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真的因為害怕埋伏退兵嗎?

伊人美圖秀


首先表明觀點:司馬懿並不是害怕埋伏才退兵!

既然是三國演義,那麼咱們就從演義的角度去侃一侃,我是說侃一侃,小夥伴們也可以帶點節奏一起來!

一、司馬懿此人的才學能力不在諸葛亮之下,而且比之諸葛亮更能隱忍!

這裡為什麼要跟諸葛亮比,木得辦法呀,我也不想這樣,過去總有很多人侃歷史的時候,總願意拿他和諸葛亮比較,我也無法免俗,跟別人比較小夥伴們也不買賬呀!

從受重用角度來講,司馬懿曹魏的陣營裡是非常尷尬的,在曹操時代,司馬懿在曹操這裡只是眾多謀臣之一,而且曹操這個人疑心病太重,似乎對這些後來跟隨的人不是特別放心!總體來講,曹操的事業裡充滿的權謀博弈,和孫劉博弈,和漢獻帝博弈,和身邊眾臣博弈,以至於曹操鬧下個毛病:喜歡假寐殺人!

你說這樣的曹操用司馬懿會像劉備用諸葛亮一樣嗎?不不不,當然不會的,劉備對諸葛亮那是絕對的信任,諸葛亮對劉備也是絕對的忠誠!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樣一比較,司馬懿對曹魏絕對談不上忠誠,只是身在屋簷下,不得不下跪呀!

老鐵們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司馬懿,處於司馬懿的尷尬位置,你出征打仗會怎樣,你會拼了小命,拿自己那一點心腹人馬去為曹魏開拓疆域?你只需要沒有過失,靜待時機就夠了嘛!到最後司馬懿也是抓住時機的,不然也不會有後面的三家歸晉!

諸葛亮是拼命的為蜀漢開疆拓土,司馬懿只是保住實力自守,所以不必要冒險,他是不會冒的,從這個角度講司馬懿並非是怕了,恐怕也是覺得打這樣的仗,沒有勁而主動放棄的!

二、君臣之間的博弈,也決定了司馬懿在對抗蜀漢時是消極的

還是對比一下劉備和曹操,孫權咱們就不講,在演義中本身就沒有什麼存在感!

劉備和曹操對待群臣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劉備是有名的仁主,以心腸軟,愛護老百姓,愛哭而著稱,在君臣之間更多的使用的是感情牌!

曹操就不一樣了,人家拿是真正的權謀管理,在這種背景下,博學多才的司馬懿一定讀過劉邦建國後挨個拿功臣開刀的歷史,這叫兔死狗烹!只要是開國皇帝沒有幾個沒幹過這缺德事!司馬懿是瞭解曹操,當然也鬥不過曹操,講起來,還是曹操的後代好拿捏,跟軟柿子似得!

司馬懿先後熬死了曹操、曹丕、掌握了曹魏的大權,就差換國號了,從這個角度講,司馬懿是個有心機而且超級能隱忍的老狐狸兼老泥鰍!

如果司馬懿發揮的才能,在曹操曹丕時代就報銷了蜀漢,拿司馬懿會不會成為兔死狗烹裡面的那隻狗呢?他心裡跟明鏡似得!所以他害怕的不是蜀漢的伏兵,他害怕的是曹魏烹狗呀!

三、司馬懿是有野心的,所以只有戰亂才有機會!

司馬懿的野心主要體現在他的兩個兒子身上,大家都知道一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知道俗語:有其父必有其子!

是不是這個到裡,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昭有實現自己野心的機會嗎?木得!

那麼怎麼辦,只有紛爭繼續才有機會,是吧,那麼這個紛爭咱就繼續讓他下去!

所以,有必要打勝仗幹掉蜀漢嗎?答案當然是沒有!

總結:綜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司馬懿深藏在內心騷動的野心,決定了司馬懿的自保心態,如果一定要問他怕什麼?那麼他怕的絕對不是伏兵,而是活著的曹操!


