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文|金德路

在這個該死的春天,我們每個人都抱著各自燙手的人生,通過身體的延續——手機,來感受外界紛繁複雜的希望與失望。

從某種層度上來說,這已經算是技術賦予我們不小的恩賜。通過隱秘的電波,儘管處於方寸之間,但我們仍能和遠方的親人朋友互相問候,甚至能夠侃大山瞭解各自生活中正在發生的點滴趣味。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除了這種精神愉悅的滿足慰藉,時代對於我們的物質生活更是有不菲的供給。吉林的黑豬肉,海南的芒果,挪威的北極深海鱈魚,近郊果園的應季蔬果……只要你想,足不出戶便都能匯聚到你晚餐的餐桌上。

這便是過去幾十年來我們不斷升級打造的生活基礎設施的力量。無論是生產、銷售,還是運輸,保障,每一個環節所對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已經顯得足夠強大,運行得嚴絲合縫,效率堪稱完美。即使是在這人員流動被按下暫停鍵的疫情時刻,它們的運轉也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但是,顯然生活的延續從來不是隻有商品的交易流轉,科研攻堅,知識授受,乃至社會運轉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甚強大的基礎設施,來增加整個社會的抗風險能力。這是艱難開年時光中得到的最大啟示。

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還有努力和有先見之明的人和企業,他們默默努力,積極耕耘,在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用技術和多年積澱的強大基礎設施,為我們構建起一道隱形防線。


1.突發而至的全民壓測

一夕之間,全民釘釘。

兩億人在釘釘在線辦公,全國14萬所學校,290萬個班級,1.2億學生和350萬教師,都在釘釘上“停課不停學”;全國的20個省市、將近100個城市啟用釘釘復工平臺。

當一款產品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大爆發,同時在線人數和帶寬呈現指數級增長,產品居然還能夠穩定運行,背後一定藏著什麼訣竅。

這時,大家的視線轉移到阿里雲上。作為支撐釘釘的數字基礎設施,阿里雲連續緊急擴容10萬臺雲服務器,創下短時間彈性擴容的記錄。唯有如此,釘釘才能不崩,我們的日常工作和學習,才有保障。

簡而言之一句話:阿里雲強,則釘釘強。人們突然發現,在這些可見可用的服務後面,統統是阿里雲在支撐著:

阿里雲智能社區防疫系統在全國122個城市上線服務;近100家金融機構採用阿里雲提供的“數字防疫系統”實現安全復工;超1萬名開發者基於阿里雲提供的免費雲資源,開發各類抗疫和便民小程序。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全民上雲,雲上戰“疫”,成為科技抗“疫”的一大絕招。這樣的情景,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見的。

還記得十年前那場BAT三大佬齊聚的大會嗎?當別人說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說要等1000年才有未來的時候,馬雲卻堅定地站邊雲計算,志在必得。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阿里雲不負眾望,僅用了三年時間,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上獲得了絕對的領先,進入世界前三,公有云全球市場的3A格局(亞馬遜,微軟,阿里雲)就此產生。

也正是在實戰中,阿里雲從底層技術層面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不但扛過了雙11一波又一波的高峰,還參與了諸如鐵路12306等國家重大難項目的支持,打造出極強的底層支撐能力。

如果說去年雙11全面上雲是有準備的戰略攻堅,那麼現在疫情下釘釘爆發則是突發的應急處置。無論是哪一種,都對彈性計算有超高的需求,對基礎設施能力提出新的考驗。

好在,這些極難的全民壓測,阿里雲都扛住了。


2.數字新基建的戰“疫”進行時

時至今日,很多人對雲計算的理解,還停留在“網盤”的階段,但情況早就起了變化。

在阿里雲躍居全球第三、形成3A格局的早期,技術話語體系也形成了類似的三強局面,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時代來臨。三者都代表了技術的未來趨勢,並不孤立。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谷歌雲前AI負責人李飛飛就曾表示,雲計算帶來的是AI的普世價值,雲可能是AI目前最好的落地平臺之一。通俗理解就是,雲計算是AI和大數據的天然土壤,幫助其發展成長,大數據和AI又能使雲計算平臺的能力得到極大延展。

這恰恰是阿里雲在技術發展脈絡中天生的戰略卡位優勢。

不難理解,依託雲計算的土壤,結合諸多技術能力的基礎設施獲得長足的發展,並且在阿里自身龐大體系內經過驗證,再在市場上嶄露頭角:這是一套阿里基礎設施的標準長成通路。

從小的方面,淘系產品裡面一系列AI小工具開始被普遍使用;大的板塊,阿里雲諸如“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概念一經提出,便被市場所接受並風靡。

這樣大大小小的應用,在疫情期間,都幻化成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給2300萬人提供了AI服務。AI+雲,大顯身手。

儘快殺死疫情最有效的方式,是切斷一切有可能傳播的源頭,而在這最主要的確診與防控上,阿里雲給醫生提供了最有用的幫助。

作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定點救治醫院,鄭州岐伯山醫院為提高疑似病人確診效率引入了CT影像的AI診斷,從而輔助醫生進行疑似確診,它甚至可以把疑似案例的確診時間壓縮至20秒內,準確率高達96%,而這套算法正是由阿里雲與達摩院醫療AI團隊聯合研發。

從2月15日抵達鄭州小湯山“戰場”到今天,已經有16個省市的100多家醫院落地使用,在這些醫院裡,阿里雲變成了一位與奮戰一線的醫生、護士們一樣的戰士。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僅僅幾個月前,在2019年雲棲大會,阿里雲總裁張建鋒就給數字經濟時代新的基礎設施下了定義:雲,數據智能,智聯網,移動協同。當時,不少人覺得這是日後的藍圖,甚至有點過於理想化。

如今看來,發揮巨大作用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會放緩,只會提速。


3.悄然發生的認知轉換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

在經歷了一段令人窒息的抗疫時光後,復工復產,經濟復甦成為了疫情之外的社會主旋律。甫一開場,“新基建”這個詞語就頻頻出場、議論紛紛。從輿論討論來看,新基建不僅承擔著經濟復甦的重要任務,還擔負著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關鍵使命。

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進一步明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細化工作,指出要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短短20天內,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就4次提及“新基建”,頻率令人匝目,資本市場更是掀起了新基建研究風潮。

這可能是阿里雲期待已久的時刻。3月6日,張建峰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阿里雲將全力投入數字經濟新基建,將阿里巴巴20年建設的技術能力帶給全社會,幫助政府和企業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

過往,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新技術,在大多人的視野中都是屬於錦上添花的性質:有了更好,沒有也無所謂。而經此一“疫”,遭遇黑天鵝突襲,數字基礎設施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這種認知變化必然帶來行動改變,新基建將重塑業界生態。去年,我們曾在《雲計算的流派戰爭》一文中提到,全球公有云市場存在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強者恆強。其背後的論據是,在技術發展這個高成本投入的業態下,頭部企業能夠有更多的資本,更豐富的實戰經驗,來打造更強的基礎設施。

實際上,新技術的發展方向都存在這樣的馬太效應。

當有的人還在摸索AI底層技術的時候,阿里雲的城市大腦已經在杭州,上海等城市飛速運轉,幫助政府抗擊疫情。世事就是這樣,一步慢,步步慢。

阿里雲戰“疫”啟示錄:數字新基建為什麼是必選項

十年前三大佬齊聚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十年後我們再回想,雖變換了天地,但今日的答案,或許早已寫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