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真的因为害怕埋伏退兵吗?

伊人美图秀


首先表明观点:司马懿并不是害怕埋伏才退兵!

既然是三国演义,那么咱们就从演义的角度去侃一侃,我是说侃一侃,小伙伴们也可以带点节奏一起来!

一、司马懿此人的才学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且比之诸葛亮更能隐忍!

这里为什么要跟诸葛亮比,木得办法呀,我也不想这样,过去总有很多人侃历史的时候,总愿意拿他和诸葛亮比较,我也无法免俗,跟别人比较小伙伴们也不买账呀!

从受重用角度来讲,司马懿曹魏的阵营里是非常尴尬的,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曹操这里只是众多谋臣之一,而且曹操这个人疑心病太重,似乎对这些后来跟随的人不是特别放心!总体来讲,曹操的事业里充满的权谋博弈,和孙刘博弈,和汉献帝博弈,和身边众臣博弈,以至于曹操闹下个毛病:喜欢假寐杀人!

你说这样的曹操用司马懿会像刘备用诸葛亮一样吗?不不不,当然不会的,刘备对诸葛亮那是绝对的信任,诸葛亮对刘备也是绝对的忠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一比较,司马懿对曹魏绝对谈不上忠诚,只是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下跪呀!

老铁们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司马懿,处于司马懿的尴尬位置,你出征打仗会怎样,你会拼了小命,拿自己那一点心腹人马去为曹魏开拓疆域?你只需要没有过失,静待时机就够了嘛!到最后司马懿也是抓住时机的,不然也不会有后面的三家归晋!

诸葛亮是拼命的为蜀汉开疆拓土,司马懿只是保住实力自守,所以不必要冒险,他是不会冒的,从这个角度讲司马懿并非是怕了,恐怕也是觉得打这样的仗,没有劲而主动放弃的!

二、君臣之间的博弈,也决定了司马懿在对抗蜀汉时是消极的

还是对比一下刘备和曹操,孙权咱们就不讲,在演义中本身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刘备和曹操对待群臣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刘备是有名的仁主,以心肠软,爱护老百姓,爱哭而著称,在君臣之间更多的使用的是感情牌!

曹操就不一样了,人家拿是真正的权谋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博学多才的司马懿一定读过刘邦建国后挨个拿功臣开刀的历史,这叫兔死狗烹!只要是开国皇帝没有几个没干过这缺德事!司马懿是了解曹操,当然也斗不过曹操,讲起来,还是曹操的后代好拿捏,跟软柿子似得!

司马懿先后熬死了曹操、曹丕、掌握了曹魏的大权,就差换国号了,从这个角度讲,司马懿是个有心机而且超级能隐忍的老狐狸兼老泥鳅!

如果司马懿发挥的才能,在曹操曹丕时代就报销了蜀汉,拿司马懿会不会成为兔死狗烹里面的那只狗呢?他心里跟明镜似得!所以他害怕的不是蜀汉的伏兵,他害怕的是曹魏烹狗呀!

三、司马懿是有野心的,所以只有战乱才有机会!

司马懿的野心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知道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

是不是这个到里,曹操曹丕时代司马昭有实现自己野心的机会吗?木得!

那么怎么办,只有纷争继续才有机会,是吧,那么这个纷争咱就继续让他下去!

所以,有必要打胜仗干掉蜀汉吗?答案当然是没有!

总结:综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司马懿深藏在内心骚动的野心,决定了司马懿的自保心态,如果一定要问他怕什么?那么他怕的绝对不是伏兵,而是活着的曹操!


Fo晓贱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个中高手,其中两人也有过多次对决。说到三国中诸葛亮最经典的计谋,应该就数空城计了吧。当时街亭失守,司马懿带领大军来攻,诸葛亮虽无兵御敌,但大开城门,并在城楼上优雅的谈起了琴,而司马懿怀疑有诈,于是退兵,此回合也以诸葛亮的胜利而结束。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代表作,后人也评价“诸葛多智而近妖”,意思就是聪明的不像人了。那么真的是司马懿太过于谨慎而中了诸葛亮的计吗?真实的原因又是什么?司马懿撤军和诸葛亮的琴声有关系吗?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军覆灭的可能。诸葛亮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如果不保全大部队安全撤退,很可能以后会一蹶不振,所以诸葛不惜亲身犯险。当时诸葛亮所在的西城,那是危如累卵,只要魏军一个冲锋,很可能就被全部攻破。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使用空城计,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猜到司马懿足够的谨慎或者愚蠢,而是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足够的聪明,毕竟两个人斗了那么多年,对方的实力都心知肚明。当时司马懿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击诸葛亮仅剩的一点残军,准备一举歼灭。但是司马懿到了西城时,看到的不是守兵,而是诸葛亮在楼上优雅的弹琴,琴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看不出突然的慌张,城门也是大开,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城中灰尘四起。如果司马懿选择攻城,结果自然是大胜,诸葛亮绝对被活捉。后世很多人都说,是司马懿太过谨慎而选择离开。但是这个说法仔细一想完全站不住脚,因为西城才多大点地方啊,就算有埋伏,但在实力悬殊太大的情况下,也很难改变战局。并且司马懿完全可以派一小部分人前去探个究竟,然后在派大部分部队进攻。其实司马懿考虑的早已不是军事问题了,而是做人的问题。司马懿不动一兵一卒,扭头就走,并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聪明了。因为司马懿知道,他和诸葛亮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牵制,如果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离死期不远了。曹操对司马懿是很纠结的,可谓又爱又怕,爱因为才华,怕也是因为司马懿才华太高,威胁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没有给司马懿兵权。到了曹睿上台后,更是将司马懿关到大牢里。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过诸葛亮,恐怕司马懿会死在大牢里。所以司马懿自己知道,诸葛亮是他存在的价值,诸葛亮的琴声也一再提醒司马懿,你杀了我,也等于杀了自己。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大局观有多么的强,司马懿考虑事情非常的长远,根本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且有时候人要学会装糊涂,不可事事都太聪明,太张扬。所以曹家人斗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则成为了三国最大的赢家。





