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為了削弱藩王勢力頒佈了推恩令,根據《史記》記載:“所謂推恩令就是將藩王的封地下封給他的所有兒子,每個兒子只能分到很小的領地,再也無法凝聚成撼動中央政府的實力”。
這一措施大大削弱了地方藩王的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為之後北平匈奴,開疆擴土建立大漢偉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麼既然推恩令效果這麼好,為什麼除了漢武帝看不到歷朝歷代皇帝削藩用這個策略呢?要知道在漢武帝之後藩王羽翼豐滿後反客為主的事情時有發生。
大唐就是因為藩鎮割據而衰落,因為藩鎮割據而滅亡。大明建文皇帝也是因為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被奪去了皇位。
既然削藩在各個朝代都是棘手的問題,為什麼曾經削藩效果甚好的推恩令卻再無人問津呢?然而並不是後世諸朝不願意推行推恩令,只是執行推恩令有兩個條件太嚴苛了。
在等級秩序森嚴的封建社會,讓諸子平等不太現實
在現代人看來,推恩令的邏輯太簡單了,就是讓藩王的所有兒子都享受嫡長子的權力,平分藩王的領地。
可是在古代的社會環境,大家的堅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庶子和嫡長子怎麼可能會地位平等呢?在封建時代的文化認知裡這是絕對不能理解的,實現起來也是步履維艱。
再加上藩王往往是一個地方的主人,領地內的所有體系與制度都是模仿中央朝廷建立的,有自己的貴族和大臣,如果藩王的所以兒子都能平分領土,那麼豈不是這些貴族官僚也要分成好幾份?就從這點來說,藩王的下屬也不會支持推恩令。
被執行推恩令的藩王當然也能看出這其中的貓膩,在知道這是中央朝廷用來削弱自身實力的情況下,有幾個藩王還願意老老實實執行呢?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推恩令其實沒什麼效果。
可是那為什麼漢武帝使用的效果這麼好呢?這就要說到第二點苛刻的條件了。
推恩令推行的前提,藩王已經無力拒絕朝廷的政策了
在漢武帝登基之前,漢文帝和漢景帝已經創下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文景之治,大漢王朝迎來了一個繁榮強大的時期,可就在這種盛世裡依然少不了戰爭,那就是各個藩王與中央朝廷的戰爭。
地方藩王與大漢朝廷之間的戰爭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存在了,立邦為了皇權的集中和帝國的穩定,將這些叛亂的藩王一個一個的消滅了。為了防止藩王勢力捲土重來,劉邦就只封自己的兒子當藩王,這樣一來都是一家人,應該不會鬧事了吧。
可是在經歷了幾代之後,這些藩王之間,藩王與皇帝之間的親緣關係越來越遠,已經完全體會不到親情了。因此在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各個藩王與中央朝廷互相看不順眼,漢文帝時期就陸續有諸侯王叛亂,漢景帝時期變本加厲,藩王們聯手發動了震驚史冊的七國之亂。
不過最終這些諸侯王的叛亂都被平定了,尤其在七國之亂中,實力最強大的幾個藩王都被中央朝廷完整剷除了,剩下的藩王也都實力受到極大削弱,不敢再造次了。
這樣一來就給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前提。所以後世想要推行推恩令,前提是要先使用武力削弱藩王的實力,在中央強大的實力面前,逼迫藩王們接受推恩令的執行。
這個條件在後世朝代幾乎都達不到,要麼像明建文帝一樣中央實力沒能打壓住藩王;要麼像宋太祖趙匡胤一樣憑藉中央絕對的軍事實力直接蕩平割據勢力,根本用不著推恩令。
因此,所謂推恩令本質上只是漢武帝想要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藉口罷了,漢朝真正的削藩戰略其實是漢武帝之前的平定七國之亂,徹底消滅了最強大的幾個藩王,這才有後來漢武帝推恩令的成功。
也正是因為這樣,後世的歷朝歷代才不會使用看似效果顯著的推恩令,因為當中央的實力足夠強大的時候根本就用不到推恩令了,直接武力平定就好了。
閱讀更多 史海浮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