Fo曉賤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個中高手,其中兩人也有過多次對決。說到三國中諸葛亮最經典的計謀,應該就數空城計了吧。當時街亭失守,司馬懿帶領大軍來攻,諸葛亮雖無兵禦敵,但大開城門,並在城樓上優雅的談起了琴,而司馬懿懷疑有詐,於是退兵,此回合也以諸葛亮的勝利而結束。空城計是諸葛亮的代表作,後人也評價“諸葛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聰明的不像人了。那麼真的是司馬懿太過於謹慎而中了諸葛亮的計嗎?真實的原因又是什麼?司馬懿撤軍和諸葛亮的琴聲有關係嗎?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分析一下。當時的背景是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線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軍覆滅的可能。諸葛亮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隊安全撤退,很可能以後會一蹶不振,所以諸葛不惜親身犯險。當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那是危如累卵,只要魏軍一個衝鋒,很可能就被全部攻破。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敢使用空城計,並不是因為諸葛亮猜到司馬懿足夠的謹慎或者愚蠢,而是諸葛亮知道,司馬懿足夠的聰明,畢竟兩個人鬥了那麼多年,對方的實力都心知肚明。當時司馬懿親自率領十幾萬大軍,來追擊諸葛亮僅剩的一點殘軍,準備一舉殲滅。但是司馬懿到了西城時,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諸葛亮在樓上優雅的彈琴,琴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張,城門也是大開,只有幾個老兵在掃地,城中灰塵四起。如果司馬懿選擇攻城,結果自然是大勝,諸葛亮絕對被活捉。後世很多人都說,是司馬懿太過謹慎而選擇離開。但是這個說法仔細一想完全站不住腳,因為西城才多大點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實力懸殊太大的情況下,也很難改變戰局。並且司馬懿完全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前去探個究竟,然後在派大部分部隊進攻。其實司馬懿考慮的早已不是軍事問題了,而是做人的問題。司馬懿不動一兵一卒,扭頭就走,並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聰明瞭。因為司馬懿知道,他和諸葛亮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相牽制,如果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離死期不遠了。曹操對司馬懿是很糾結的,可謂又愛又怕,愛因為才華,怕也是因為司馬懿才華太高,威脅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沒有給司馬懿兵權。到了曹睿上臺後,更是將司馬懿關到大牢裡。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過諸葛亮,恐怕司馬懿會死在大牢裡。所以司馬懿自己知道,諸葛亮是他存在的價值,諸葛亮的琴聲也一再提醒司馬懿,你殺了我,也等於殺了自己。這件事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局觀有多麼的強,司馬懿考慮事情非常的長遠,根本不會在乎眼前的一點利益,而且有時候人要學會裝糊塗,不可事事都太聰明,太張揚。所以曹家人鬥不過司馬懿,而司馬懿則成為了三國最大的贏家。





是濱哥呀


這個問題我來答。

我是個三國迷,還是比較瞭解三國的一些知識。司馬懿怕中埋伏會退兵,應該是指的是諸葛亮用空城計退司馬懿吧。

這是京劇名段“失空斬”的第二齣空城計,馬謖失掉街亭後,司馬懿率軍進攻西城,西城裡兵都已經撤走了,耍了一出空城的好戲智退了司馬懿。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唐國強演諸葛亮,魏宗萬演司馬懿。諸葛亮巧妙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設計了一出空城計,大開城門,自己帶著兩個童子登上城頭撫琴,讓幾個老弱殘兵在城外掃地。

司馬懿帶十萬大軍進攻西城,見城頭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撫琴,又城門大開,於是起了疑心,懷疑諸葛亮在城中埋有伏兵,本來心正疑惑呢,又聽諸葛亮琴聲似有殺機,頓時斷定城內定有伏兵於是撤軍。

書上和電視上這段都演的很精彩,也是三國戲裡的名段了。

那麼司馬懿真的是害怕埋伏而撤兵嗎?

我覺得應該是的。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一生的對手,無論在軍事和政治才能上都不分伯仲,如果不是各為其主,而是在同一陣營,應該會有更大作為(當然這是在不相愛相殺的情況下)。

司馬懿是絕對了解諸葛亮的,知道諸葛亮生性謹慎,不會做沒把握的事。

諸葛亮送女袍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安然穿上,可見司馬懿是很聰明也很瞭解諸葛亮的意圖的。

諸葛亮出兵伐魏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不同意,可見其用兵之謹慎。

現在諸葛亮一反常態,擺出一副空城的樣子,司馬懿肯定會起疑心,說到底就是司馬懿的疑心毀了一舉打敗諸葛亮的機會!








