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後的樑朝,不是大一統王朝?

白囟遊戲視頻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溫與老黃曆接軌,照例玩了一把禪讓的把戲,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之後,正式即皇帝位,為表示徹底與唐朝切割,他像扔垃圾一樣扔掉了朱全忠這個名字,更名為朱晃,是為梁太祖(今後我們依然用朱溫這個名字,省得改來改去太過麻煩)。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升老根據地汴州為開封府,建為東都,而以他現在的大本營洛陽為西都,廢17歲的昭宣帝為濟陰王。

後梁的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陝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蘇、山西、甘肅、寧夏、遼寧的一部分,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百多萬(這兩個數字是一份資料說的,不知準不準,僅供參考),至此唐朝徹底滅亡,立國共290年。那麼當時朱溫既然以梁代唐,為什麼不趁機統一中國呢?可能他想是想,問題是能力不夠,具體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是外有強敵,後唐水很深。例如:朱溫建立後梁後曾發兵八萬,打算收復被李克用佔據的潞州,但圍攻半年不下。次年初李克用死,李存助繼為晉王,親率晉軍為潞州解圍,大獲全勝。朱溫猜疑外地將領,迫使河北王鉻、王處直起兵反梁,並向晉王求援。911年初,李存助率晉軍擊梁軍於柏鄉,經過一日激戰後,梁軍大敗。晉軍追擊150餘里。912年,朱溫趁晉主力北攻幽州,後方空虛,率軍偷襲,結果仍被晉將領符存審逼退。

第二是內部分裂。後梁代唐後,中原除其外,尚存在其他割據政權,這些割據政權是互相抱團取暖,走集群發展的路子,對後梁是嚴防死守,朱溫因背有後唐,恐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不敢貿然出兵進犯,根本沒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第三是繼承人危機,朱溫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這三個問題可以說是連鎖反應,後梁政權是建立在朱溫多年征戰之上的,這樣的政權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休養生息,而面對晉國這樣的強敵,後梁無法騰出手來恢復經濟,再加上李存助即位後後梁敗多勝少,民不聊生,加劇了原本就不甚牢靠的軍事政權的內部分裂;再加上繼承人問題始終沒能解決,在朱溫死後爆發內亂,內憂外患之下亡國。值得注意的是,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到病重被斌,不過短短五年,沒有時間鞏固戰果,國家覆滅也在所難免。

朱溫篡唐後,很多藩鎮均不承認後梁,仍用唐年號。後梁開平二年(908年)蜀王王建稱帝,建立了前蜀。後幽州劉守光也稱帝,建立了燕國。但也有些割據勢力表示歸順後梁,朱溫遂封湖南馬殷為楚王,兩浙錢繆為吳越王,廣東劉隱為大彭王,福建王審知為閩王。連同後梁,十個割據勢力並存。

唐朝滅亡後,還剩下個以前別人是幫其拎包,現在是他幫別人拎包的濟陰王李柷(這180度的反差也太大了唄)。實話說李柷這王還當得不咋樣,與古往今來的各個王是不一樣的,說是王,還不如說是一名囚犯更帖切些,因為其稱王后,即被遷往曹州濟陰封地雪藏,說句不好聽、更直白的話叫做囚禁。但李柷還是值得慶幸的,雖然當不成皇帝,當了囚犯,好歹還能湊合著活下去,但這樣苟且偷生的日子,朱溫也吝嗇得再不肯給他了。他想這尊泥菩薩留著究竟也不是個事呀,萬一哪天有個頭腦發熱的人去擁他復出,自己就得捲鋪蓋滾蛋,多費事呀!於是次年二月,一個暴風雨的晚上,朱溫命人把上一杯毒酒送濟陰王上了西天,讓其一了百了。因為其被扶貧當過一任皇帝,好歹也給他留了個全屍,算是給他留了點面子。