是滨哥呀


这个问题我来答。

我是个三国迷,还是比较了解三国的一些知识。司马懿怕中埋伏会退兵,应该是指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吧。

这是京剧名段“失空斩”的第二出空城计,马谡失掉街亭后,司马懿率军进攻西城,西城里兵都已经撤走了,耍了一出空城的好戏智退了司马懿。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唐国强演诸葛亮,魏宗万演司马懿。诸葛亮巧妙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设计了一出空城计,大开城门,自己带着两个童子登上城头抚琴,让几个老弱残兵在城外扫地。

司马懿带十万大军进攻西城,见城头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抚琴,又城门大开,于是起了疑心,怀疑诸葛亮在城中埋有伏兵,本来心正疑惑呢,又听诸葛亮琴声似有杀机,顿时断定城内定有伏兵于是撤军。

书上和电视上这段都演的很精彩,也是三国戏里的名段了。

那么司马懿真的是害怕埋伏而撤兵吗?

我觉得应该是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一生的对手,无论在军事和政治才能上都不分伯仲,如果不是各为其主,而是在同一阵营,应该会有更大作为(当然这是在不相爱相杀的情况下)。

司马懿是绝对了解诸葛亮的,知道诸葛亮生性谨慎,不会做没把握的事。

诸葛亮送女袍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安然穿上,可见司马懿是很聪明也很了解诸葛亮的意图的。

诸葛亮出兵伐魏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不同意,可见其用兵之谨慎。

现在诸葛亮一反常态,摆出一副空城的样子,司马懿肯定会起疑心,说到底就是司马懿的疑心毁了一举打败诸葛亮的机会!








宜城阿狸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将马谡丢失街亭之后,司马懿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身边兵力不足,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毫无还手之力,被迫摆了一出空城计,在城头上弹着琴,并通知张苞,关兴和赵云等将领前来支援,结果司马懿怀疑有诈,不听从儿子的劝告,仓皇退兵,狼狈不堪。

《三国演义》这本书有着强烈的拥刘反曹的主张,很多读者看到诸葛亮智退司马懿肯定大呼过瘾,认为诸葛亮很机智,司马懿不配做诸葛亮的对手。但是我觉得很多读者被事情表面所迷惑,没有看到空城计的本质,我们先抛开空城计本身不谈,大家一直诟病司马懿的智谋,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首先我们来看司马懿夜走新城平定孟达的叛乱,当时孟达准备重新回归蜀国的怀抱,想在新城起兵,为诸葛亮谋取中原出自己的一份力。

司马懿料定新城有大事发生,若孟达谋反,中原危矣,于是连夜出兵新城,仅仅用了八天就平定了孟达的叛乱,为自己对抗诸葛亮解决了后顾之忧,所以司马懿平孟达这一事件足以看出司马懿洞察力之强,下手之果断。另外试问,一个智谋不足的谋士是怎么将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最终掌握国家的实权,并且自己的孙子坐上皇帝的宝座的?由此可见,司马懿多年来都是忍辱负重,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权衡利弊,才一步一步的爬到权利的顶峰,所以司马懿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智谋不足,而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步步为营。

我们言归正传,讲一下这次的主题空城计,其实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个连起手来在玩魏国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司马懿手中有15万大军,如果害怕城中有埋伏,可以不贸然攻入城内,但是可以将城池围上几圈,但是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大家都知道三国的后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的北伐和司马懿的抵挡,司马懿当年被削官革职在家养老,因为魏国前线无人可以抵挡诸葛亮,司马懿才被重新请出来抵挡诸葛亮,司马懿深知自己重新掌握兵权全是拜诸葛亮所赐,如果没有诸葛亮在魏国的大杀四方,那么司马懿估计得在家一直养老,如果诸葛亮这个魏国头号敌人被消灭,那么司马懿的处境就很危险了,轻则辞官回乡,重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况且诸葛亮的琴声中流露出来的是自己的处境艰难,这一点司马懿和诸葛亮都已经是心知肚明,所以才会出现司马昭请求带兵杀入城内时,司马懿会对着司马昭破口大骂。有后面的关兴,张苞还有赵云等将领的支援只不过是让这一出戏表演得更加的真实,更加合情合理,让魏国的皇帝看不出破绽来,使得魏国不得不继续重用司马懿。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所以司马懿不是怕了,而是配合诸葛亮,将这场大戏继续演下去。






