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啟示錄

“日本第一”啟示錄

如果你跟我一樣剛年過三十(〒_〒 ),一定對日本那炫目的電子產品印象深刻:小巧的半導體收音機,石英錶,Walkman,PS遊戲機。那時候的Sony簡直就是今天的蘋果,"日本第一"大家也深信不疑,不信你看這張圖:

“日本第一”啟示錄

日本第一!

牛到什麼程度呢?發明DRAM的Intel被逼退出DRAM行業。到1995年,世界半導體企業前十中,日本佔了一半:NEC(第一)、東芝(第二)、日立製作所(第三)、富士通(第八)、三菱電機(第九)。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下面分別介紹下:

1. 崛起

我們昨天講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崛起,一個經常提起的字眼就是美國軍方,是的,早期美國半導體公司的精力重心是在滿足軍方的訂單。20世紀60年代,美國軍方對半導體工業產品的需求佔全部半導體需求的一半。這造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美國的芯片技術領先,但是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軍用嘛,生產出來十個芯片裡有一個能用就行,反正美軍買單。這個毛病到今天還有,牙膏廠(Intel)的foundry(製造廠)別人沒法用的很大原因就在這裡。而日本包括後來崛起的韓國和臺灣的一大特長就在於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芯片圈經常說什麼東西臺灣和大陸一做就做爛了,因為實在太便宜了誰都賺不了多少錢(這裡面太多血淚史了有機會可以說說)。

1953年,日本的經營之神,Sony創始人 盛田昭夫 從美國引入了晶體管技術,此時距晶體管的發明也才只有6年。甚至在Jack Kilby發明芯片之後2年,日本通產省也在1961年研發了日本第一塊集成電路。這是日本芯片產業的開端,憑藉產品創新和精益生產帶來的物美價廉,日本的收音機,電視機和計算器等等開始攻城略地。

同時,日本政府採取嚴格的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政策,保護初生的日本半導體產業。1964年,美國德州儀器開始希望進入日本市場。日本通產省在4年的拉鋸談判之後,1968年,同意德州儀器公司通過和索尼組建合資公司的方式進入日本市場,並附有苛刻的IC集成電路製造技術轉移條款和市場份額限制。(是不是聽著很耳熟?)

2. 打壓和反彈

隨著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和日本產品逐漸佔領美國市場,美國人不幹了:

“日本第一”啟示錄

國會山前砸日本電器

1971年之前,日本卡西歐等的計算器風靡全美,佔據市場差不多是全美市場的80%。1972年,美國拒絕提供給日本提供核心的IC集成電路,逼得日本企業大規模退出市場,份額更是直接降到了50%,1974年更是降到27%。(還是很耳熟?)

認識到芯片的重要性,日本人決定以"舉國之力"進行科研,政府牽頭企業成立研究所,直接補貼資金。同時銀行為半導體企業提供低息貸款。終於,1980年代中期,世界半導體的50%以上的產品是日本生產的,"日本第一"的時代終於來了!

聽著是不是還是很耳熟?結合我國的現狀,我們走的路也是正確的嘛。且慢!我們做工程的一定要用數據說話,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講到政府補貼,日本年政府對於研發的補貼其實非常有限,1959~1992年,整個政府的預算在34年間是75億美元,或每年2.2億美元 。這個金額拿到今天的話也就是一年10億美元。做為對比,我國2014年發起的大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募資金額約為200億美元,今年(2018年)已經花完,二期也已完成,金額接近。這還不算各地方政府自行募資用於發展地方集成電路的錢。舉個例子,2017年縣級市崑山成立了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的基金。當然,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要做的事情跟當年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語,不過還是希望決策者慎重,把錢花到實處啊。

又扯遠了,回到日本的崛起,我同意邁克爾.波特在2000年《日本還有競爭力嗎?》一書中的研究結果:日本半導體的成功其實是在關稅保護下,在國內市場激烈競爭中,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改善經營能力取得的成功,而不是依靠單純的財政補貼和合並卡特爾的產業政策。

這樣的例子在我國半導體行業中數不勝數,有機會再跟大家八卦吧。

3. 大潰敗

“日本第一”啟示錄

“日本第一”隕落了

根據ICInsights公佈的2018第一季度全球前十五大半導體公司名單,日本只有東芝半導體上榜,這還是在內存漲價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從"日本第一"一路潰敗,這20多年發生了什麼?

原因當然有很多,從外因來說,首先是美國的全方位打壓。這在美國內部也有過爭論,一派認為從比較優勢的角度出發,美國應該放棄芯片產業,選擇盟國日本作為自己的芯片供應商;另一派以美國國防部和半導體行業協會為首,認為芯片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基礎,必須保護本國的芯片行業。最終第二派勝出,美國啟動301條款提起了訴訟(又很耳熟?),最終在1986年兩國簽署了《半導體條約》,主要內容一是日本政府停止在美國和其他市場的傾銷(價格受美國管制),二是美國企業獲得日本20%市場份額。這樣美國半導體產業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聯合韓國和臺灣最終完成了對日本的絞殺。

從內因來說,日本自己也產生了路徑依賴,大而全的公司形式,專注但反應遲緩的文化,使日本在PC浪潮到來時還執著於老一套沒有對應之策。而韓國憑藉低成本,臺灣憑藉專業的生產代工,美國憑藉源源不斷的創意將日本越甩越遠。不僅芯片,日本整個信息產業江河日下,不但錯失了PC產業,還錯失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讓人十分唏噓!

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說日本人掌握了產業的上游,在半導體生產的材料,設備上優勢很大。確實,芯片製造極其複雜,材料,設備缺一不可。可是,日本並沒有哪個部分有壟斷,頂多做的更好一些罷了。我們見荷蘭國王要EUV光刻機,到比利時IMEC要技術,沒聽過誰去了日本。反倒是安倍首相馬上要來中國了。

我覺得這就對了,日本獨立去跟老美抗衡是不可能了,風向已經變了,不如趁自己手上還有些料,在材料、精密機械等方面與中國多合作,抓住下一波產業浪潮(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機會打個翻身仗。

“日本第一”啟示錄

"日本第一"給我們的啟示很多,雖然目前我們面臨同樣的套路,我相信中國不會走日本的老路,會在騰飛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好,下一篇介紹下當紅炸子雞韓國。芯片圈聞之色變的"三爽"你需要了解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