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削藩的理由:藩鎮不削,哪有天下蒼生的安寧

唐憲宗李純,被歷代史家讚譽最高的地方主要在哪裡?編撰出《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對唐憲宗的評價“憲宗削平僭亂,幾致治平”。同樣的也是宋代大家的歐陽修讚譽唐憲宗“憲宗剛明果斷,自初即位,慨然發慎,志平僭叛,能用忠謀,不惑群議,卒收成功。”

也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李綱,稱讚唐憲宗“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鎮,飛揚跋扈。淮蔡雄藩聯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惡相資,潛傷宰輔,誰敢分明語。婀群議,共雲旄節應付。於穆天子英明,不疑不貳處,登庸斐度。往督全師威令使,擒賊功名歸愬。半夜銜枚,滿城深雪,忽已亡懸瓠。明堂坐治,中興高映千古”。

僅僅選了宋朝三位大咖對唐憲宗主要功績的評價,幾乎都集中在對唐憲宗削藩的高度肯定上。宋代三位傑出人士都對唐憲宗削藩中取得的這一卓越成就,表達出深深的敬佩和讚美之情,可謂十分難得。

唐憲宗削藩的理由:藩鎮不削,哪有天下蒼生的安寧

唐憲宗在位期間為何致力於削藩,不削藩難道唐憲宗就會當不了皇帝,坐不穩龍椅,當然事實不是那麼嚴重。但是,繼位後的唐憲宗不及時剷除藩鎮日益做大,必然會面臨失控,藩鎮失控,必然會導致和東漢末年類似的情景,諸侯獨霸一方,讓整個國家陷入無休止的戰亂,皇帝形同傀儡。當然,最苦的還是老百姓。尤其是對於剛剛走出“安史之亂”陰影的大唐子民,將再度過上民不聊生,顛沛流離的生活。

國家統一,政令暢通,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正是基於這一信念,公元805年,李純繼承大統是為唐憲宗,首先把維護國家穩定,保持大唐王朝的統一,作為他施政的中心。

保持大唐王朝的統一,首先,也是最為關鍵的是在皇權主導一切的封建專制體制之下,必須做到政令暢通,下級絕對服從上級,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更能顯示出皇帝的天威。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登基的唐憲宗自然也有他的施政方略昭告天下,以讓百姓愛戴,百官敬畏。只是讓唐憲宗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尚未出臺一系列治國安邦的系列政策,主動找事的來了。

唐憲宗削藩的理由:藩鎮不削,哪有天下蒼生的安寧

必須削藩唐憲宗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當時,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病死。按照唐朝任命重要官員的慣例,節度使這樣的類似於封疆大吏的重臣去世,必須第一時間上報朝廷直達天聽,讓皇帝知道後,由皇帝安排吏部選調德才兼備的幹部人選,再有皇帝任命走完這一程序。

誰知,劍南西川節度副使劉闢,打破了這一正常運行的唐朝任命重要官吏的程序,擅自任命自己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同時,還胃口大開,向唐憲宗提出兼領三川(即西川、東川、山南西道)的野心。

唐憲宗接報後,感到朕剛剛當上皇帝,你們這些擁兵自重的一方諸侯,太不知天高地厚,如果不把劉闢鎮壓下去,那大唐疆土裡還有無數個節度使,他們當然會有樣學樣,朕這個皇帝不就有名無實,更為不堪的是,戰火再起,天下蒼生又要陷入流離失所,白骨露於野的悽慘境地。

唐憲宗毫不猶豫向劉闢開刀,即刻發兵前往討伐,劍南西川的軍隊,雖以逸待勞,但怎能抵擋住唐朝軍隊,當然還包括真心擁護唐憲宗的藩鎮們齊心協力的進攻呢。

終於劉闢被活捉,唐憲宗無論是殺一儆百,還是讓所有的敢於蠢蠢欲動的藩鎮節度使看看叛亂者的下場,滅了劉闢九族,並把所有參與叛亂的骨幹分子一併殺戮,目的就是告訴內心裡蠢蠢欲動的藩鎮們,掂量掂量叛亂後的結局,絕不是你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唐憲宗削藩的理由:藩鎮不削,哪有天下蒼生的安寧

唐憲宗剿滅了劉闢,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了新官上任三把火,還真燒出了成效,那些懼怕會和劉闢一樣命運的藩鎮們迅速收斂起慾望,紛紛向唐憲宗表露心跡,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

當然,作為天子的唐憲宗也非常大度,他既往不咎,不在追究那些藩鎮們以前怎樣,只要痛改前非就好。因為打仗是要死很多人的,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瞬間消失,朕是非常心痛的,都能和和美美的生活在大唐天下不好麼。

唐憲宗良好的願望,讓很多藩鎮感到再有二心,真對不住皇帝的大愛,許多大唐藩鎮的心裡不得不熄滅了那種可望不可即貪婪,就像唐憲宗那樣努力工作,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贏得百姓的稱道不是很好嗎。

