负阳抱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和阳之间的规律,全部通过这个图形反映出来了。然后由这个'三',就是包含阴和阳的这个'三',产生万物。这就是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然后再进一步看,这个阴和阳中间的这个S形曲线有什么用。S形曲线横过来看,能反映出什么呢?事物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规律,表示出来了。所有的事情,当它到了一个高峰点的时候、阳极的时候,阳极必然生阴,就下去了;下去之后到了谷底,阴极又必然变阳。事物总是这么发展的,波浪式前进。如果你在中间弄上个圈,那波浪式前进的规律就没了。这个规律,是《道德经》里边讲的'玄之又玄律',七大规律之一。所以如果破坏了这个S曲线能行吗?多少人试图破译太极图,做了很多这样那样的解释,但其实并没搞清这里边的真正内涵。你如果真正把握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七大规律,再一看它就明白了。为什么道家要把太极图弄在自己的服装上,前边也是、后边也是、扇子上也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自认为,他把握了宇宙运动的总规律,而太极图则反映出了人类认识的最高层次,因而是他们的骄傲!

那么这个规律隐含的奥妙是怎样体现的呢?他这一个'道'字,把这个问题全都揭示了。'道'字标志什么内涵呢?万事万物最初是浑然一体的,以后,一生二,分为阴阳。法于阴阳,所有的事物都和阴阳有关系了。从这儿引发,导出一系列问题。那么怎么样把握宇宙规律呢?要自身修炼,获得内求法。在自身修炼的过程中,获得内求法,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宇宙规律,走遍天下,获得自由解放。这是'道'字里边的本来含义。道家呢把这个引以为豪。

那么这个阴阳鱼里边,还道出了几大规律呢?质量互变规律、因果律、极反律,都道出来了。怎么说呢?你看,这个阴的东西开始很小,往这边儿发展,大大大,大到这儿,当大到极限的时候,事情就开始朝着它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了,变为阴了,转化为阴。然后阴又开始继续发展,发展发展,发展到最大,到了极限的时候呢,又转化为阳。那这个规律是什么呢?极反律,物极必反的规律!再看,它又反映出因果律。为什么阳鱼这块儿会出现小的呢?因为阴鱼这块儿从下往上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它必然要出现这么一个东西。这是因为有前边的因,才有后边的果,这叫因果律。那么质量互变律,怎么反映出来的呢?仍然是从这个阴阳鱼上反映出来的。由大变小,小小小,小到极限的时候,又开始变大。或者说,由小,量逐渐开始增加,增加到极限的时候,发生质的变化,出现了阴性物质。变成以阴性物质为主体的生命形态。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什么搬运啊,什么飞碟运行啊,都是这样。临界点是光速。当你运行速度不断加快,快到极限的时候, 啪,产生飞跃,开始进入阴性物质那个层次了,看不见摸不着了。这反映出什么呢?质量互变律。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图上,反映出多少人类认识的精华!多少规律,尽在这一个图中。所以道家对'太极图'引以为豪,印在自己的道袍上,这是有道理的。

太极图似乎是人类认识的最高层次了。物质怎么产生的,这个物体、事物、生命,怎么产生的,这儿反映出来了;怎么运行的,这里包括了这么几个规律,七大规律全都道出来了;上哪儿去了?这个时候呢,你看它就反映得不太明显了。还要发展。怎么发展呢?

发展到现在呢,就导出了旋极图。你看这旋极图和太极图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儿并没有闭合,开的,没有闭合,而且有两个切线,螺旋式上升嘛。不光是波浪式前进,而且是螺旋式上升,对吧?除此之外,事物的运行,要想获得真正发展,还不能封闭,这儿不能闭合(见旋极图),要开放型的、发展型的发展。你这儿如果一闭合、一保守,问题就麻烦了。闭合、封闭,下一步就是保守,保守完了就是反动,然后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出现新的力量取代它。

当你把握事物的这个运行轨迹、运行规律的时候,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太保守,开放型往里吸收东西,要发展,不要停留在那一点上。这是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客观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这里的曲线,你看似乎和太极图的又有些不一样。能看出来吗?差在什么地方?这太极图里边呢,这明显是一个阴阳鱼,这中间是一个波浪式的曲线,对不对?(答:对)那旋极图这个曲线,就有点不像是这种波浪了。把它横过来看,就有点这个味儿了。事物到一个高峰点的时候呢,没有直接斜坡往那边儿下,进入低谷再上去;而是这儿上到顶峰,下落的时候呢,回来了一点,然后再往前走。这种运动轨迹和形态,我们称它为蛹动,这就导出一个新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波浪式前进,怎么前进的呢?是蛹动式前进的。当你了解了这个规律的时候,你就不会为一时的挫折、困难,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因为它符合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就像咱们现在的股票似的,热热热,热到极限了,阳极必然得生阴。那么怎么生阴的?并不是到高峰,啪,跌落下来,而是回去一点,似乎这事儿又走回头路了,回去了一点。然后到了极限的时候,又会出现新的转机,再往上去。

掌握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就是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的时候,要居安思危;遇到困难的时候呢,你也要想,所有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到极限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天无绝人之路!规律就是这样的。