宜城阿狸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將馬謖丟失街亭之後,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身邊兵力不足,面對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毫無還手之力,被迫擺了一出空城計,在城頭上彈著琴,並通知張苞,關興和趙雲等將領前來支援,結果司馬懿懷疑有詐,不聽從兒子的勸告,倉皇退兵,狼狽不堪。

《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著強烈的擁劉反曹的主張,很多讀者看到諸葛亮智退司馬懿肯定大呼過癮,認為諸葛亮很機智,司馬懿不配做諸葛亮的對手。但是我覺得很多讀者被事情表面所迷惑,沒有看到空城計的本質,我們先拋開空城計本身不談,大家一直詬病司馬懿的智謀,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我們來看司馬懿夜走新城平定孟達的叛亂,當時孟達準備重新迴歸蜀國的懷抱,想在新城起兵,為諸葛亮謀取中原出自己的一份力。

司馬懿料定新城有大事發生,若孟達謀反,中原危矣,於是連夜出兵新城,僅僅用了八天就平定了孟達的叛亂,為自己對抗諸葛亮解決了後顧之憂,所以司馬懿平孟達這一事件足以看出司馬懿洞察力之強,下手之果斷。另外試問,一個智謀不足的謀士是怎麼將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最終掌握國家的實權,並且自己的孫子坐上皇帝的寶座的?由此可見,司馬懿多年來都是忍辱負重,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權衡利弊,才一步一步的爬到權利的頂峰,所以司馬懿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智謀不足,而是真正的深謀遠慮,步步為營。

我們言歸正傳,講一下這次的主題空城計,其實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個連起手來在玩魏國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司馬懿手中有15萬大軍,如果害怕城中有埋伏,可以不貿然攻入城內,但是可以將城池圍上幾圈,但是司馬懿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大家都知道三國的後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的北伐和司馬懿的抵擋,司馬懿當年被削官革職在家養老,因為魏國前線無人可以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才被重新請出來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深知自己重新掌握兵權全是拜諸葛亮所賜,如果沒有諸葛亮在魏國的大殺四方,那麼司馬懿估計得在家一直養老,如果諸葛亮這個魏國頭號敵人被消滅,那麼司馬懿的處境就很危險了,輕則辭官回鄉,重則會招致殺身之禍。

況且諸葛亮的琴聲中流露出來的是自己的處境艱難,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都已經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出現司馬昭請求帶兵殺入城內時,司馬懿會對著司馬昭破口大罵。有後面的關興,張苞還有趙雲等將領的支援只不過是讓這一齣戲表演得更加的真實,更加合情合理,讓魏國的皇帝看不出破綻來,使得魏國不得不繼續重用司馬懿。這正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

所以司馬懿不是怕了,而是配合諸葛亮,將這場大戲繼續演下去。






胖丫家最帥的那位


不是因為司馬懿害怕埋伏,而是因為他聽了諸葛亮彈的曲子,才下定決心撤退的。

因為諸葛亮在城頭優雅的彈了一首曲。這曲子不一般,是諸葛亮動用畢生功力和絕學所彈奏的,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和感人肺腑的感染力。

該曲可謂是天音,一般人平生絕難聽到。這一次是諸葛亮專為司馬懿而彈奏的。他太瞭解司馬懿了,正所謂知音難覓,英雄相惜。

諸葛亮大義凜然,藍天白雲之下,撫琴而坐,氣定神閒,精神矍鑠。

司馬懿指揮千軍萬馬,狼煙滾滾,以黑雲壓城之勢,猛撲而來。正當司馬懿雄心壯志,志在必奪時,忽然天空中傳來一陣朗朗琴音,殊為婉轉,妙不可言。司馬懿側耳傾聽,覺得心曠神怡,驚為天人。司馬懿不覺慢慢沉浸其中,他彷彿聽到了鳥語,又聞到了花香。天空中祥雲朵朵,餘音不斷傳來,司馬懿時而陷入百感交集之中,時而又感覺是久別的老友重逢,竟然有痛哭流涕之衝動。迷離之中,他彷彿看到了諸葛亮一雙慧眼正盯著他,他們眼光一遇,瞬間擦出了旁人所體會不到的智慧火花,此時司馬懿全明白了,他真的明白了,他徹底明白了!

正所謂英雄相惜,知音難覓。於是司馬懿黯然傷神之下,大手一揮,喝令退兵!