心島未晴TEL


結束唐朝長達289年的統治的是後梁皇帝朱溫。他是我國五代時期後梁王朝的開國皇帝,他非將士出身,也不是什麼皇親國戚,恰恰相反,他出身貧苦,為人狡猾、慵懶,但這樣一個人竟然能夠在亂世中成就自己的一番帝業,終結了大唐王朝長達289年的統治,揭開了我國曆史上又一個軍閥混戰的序幕,由此可見,他的成功不單單是靠運氣,而是他的身上確實具有一個成功的政治家所具備的素質。

正所謂“時勢造英豪”,如果朱溫生在太平盛世,那麼他可能一輩子就只是個小混混,永無出頭之日,但他卻偏偏生在唐朝末年,這時什麼皇權尊卑早已被打下神壇,亂世奉行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朱溫的狡詐機智的性格,恰恰能在這樣複雜黑暗的動盪中縱橫捭闔、青雲直上。

梁朝是屬於“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國家,疆域大概是今天陝西省,山西南部,華北平原地區,山東,安徽和河北北部地區,不僅梁朝是沒有統一全中國,而是而宋朝也沒有統一全中國,在古代所謂的中國具體是指中原地區(華北平原)明朝前,沒有哪個漢人政權統一過中國;更不用說梁朝,它僅僅只存在了十幾年,和五代十國時期其他國家存在的時間是差不多的,都是十幾二十年左右,而其他漢人政權還有同期存在的還有許多,北方除了所說的五代,南方還有十國,而十國只是說了其中比較大的,還有很多小國,五代十國不能算朝代,而是割據,五代指梁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中原王朝很大一個程度上是朝代時間的長短和社會發展的情況,梁朝短命,從而根本上不可能有什麼大的社會發展。

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但是宋朝也沒有實現大統一。當時的局面是遼宋金三國並存時期,只能說是正統王朝。所以綜合看來那個時期軍閥混戰也不缺乏昏君,天時地利人和方面都會有欠缺,一直沒有人實現大統一。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整理文檔碼字不易,希望能給優質回答,謝謝





小知識大歷史


梁朝五十年的興衰,是魏晉南北朝這個大分裂時期的關鍵。

我們從梁武帝的一生經歷來看這個值得沉思的時代故事,梁武帝的死,其實就標誌了梁朝的滅亡,梁簡文帝受制於侯景,梁元帝偏安江陵。後梁更是西魏北周附庸。

而這正是對梁武帝褒貶的傾向,國由他所亡!

可是,五十年梁朝的繁華,所取得的各方面驚人成就,卻也是由梁武帝這個開國之君,親手設計締造的。

幾乎由一個人主導的興亡,可思可嘆可借鑑。

我們從頭來看吧。

魏晉南朝的文化發展到了南齊,處於一種即將厚積薄發的狀態,當時文化領域,有一個著名的上流社會文人政治團體,以八個青年英才彙集在齊武帝之子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而稱竟陵八友。

裡面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沈約(二十四史《宋書》作者)、當代著名詩人謝朓等。

當然,還有我們的主人公,蕭衍。

和南齊皇室同族的蘭陵蕭氏貴族青年公子,是個博學多才的大文人:

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幾乎無所不通!

很快,因為家族背景,他走向了仕途,也就是政治漩渦。在朝中沒多久,他參與了齊明帝蕭鸞的篡位行動,謀劃參議,事成皆有其力,理所當然得到了政治投機的巨大回報,得到了賞識和權位。遷為中書侍郎、再升為黃門侍郎。

不久,北魏孝文帝伐齊,蕭衍獻奇策大破魏軍。自此蕭衍被當局和世人瞭解,文武全才,倚為柱國。

北魏再次伐齊,攻打南齊第一前沿國防線:京畿建康的長江上游雍州治所襄陽。蕭衍被委派救援,守軍主帥不聽蕭衍計策勸諫,大敗。蕭衍被任命代替防守襄陽,為雍州刺史。

自此,三十多歲的蕭衍完全展現了自己的政治軍事才能,更是掌握了一方重鎮的地方大權,獲得了充足的政治資本。

觀史日久,總有感概,究竟是英雄造時勢,抑或時勢造英雄?