不過,人和人是不同的,特別是對擁有重兵在手的藩鎮,暗藏不住內心的渴望刷一下存在感的人,還是有的,妄想著萬一我成功打敗了唐憲宗,那我也自然是當上了皇帝貴為天子。

吳元濟的出現更堅定唐憲宗削藩的意志

妄想九五之尊的人出現了。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極具野心,當然也頗有能力的吳少陽兒子吳元濟,居然沒有向唐憲宗報喪,而是自立為淮西節度使,意圖分裂國家自立為王的野心明目張膽的暴露出來。

自以為不報喪,中央政府就無法知道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已死,真的是吳元濟的一大敗筆,也是吳元濟的謀士們完全失算了。唐朝的特務系統雖然不像後期的明王朝那樣東廠、西廠明目張膽,到處皆是。

唐憲宗削藩的理由:藩鎮不削,哪有天下蒼生的安寧

但是,唐朝中央政府絕不會不派出耳目深入到所轄領土的重要城市和重要官員身邊,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的消息,唐憲宗很快就知道的一清二楚,也就順理成章。

唐憲宗很生氣,你小子吳元濟難道不明白,朕自劉闢開始已經讓所有不聽話的藩鎮們都服服帖帖,為何你一意孤行,是不是不想活了,即刻就要發兵。

此時,有大臣向唐憲宗建議,能否派人以憑弔的名義去淮西,再贈送一些財物,等淮西真的出現不聽萬歲調遣,那時在出兵討伐也不遲是不是。唐憲宗覺得這個建議很好,因為一旦再起戰端,老百姓又會流離失所,死傷無數,那就按你們的意思辦。

誰知,早已想當皇帝的慾望,讓吳元濟拒絕了唐憲宗派來使節。不讓萬歲的使節進入大唐管轄的區域那等同於謀反。

吳元濟索性亮出了底牌,立即向緊鄰淮西的舜陽,焚葉,魯山、襄城發兵,並且很快攻下了這些城市。

面對前方送達的戰報,唐憲宗迅速下達聖旨征討淮西,活捉吳元濟。

唐憲宗削藩的理由:藩鎮不削,哪有天下蒼生的安寧

無論處於何種險境也要把削藩進行到底

吳元濟公開叛亂,也使那些曾經打消了慾望的藩鎮們內心再次燃起了獨霸一方要當諸侯的願望。

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成德軍節度使王承宗,蠢蠢欲動,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支持吳元濟,不僅派兵公然襲擊唐王朝平叛的軍隊,燒燬軍餉物資錢帛三十餘萬緡匹、谷三萬餘斛,還異口同聲請求唐憲宗撤軍,免去吳元濟的叛亂之罪,那意思很明白,唐憲宗你別把我們別急了,不然我們一塊反了。

前方接連失利的戰報傳到長安,一時人心惶惶,許多大臣感到吳元濟勢力那麼強大,再打下去,唐王朝會覆滅的。

當然,還有堅定支持唐憲宗削藩的宰相宰相武元衡和裴度,這讓唐憲宗感覺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尤其是武元衡和裴度審時度勢的建議,更加堅定了唐憲宗對吳元濟發動的叛亂一定會被剿滅的信念。

唐憲宗自此更懂得了一個道理,參與叛亂和支持叛亂的畢竟是極少數,決不能貪生怕死,助長分裂氣焰,今天不消滅吳元濟,那麼明天后天將有無數個吳元濟出現,一旦發生那樣的情況怎麼辦,所以沒有任何退路,只有不計一切,堅決把吳元濟鎮壓下去。

唐憲宗削藩的理由:藩鎮不削,哪有天下蒼生的安寧

君主的堅定意志,很快讓參與征討的唐王朝官兵們信心大增,大將李光顏終於大敗吳元濟一部,收復了部分失地,激發了唐王朝官兵對戰勝吳元濟叛軍的信心。

甚至就在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派刺客刺殺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夢想在唐王朝統治的核心製造恐慌,那些膽小的大臣們聯名要求萬歲不能再打了,再打我們都要被殺死了。唐憲宗堅定的說決不能讓小人的陰謀得成,你們如果怕死,就可辭官回鄉,朕絕不怪罪。可見唐憲宗堅定的意志,在關鍵的時期起到了無與倫比的定海神針的作用。

也正是由於唐憲宗的堅毅果斷,以及勇往無前的精神,感染了奮戰在前線平叛的官兵們的鬥志。自公元814年9月吳元濟發動叛亂,到公元817年10月15日,隨鄧節度使李愬冒著風雪,親率3000勁旅攻下蔡州城活捉吳元濟。

歷時三年一個月,終於徹底平息了淮西的叛亂。自此,唐朝在存續的時間裡,始終沒有出現和發生過藩鎮割據的現象,這與唐憲宗李純排除干擾,始終以天下蒼生為執政理念,可謂完全分不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