來帶上你的金箍咒兒


其實從最後角逐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和諸葛亮不分上下,只不過諸葛亮屬於遠征在糧草和身體上不如司馬懿,其次司馬懿一直苦於研究戰術,在曹操哪裡也一直屬於修養狀態,而諸葛亮多年征戰身體已經透支。

而且在最後一戰時,諸葛亮終因身體不適倒下了,在面臨著生死之際,諸葛亮知道自己走後會軍心不穩,導致潰敗,所以留下一技,沒有爆出諸葛亮死訊,其實是諸葛亮想保存實力,怕自己國家被自己弄得慘敗。

在司馬懿得知諸葛亮退兵時,司馬懿以為是諸葛亮設下的奸計,引誘自己上鉤呢,所以只能退兵死守,沒有采取進攻的手段,畢竟兩人在計策和戰略上旗鼓相當,都是很厲害的角色,所以都互相提防,這一點談不上害怕只是小心駛得萬年船。

綜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結論了,都是老謀深算,互相提防,沒有害怕之說。不過看了這部劇真的算是學了好多東西,也正是那句古話,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的確增長了很多見識。




百家講解


我覺得並不是,司馬懿與諸葛亮都是兩國的軍事支柱,而司馬懿不同於諸葛亮的地方在於他沒有完全得到曹魏家的信任。諸葛亮出山便追隨劉備,隨劉備輾轉多地打拼天下,後又有託孤之名,朝野上下也皆擁護他,再反觀司馬懿,於曹操執政時入仕,曹操命其擔任文職卻不讓其掌兵,死前也囑咐世子曹丕不可委託司馬懿重權,顯然老辣的曹操已然看透了司馬懿的內心,但曹丕並沒有聽勸,數年後曹丕將託孤之重與兵權交給了司馬懿,這便是司馬懿翻身的開始。話說回來,司馬懿來之不易的兵權又怎麼能輕易放手,能讓他一直掌兵的不是當時曹魏的皇帝曹睿,而是不斷北伐想要復興漢室的諸葛亮!有了諸葛亮這個大敵,朝中又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將領,曹睿自然就把兵權交給能與諸葛亮抗衡的司馬懿,而司馬懿深知這個問題,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麼自己將再無掌兵的機會,所以在諸葛亮擺出“空城計”時所有人都勸司馬懿進軍而唯獨司馬懿堅持撤退。司馬懿的多年隱忍換來了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將曹魏四代的基業納入囊中,也正因為他的隱忍,所以我更願意相信他是故意退兵的!


弗覺


當人處在一個混亂的時代中,如果沒有很高的智商加持,恐怕很快就會淪為炮灰,而在三國曆史中,說得上來的幾個名字,無一不是人精一樣的存在,他們固然足智多謀,有智慧的人最共性的一個特點,就是足夠多疑,跳出這段歷史,再來看他們的鬥爭,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實很多事都比表面上看起來還要複雜。 空城計是一個很精彩的例子,即使不能親身體驗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對方兵臨城下的緊迫感,現在看來也是令人激動。要說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是誰,恐怕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都是諸葛亮,許多文人、專家的讚美,幾乎把他推上了神壇,而他的對手司馬懿,無論他有沒有智謀,也只能淪為諸葛亮的陪襯了。但是,他真的沒有識破空城計嗎?或者說,他在智謀上真的比不過諸葛亮嗎?並不一定如此,人們認為諸葛亮代表的是正義,所以司馬懿最終的勝利就這樣被掩蓋,但拋開這種立場,他其實非 常聰明。 從一些細節中就可以看出,司馬懿是很有能力的,那麼他當初已經帶領大軍攻到諸葛亮的城下,對手的軍隊不知道有多少,甚至不知道到底有沒有,而自己的大軍卻是實實在在的,他才是有優勢的一方,作為謀士,他就輕易地中了計嗎?作為將軍,他的血性允許他連試探都沒有,就這樣撤軍嗎?