幾年後,齊明帝去世,南齊換了一個小皇帝蕭寶卷(東昏侯),倒行逆施,朝中大亂,誅殺功臣,在誅殺朝中蕭衍的哥哥蕭懿之後,京畿建康的東昏侯小皇帝和上游重鎮襄陽的蕭衍,走向了對峙的對立面。(小皇帝不能先除外藩,再誅朝臣,太連清)

但是就在小皇帝上位沒多久,遠在襄陽邊鎮的蕭衍,就做了一件事:

伐竹沉木

是時,揚州刺史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右僕射江祏、右將軍蕭坦之、侍中江祀,衛尉劉暄更直內省,分日帖敕。雍州刺史蕭衍聞之,謂從舅錄事參軍范陽張弘策曰:“一國三公猶不堪,況六貴同朝,勢必相圖,亂將作矣。避禍圖福,無如此州,但諸弟在都,恐罹世患,當更與益州圖之耳。”乃密與弘策修武備,它人皆不得預謀。招聚驍勇以萬數,多伐材竹,沉之檀溪,積茅如岡阜,皆不之用。中兵參軍東平呂僧珍覺其意,亦私具櫓數百張。

他在事變幾年前,就預料到了朝局發展,所謂主上昏庸,亂將作矣。所以秘密的策劃準備。派人伐竹沉木,直到一年後事發,馬上去湖中打撈起事先砍伐好的竹木,用同樣準備好召集完畢的數千工匠最短時間內建造戰船,順江而下,一舉改朝換代!建立蕭梁!

上:之所以興。

梁武帝統治手段之一:

政治:

東晉至南朝的統治形式和社會結構,一脈相承,有諸多相似之處,又逐漸變化,各有差異。

東晉的門閥政治田餘慶先生的大作研究透徹、影響深遠。

田先生認為門閥政治為東晉獨有,但門閥,確存在於東漢至唐代,佔據著社會的中間階層,在上層建築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晉之後的南朝,雖說皇權的地位抬高,但在統治結構中,門閥卻依然是重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們從南朝各朝對門閥的態度政策舉措,窺見一下南朝各朝的統治形式。

宋齊兩代,宋武帝劉裕以北府軍出身,倚靠軍中故舊和門閥中的寒門寒士,打擊門閥高第獨霸上層的局面,施行利益再分配,寒士高第與其餘人等,圍繞在皇族為政治中心的周圍,建立了區別於門閥政治新的統治方式。

而除去門閥中高第和寒門之外的其餘人等中,有本地吳人集團;以及統治階級內部,高門士族和寒門士族之下的,另一個階層:庶族。即寒人,或稱寒庶。

(見中村圭爾的《士庶區別小論》)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有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條目的論例。

宋齊就是倚靠重視這類完全區別於高第、寒門等門閥之外的寒人,改變著統治集團內部的階級結構,加強皇權。

梁朝和南齊一樣出自蘭陵蕭氏,是門閥中的高第,所以,梁武帝在統治時維護著自己的出身,尊重高門士族。

梁武帝即位之初,便與琅琊王氏通婚,為其子簡文帝娶王儉曾孫女,嫁妹於王導六世孫。

侯景叛亂之時求婚王謝,梁武帝仍然說:王謝門高非偶。

在維護幾百年的門閥制度時,梁武帝把高門放在了一個這樣的位置:

王亮官至中書監、王瞻、王峻、王份官至侍中、謝朏官至中書監、袁昂官至尚書令等等等。

高門甲族的官位雖然不低,但都停留在虛名之上!