谁把握了这个规律,谁就能在整个事态的发展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当事物处于低谷状态的时候,你要积蓄力量,准备新的高峰的到来;当事物发展一帆风顺的时候呢,你要脑袋很清醒地意识到,下一步可能就是低谷。那么低谷来的时候怎么办呢?把损失减到最小、降到最低。这些规律,对指导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大有用处。

那么这个旋极图,把这些规律全部都反映出来了。除了上述太极图里边讲的,法于阴阳,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负阳抱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除了这些规律表示出来了之外,质量互变规律、因果规律、极反律这也都表示出来了;然后呢?又表示出来了蛹动前进、螺旋上升的规律;还反映出,任何事物想往前发展,必须是开放型的,不能保守、不能封闭,这才能够推动整个事物和社会的前进。所以目前呢,我们把旋极图作为了我们文化的标志。





中医生命科学


《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精髓,对于后来的道家影响深远。《道德经》字数不多,内容却很丰富,思想深邃博、精妙高远。

一 《道德经》可道不常:

解读为天道可认知,原理可探索,规律可发现,发现根源和规律,运用理性和知识,开展工作和业务;还要不断反思,反复验证已有的认知和理论,根据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改正自己的行为。

二 《道德经》万物有命:

解读为开天辟地之前,宇宙虚无,道生万物,赋予命里,天地苏醒,万物生长。世间的万物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安于自己的命运,就是守道。反之,则命运无常,痛苦终生。

三 《道德经》道是哲学:

解读为:老子的《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采用了本体轮、认识论和方法论。说白了,道就是生活,就是哲学,道蕴含在我们每时每刻的个体之活着当中。

四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读为: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致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时间运行规律,是自然的内在驱动因素。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欲无求,超凡脱俗,用心感悟自然,用心感悟生命。



浅秋qianqiu68


道德经涉及的面比较广,所以他包含的规律非常多,比如政治、军事、自然、社会、人体、思维等等,但是这些林林总总的规律内容又透显着统一的理论基础,那就是老子的大道规律。

大道规律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讲清楚了,第一章说“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该句言简意赅,即道出了大道的基本特色,也为自己整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道的规律其实就是“有”和“无”的互变,或者阴和阳的互变。老子认为从世界本源上说,有有名和无名,有欲和物欲的存在,前者均见之于无形,后者均体证于有形,大道恰是在这种有则无,无则有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的,所以玄之又玄,并非玄妙,玄的甲骨意义是转变,转变又转变,阴阳不停的互变就是大道,所以这才是老子道德经的最究竟的理论基础。

围绕这一理论老子再展开论述,所以道德经通篇可以都认为是老子用人的“德”来论证玄之又玄的“道”,他用了两个维度来进行:

通过“有无”或“阴阳”的共存互变规律来论证无

老子认为体证大道的基本法则是有无的互变,他动用了大量的例证,比如政治角度“不尚贤,使民不争”,认识论角度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等,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和无的共融和转化状态,有无不能相分,不可偏废无而只重视有,所以不论从老子的生成论角度还是认识论角度都给我们栽定了一个种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矛盾论辩证法,所以这将是我们理解道德经的第一大规律特点。

通过万物遵循自然的行为规律来论证无为而有为

老子强调有和无,但是他在人德的论证过程中是崇尚无的,因为我们人类欲图长久最终要效法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地,天地是长久的,天地长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就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大德,不自生就是无,甚至是无为,所以人类想要长久,也是要培养这种不自生的大德,例如圣人之所以能成圣也是学习了这一点,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子的无为是有自然根据的,但同时无为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德行修养,人最终的结果还是有为,老子的理论是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结果,有为也非目的,不能成为人类刻意的追求,这些都是想自然学习的规律,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怒不争,却能善利万物,是最接近大道的。

总之,大道至简,如果用“规律”二字来总结《道德经》的话是最简单的,那就是在阴阳互变、有无相生的认识规律中去学会用无为的大德获取有为的结果,大道必在其中。


水清朴一


《道德经》讲万物运行的规律,它具有永恒性,先天地生。道“无物”,倒不是一个有形的物体,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他只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又是有物的,不但有效,而且有精,在文章当中说,知众甫之状。这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有物生于无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都生于有形,得悟,但是有形的物都遵循着无形的道。道及其化生的天地万物都是不停地在运动,即“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深层的原因则在于阴阳两种势力的冲突,即“万物负阴而抱阳”,道不仅不停地在运动,而且运动的双方总是向它的相反面转化,


午夜烟灰缸


《道德经》的规律,试着总结几条。

第一,“为无为”、“为而不争”的无为无欲的为人处世法则;

第二,“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的天道规律;

第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独立而周行不殆的规律;

第四,“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查查,我独闷闷,世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的虔诚法则;

第五,自现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余食赘行规律;

第六,“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德者德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得之”的同炁相求大法。等等等等


tiger钟虎


道德经即为天道,道法自然。他所说的道就是真理,和现在的唯物主义哲学类似。大自然自由它内在的规矩,而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要遵循天道,遵守自然规律,人就能过的很好。


天生孤独


以不变应万变,变是永远不变的。


微尘64629295


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