諸葛亮很瞭解自己的對手,他多疑,一定會懷疑自己城裡有埋伏,他這個計策可以說是為司馬懿量身定製的,當司馬懿到了城下,他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攻,結果可能遇到埋伏,損失很多士兵;也可能活捉諸葛亮。二是跑,沒有損失也沒有功勞。他考慮了很久,直到聽完一首曲子,終於決定了——撤軍。

他的兒子不甘心,請求進去探探究竟,但他依然很堅決。而諸葛亮,當他彈著古琴安坐城牆時,心裡也是沒底的,這個計策太險,一不小心就會丟掉性命,但其實無論司馬懿有沒有識破,他都必須上當。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危險,曹操並不信任司馬家族,一旦諸葛亮被幹掉,他們兩人之間的平衡就會失去,沒有什麼用,又令人忌憚的下屬,自然是除去最好,他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也知道為了保全家族,他必須要演戲。

城下沉思的那幾分鐘,他思考的大概並不是這個計謀,而是大的局勢,他們兩個人,確實是敵人,可他們都知道,他們必須要依靠彼此活下去,兩個人互相制衡,才能達到他們雙方都最理想的安全狀態,如果他沒有想明白這一點,無論是派人試探虛實還是直接衝進去,都可以活捉諸葛亮,打贏這場戰爭,而他自己,也就完了,諸葛亮演戲是為了活命,他也是。






呆萌迷孩子


小說中說的是司馬懿看見諸葛亮大開城門,坐在城樓上泰然自若地彈琴.以為城中有詐,所以不敢冒然進兵,於是果斷退兵.\r

但實際上,據史學家們研究分析,當時司馬懿是知道諸葛亮在擺“空城計”的,但顧及到魏主對自己起了猜疑之心,害怕自己功高震主,所以才裝作中計




XY影視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蜀將馬謖丟失街亭之後,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身邊兵力不足,面對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毫無還手之力,被迫擺了一出空城計,在城頭上彈著琴,並通知張苞,關興和趙雲等將領前來支援,結果司馬懿懷疑有詐,不聽從兒子的勸告,倉皇退兵,狼狽不堪。

司馬懿

《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著強烈的擁劉反曹的主張,很多讀者看到諸葛亮智退司馬懿肯定大呼過癮,認為諸葛亮很機智,司馬懿不配做諸葛亮的對手。但是我覺得很多讀者被事情表面所迷惑,沒有看到空城計的本質,我們先拋開空城計本身不談,大家一直詬病司馬懿的智謀,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我們來看司馬懿夜走新城平定孟達的叛亂,當時孟達準備重新迴歸蜀國的懷抱,想在新城起兵,為諸葛亮謀取中原出自己的一份力。

諸葛亮

司馬懿料定新城有大事發生,若孟達謀反,中原危矣,於是連夜出兵新城,僅僅用了八天就平定了孟達的叛亂,為自己對抗諸葛亮解決了後顧之憂,所以司馬懿平孟達這一事件足以看出司馬懿洞察力之強,下手之果斷。另外試問,一個智謀不足的謀士是怎麼將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最終掌握國家的實權,並且自己的孫子坐上皇帝的寶座的?由此可見,司馬懿多年來都是忍辱負重,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權衡利弊,才一步一步的爬到權利的頂峰,所以司馬懿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智謀不足,而是真正的深謀遠慮,步步為營

諸葛亮城頭撫琴

我們言歸正傳,講一下這次的主題空城計,其實這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個連起手來在玩魏國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司馬懿手中有15萬大軍,如果害怕城中有埋伏,可以不貿然攻入城內,但是可以將城池圍上幾圈,但是司馬懿為什麼沒有這麼做呢?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司馬懿帶兵來犯

大家都知道三國的後期基本上都是諸葛亮的北伐和司馬懿的抵擋,司馬懿當年被削官革職在家養老,因為魏國前線無人可以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才被重新請出來抵擋諸葛亮,司馬懿深知自己重新掌握兵權全是拜諸葛亮所賜,如果沒有諸葛亮在魏國的大殺四方,那麼司馬懿估計得在家一直養老,如果諸葛亮這個魏國頭號敵人被消滅,那麼司馬懿的處境就很危險了,輕則辭官回鄉,重則會招致殺身之禍。

司馬懿幾萬精兵

況且諸葛亮的琴聲中流露出來的是自己的處境艱難,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都已經是心知肚明,所以才會出現司馬昭請求帶兵殺入城內時,司馬懿會對著司馬昭破口大罵。有後面的關興,張苞還有趙雲等將領的支援只不過是讓這一齣戲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