在梁朝的真正行政管理層中,他們並不在內,沒有實權。

品藻古今,若詣指掌,及有適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描述的很好,王謝盛族雖居高位,不親事務。

所以,梁武帝大力任用門閥中次一等的寒門之士。

譜洹五月,丁巳,霄城文侯範雲卒。雲盡心事上,知無不為,臨繁處劇,精力過人。及卒,眾謂沈約宜當樞管,上以約輕易,不如尚書左丞徐勉,乃以勉及右衛將軍汝南周舍同參國政。舍雅量不及勉,而清簡過之,兩人俱稱賢相,常留省內,罕得休下。勉或時還宅,群犬驚吠;每有表奏,輒焚其稿。舍預機密二十餘年,未嘗離左右,國史、詔誥、儀體、法律、軍旅謀謨皆掌之。與人言謔,終日不絕,而竟不漏洩機事,眾尤服之。

文中範雲、沈約、徐勉都是士族裡的中層或下層。

所以,梁武帝的政策是:一方面爭取門閥士族的支持,作為統治支柱,卻僅僅把他們作為擺飾,真正啟用大批經世致用的中下層寒門、次門來施行行政管理。

最後,宋齊兩代任用寒庶的傳統在梁代被廢棄。

《宋書》有《恩幸傳》、《南齊書》有《倖臣傳》,而恩幸既是指寒庶通過皇帝信任超遷,在南朝掌機要權勢被高門蔑視的稱謂。

而《梁書》沒有此類傳記,既是從側面說明了寒庶在梁朝的情況。

總結如下:

梁武帝的統治手段,把門閥高第放在顯耀的虛位粉飾,大量任用實幹的次一級別門閥,所謂寒士。最後,摒棄宋齊任用寒人白身衝擊門閥的傳統做法,獲得了顯著成效。如此方式重視吏治的結果,使梁朝行政管理為之煥然一新,國力一振。

但是,梁武帝任用門閥高第寒門、摒棄寒庶區別對待的做法,仍舊有其侷限性,我們引用《隋書·刑法志》來做一個評價:

武帝敦睦九族,優借朝士,有犯罪者,皆諷群下,屈法申之。百姓有罪,皆案之以法。其緣坐則老幼不免,一人亡逃,則舉家質作。人既窮急,奸宄益深。后帝親謁南郊,秣陵老人遮帝曰:“陛下為法,急於黎庶,緩於權貴,非長久之術。誠能反是,天下幸甚。”帝於是思有以寬之。

梁武帝統治手段之二:

文化:

作為一個出身貴族的大文人,自幼接受儒家思想薰陶的梁武帝,時值南北朝的亂世,他推動了一些劃時代的思想變革,並以此治國。

這主要就是以下兩點:

崇尚利用佛教和儒家五禮制度的建設。

魏晉南北朝的亂世,梁武帝所處的時代,前朝宋齊宗室相互殘殺、天下分裂日久,政權更迭頻繁。

高門大族為了門戶私計,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多為了保全自身,踴躍加入了政權更迭的政治投機,當然也不乏忠義之士,為前朝盡忠死報,但僅是少數。

這些現象和宋齊兩代的宗室殘殺,皇室死傷百數的事實直接體現了一個現象:

儒家的忠、孝崩潰了!

在廣大底層人民人人不知明日,只求今世免受困難,奢求來生富足之時,佛家的輪迴因果就此大盛!

在這個時候,作為統治者的梁武帝,敏銳的感覺到了時代的脈搏,為人知書達理的梁武帝理所當然的崇尚了佛教,並藉此,籌劃了儒家的復興!

他真心崇尚佛教的同時,利用了佛教作為思想教化的統治工具。

北方的佛教當時其實更加興盛,在北魏達到了高度發展的佛教,被北魏太武帝施展了滅佛運動。

而整個南北朝佛教的發展,是受到民眾大力支持的,在北朝滅佛之後,梁武帝藉著崇尚佛教的機會,拉攏著天下民心,促使北朝人口流向南朝。

而對於大亂世中儒家思想的沒落,他再次利用了佛教。

在梁武帝登基以後,即下令大肆建造佛寺,而兩座最大的寺廟,由梁武帝父母的名義建造:大愛敬寺、大智度寺。

梁武帝在寺廟建成後每月親自到佛寺初一十五定時做法事祭祀父母,這是以佛教為形式施行的孝行,和當時普遍信仰佛教的國民需求相契合,國家喪失許久的忠孝,慢慢建立了回來。

而藉助佛教復興儒家還遠遠不夠啊,最重要的是什麼呢?

