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将加剧供应受阻,被疫情打乱节奏的中国外贸企业盼回血

随着国内肺炎疫情高峰已过,前期制约企业复工的人员返岗、防疫物资采购等问题逐步缓解,但原材料短缺涨价、供应周期变长仍在制约产能。产业链复产成为衔接内外稳外贸的重要考量,加之海外疫情蔓延正导致外需压力再加大,中国亟需通过加强全产业链的复活以应对外部供应进一步受阻的可能。

被疫情打乱生产节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处于既担心上游原材料不足、又焦虑下游新订单的尴尬状态中,尤其在纺织、科技零部件企业中表现明显,尽管已经复工但作为长链条行业,更期盼国内供给加快回血以寻求下游海外订单最大化。


海外疫情将加剧供应受阻,被疫情打乱节奏的中国外贸企业盼回血


“国外的进出口限制和禁令不会很快解除,反而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供应受阻情况可能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有关专家表示。

专家分析,3-4月是中国经济复苏及恢复产业链的关键时间窗口,这两个月国内生产生活将迅速恢复,且国际产业链受新冠疫情冲击短期还不太大,还能够保持基本正常的运行,有利于国内外产业链间的联接。

专家强调,伴随着国内疫情的缓解,国内供给与需求方面的压力将会逐步缓解,且供给的恢复应该快于需求。抢到这两个月时间开展正常生产及进出口,既可以挽回一部分前期经济停滞带来的损失,也可以为海外疫情可能带来的更严重冲击做好预防的准备。

目前海外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对上游中间品进口依赖程度较强的中国加工制造企业生产压力骤增,相比之下,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虽无上游端飘洋过海之忧,却依然有着跨地区难协同的困扰。


海外疫情将加剧供应受阻,被疫情打乱节奏的中国外贸企业盼回血


一位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已经复工,但合作供应商方面还有一些布料、印染环节跟不上,现有库存只能满足工厂百分之六十的产能,预计真正恢复正常运转还需要一段时间。“幸好目前的库存基本能保障去年底就签了的订单,但重要的是,上游有了保障后面才敢去签新订单,不然谁敢跟你签?”

他介绍说,纺织服装业是单一产业链条最长的行业,从纺纱、织布、漂染、成批生产,再到品牌营销、渠导管理,到物流运输等涉及诸多环节,有非常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近年来纺织行业本就面临着成本高企、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这次疫情无疑对这些企业造成不小的冲击。

“企业复工需要达到一定复工条件并得到当地机构审核通过才可以,人力财力都要跟的上,最基本的门槛如备足一定时期内的口罩、消毒液等等,可能也是小企业难以尽早开工的一个原因。”他称。

近年来,中国贸易结构在加快转型,近年来已经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由于人力成本和国内综合成本上涨等因素,该企业在前年也试水在越南设立一家规模较小的代工厂,不过该代工厂的原材料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目前也有原材料紧缺的担忧。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周五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全国除湖北外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超过95%,企业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80%;中小企业开工率已达到60%左右。同时,国际疫情的蔓延也对中国复工复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近来政策上也确定了应对疫情影响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并部署进一步畅通产业链资金链,推动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快贷款投放进度,更好保障防疫物资保供、春耕备耕、国际供应链产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微企业等资金需求。

最新报告指出,武汉肺炎疫情爆发使中国的春节假期延长,部分生产、运输和交通中断,部分劳工无法返回工作岗位,引起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全球纺织和电子产业受到中国供应链中断的影响较大。

目前,外贸企业的生产多为春节前签下的订单,库存能够保障订单相应的原料,不过对一些外贸商而言,3月-4月也是签订出口订单的高峰期。一位外贸协会负责人指出,为保障中国全年出口总量不受太大影响,当前最关键的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时间稳住出口订单,防止订单流失。

随着海外疫情的持续扩散,外需压力加大,中国外贸企业的焦虑由“能否按时交货”转向了“后面还会不会又接到订单”。目前,日本、韩国、伊朗及意大利确诊病例持续居高,尽管相比日韩,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贸易规模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举行的诸多贸易展会是中国外贸企业与欧洲客户订单的重要平台。

外贸协会的人士介绍,此前有很多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商品订单是在意大利举办的贸易会展上完成的。“现在意大利已经因疫情影响宣布取消或延期所有活动,那么很多欧洲客户的采购计划也会相应放缓。”

“新增订单需求,扩大再生产,利用现有产能满足既有订单需求的同时,修补和增强供应链,才能应对好内外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部长刘向东称。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的国常会提出,要做好筹办春季广交会的准备工作,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