儒家自己的復興建設!

梁武帝設置五經館,儒家五經之意也,招收全國各州郡所有寒門子弟學生。

再設置國子學,宗室子弟、王侯貴族繼寒門子弟之後,接連入學修習儒家經典。

在國子學中,梁武帝時常親自教學。正因為如此大力推動的儒學復興,經過前代幾百年開始的儒家制度,終於,要系統的成形了。

漢代開始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儒學,多是以教化民眾為主要功能。

而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梁武帝主導了儒家五禮體系在治國行政管理的最終成熟!

梁武帝即位之後,下詔制禮。

組織社會各階層人員有學之士,統一起來,一起為儒家五禮做儀注。

十餘年後,傾舉國之力,一個1176卷、8019條的五禮體系最終誕生了。

五禮包括吉、兇、軍、賓、嘉等五種禮儀,涵蓋了國家、社會、人的生活的基本所有方面。

而制禮建設的同時,梁武帝同時也組織了對佛教戒律的規範,這個規範戒律的組織班子後世稱為建康教團。

以佛教的修身、為善、為眾生等理念教化養民,治理國家。

儒家規範人的社會行為,釋家規範人的心靈。

梁武帝治國,在思想方面,不可謂不用心良苦。

而梁武帝自己,以身作則,遵守佛教戒律,勤勞節儉。

漢地僧人的吃素理念就是梁武帝下詔所有佛教徒斷絕酒肉的影響,有文《斷酒肉文》。

而上述的行政管理和思想建設,一系列的有效統治手段,為梁朝帶來了相對其餘鄰近朝代迥然不同的近50年的盛世。

另外,梁武帝時期的南朝值得稱道的,還有一些軍事成就,以及文化發展大爆發!

在和北朝的均勢對峙之中,梁朝曾佔有不少優勢。

尤其是中大通元年(529),北魏內亂,陳慶之的輕騎入洛。自宋武帝劉裕以後,這是南朝唯一一次的軍事力量深入北方腹地。

而文化上,梁武帝蕭衍、其子昭明太子蕭統、簡文帝蕭綱等為首,蕭氏一家,引領了南朝整個文化的發展高潮,一如建安年間,曹氏父子故事。

我們看看這個時代都有哪些著作吧:

《文心雕龍》、《昭明文選》、《玉臺新詠》、《詩品》等曠世名作。

我們再來看一個《梁書·武帝本紀》中關於梁武帝著述的記載。

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經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子講疏》,凡二百餘卷,並正先儒之迷,開古聖之旨。

還有很多別的記載,梁武帝本人著述甚多,其兼通百家,文化藝術造詣之高,不可估量。

梁武帝本人,在文學史上,也如同他在政治史上一樣,是一整個梁朝鼎盛時代的縮影。

在行政和文化建設如此妥善的治理下,經濟隨之迅猛發展。

僅僅秦淮河畔,史載就有百餘家商戶,建康成為了長江流域上最璀璨的明珠。

而三吳地區的吳郡,會稽郡,也發展成為了大都市,海外國家慕南朝文化經濟之昌盛,紛紛朝貢,據梁武帝之子梁元帝蕭繹的職貢圖還原當時情況和史料記載,有29國的商旅使者,會於建康。

其中,便有禪宗創始者,菩提達摩。

下:之所以亡。

很多不同的觀點都認為,宗室內部的一系列不如意的家事,迫使治國有成,卻依舊齊家不成的梁武帝徹底迷信了佛教。

所謂佞佛。

梁武帝是個很注重親情的人。

但他自己身為帝王,沒能得到與他為親情付出所應得的回報。

我們看一個故事吧,他的次子豫章王蕭綜的故事:

蕭綜的母親吳淑媛是齊東昏侯蕭寶卷的妃子,被三十多歲剛剛佔領建康志得意滿的梁武帝納入後宮,七個月後生下了蕭綜。

可能蕭綜是東昏侯的遺腹子。

梁武帝依舊不疑,毫無芥蒂。

直到多年後,蕭綜叛逃到北魏,在陳慶之入洛不久,梁武帝還在想著這個孩子。

時吳淑媛尚在,敕使以綜小時衣寄之。信未達而慶之敗。未幾,終於魏。

把可能非親生的孩子視同己出,即使孩子不念舊情叛變去了敵國,依舊想著孩子能回家和好,送給他小時候的衣服表示心意。

很難得了,要記得,這是帝王家!

在治國有成,卻依舊難以齊家之後,年老的梁武帝迷信了佛教,尋求寄託。

他建造了更大規模的同泰寺,並多次捨身。

佞佛之害,大家很清楚了。

而幾十年間,僧尼十數萬、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句,據考證,南朝梁代實有佛寺2846所,僅建康就有超過五百所佛寺。

佛教如此規模,不但吸收了社會的部分人口,佔有了社會大部分經濟資源,且不從事生產,加重了社會經濟負擔。

曾經為國家治理貢獻出重要作用的佛教,此時成為了國力削弱的罪魁禍首。

最後的最後,東晉南朝這幾百年間陰雨綿綿的短暫晴空,梁朝盛世,終於走入了衰落滅亡。

梁武帝晚年,軍事外交的一系列失誤,釀成了侯景之亂。

梁朝,就此滅亡。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亦復何恨。

同泰寺在梁武帝第四次捨身被贖回後的某個深夜,毀於大火之中。

後代多次重造,改名雞鳴寺。

老人家,去你的極樂吧。

可惜了南朝百姓,但是,儘管不是一個好結局,那五十年繁華、儒家思想的復興和五禮體系的成熟,以及文化上的南梁盛況,所有你和那個時代的先人為華夏後世留下的豐厚精神物質文明遺產,後人中,總有人不會忘記這一切。


彧棣


你說的應該是後梁吧,這個國家是屬於“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國家,疆域大概是今天陝西省,山西南部,華北平原地區,山東,安徽和河北北部地區,為什麼不提樑朝,LS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梁朝是沒有統一全中國,而是而宋朝也沒有統一全中國,在古代所謂的中國具體是指中原地區(華北平原),明朝前,沒有哪個漢人政權統一過中國;而不提樑朝是因為它只存在了十幾年,和五代十國時期其他國家存在的時間是差不多的,都是十幾二十年左右,而其他漢人政權還有同期存在的還有許多,北方除了所說的五代,南方還有十國,而十國只是說了其中比較大的,還有很多小國,而提宋不提樑,很大一個程度上是朝代時間的長短和社會發展的情況,梁朝短命,從而根本上不可能有什麼大的社會發展,宋的科技文化還有經濟發展都是有長足進步的,所以一般提宋不提樑





緬懷未逝的青春


當然不是了

朱溫在造反攻下長安之後,其實屬於他統治的範圍已經很少了。

沒過多久就被其子朱友圭殺害。光是後梁自己就已經很亂了,更別說各方割據的勢力了,又會有哪些勢力會聽他的。

僅僅是在短短几十年之間,更朝換代頻繁出現,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十幾個國家,所以被後世稱為五代十國時代。


凱德歷史說


因為朱溫篡唐之後,劍南王建、淮南楊行密、晉北李克用、隴西李茂貞、遼東劉仁恭都不奉朱溫的後梁為正統,並且在之後各自建國。朱溫的後梁無論是實質還是名義上都未能完全繼承唐朝的核心疆域,內部反對勢力極多,所以並不能看做是大一統王朝。它只是五代十國中的五代裡面第一代而已。


金高南山買君顧


梁只有中原之地,其它地方還有各個割據政權,所以梁不是大一統。不要說梁了,宋朝都沒有資格稱大一統,畢竟幽雲16州還在遼人手裡。[摳鼻][摳鼻][摳鼻]


永生196045664


國家正處於五代十國時代:何言大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