胖丫家最帅的那位


不是因为司马懿害怕埋伏,而是因为他听了诸葛亮弹的曲子,才下定决心撤退的。

因为诸葛亮在城头优雅的弹了一首曲。这曲子不一般,是诸葛亮动用毕生功力和绝学所弹奏的,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人肺腑的感染力。

该曲可谓是天音,一般人平生绝难听到。这一次是诸葛亮专为司马懿而弹奏的。他太了解司马懿了,正所谓知音难觅,英雄相惜。

诸葛亮大义凛然,蓝天白云之下,抚琴而坐,气定神闲,精神矍铄。

司马懿指挥千军万马,狼烟滚滚,以黑云压城之势,猛扑而来。正当司马懿雄心壮志,志在必夺时,忽然天空中传来一阵朗朗琴音,殊为婉转,妙不可言。司马懿侧耳倾听,觉得心旷神怡,惊为天人。司马懿不觉慢慢沉浸其中,他仿佛听到了鸟语,又闻到了花香。天空中祥云朵朵,余音不断传来,司马懿时而陷入百感交集之中,时而又感觉是久别的老友重逢,竟然有痛哭流涕之冲动。迷离之中,他仿佛看到了诸葛亮一双慧眼正盯着他,他们眼光一遇,瞬间擦出了旁人所体会不到的智慧火花,此时司马懿全明白了,他真的明白了,他彻底明白了!

正所谓英雄相惜,知音难觅。于是司马懿黯然伤神之下,大手一挥,喝令退兵!


来带上你的金箍咒儿


其实从最后角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和诸葛亮不分上下,只不过诸葛亮属于远征在粮草和身体上不如司马懿,其次司马懿一直苦于研究战术,在曹操哪里也一直属于修养状态,而诸葛亮多年征战身体已经透支。

而且在最后一战时,诸葛亮终因身体不适倒下了,在面临着生死之际,诸葛亮知道自己走后会军心不稳,导致溃败,所以留下一技,没有爆出诸葛亮死讯,其实是诸葛亮想保存实力,怕自己国家被自己弄得惨败。

在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时,司马懿以为是诸葛亮设下的奸计,引诱自己上钩呢,所以只能退兵死守,没有采取进攻的手段,毕竟两人在计策和战略上旗鼓相当,都是很厉害的角色,所以都互相提防,这一点谈不上害怕只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综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结论了,都是老谋深算,互相提防,没有害怕之说。不过看了这部剧真的算是学了好多东西,也正是那句古话,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的确增长了很多见识。




百家讲解


我觉得并不是,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两国的军事支柱,而司马懿不同于诸葛亮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完全得到曹魏家的信任。诸葛亮出山便追随刘备,随刘备辗转多地打拼天下,后又有托孤之名,朝野上下也皆拥护他,再反观司马懿,于曹操执政时入仕,曹操命其担任文职却不让其掌兵,死前也嘱咐世子曹丕不可委托司马懿重权,显然老辣的曹操已然看透了司马懿的内心,但曹丕并没有听劝,数年后曹丕将托孤之重与兵权交给了司马懿,这便是司马懿翻身的开始。话说回来,司马懿来之不易的兵权又怎么能轻易放手,能让他一直掌兵的不是当时曹魏的皇帝曹睿,而是不断北伐想要复兴汉室的诸葛亮!有了诸葛亮这个大敌,朝中又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将领,曹睿自然就把兵权交给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司马懿,而司马懿深知这个问题,如果诸葛亮死了,那么自己将再无掌兵的机会,所以在诸葛亮摆出“空城计”时所有人都劝司马懿进军而唯独司马懿坚持撤退。司马懿的多年隐忍换来了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将曹魏四代的基业纳入囊中,也正因为他的隐忍,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他是故意退兵的!


弗觉


当人处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中,如果没有很高的智商加持,恐怕很快就会沦为炮灰,而在三国历史中,说得上来的几个名字,无一不是人精一样的存在,他们固然足智多谋,有智慧的人最共性的一个特点,就是足够多疑,跳出这段历史,再来看他们的斗争,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其实很多事都比表面上看起来还要复杂。 空城计是一个很精彩的例子,即使不能亲身体验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对方兵临城下的紧迫感,现在看来也是令人激动。要说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是谁,恐怕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诸葛亮,许多文人、专家的赞美,几乎把他推上了神坛,而他的对手司马懿,无论他有没有智谋,也只能沦为诸葛亮的陪衬了。但是,他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吗?或者说,他在智谋上真的比不过诸葛亮吗?并不一定如此,人们认为诸葛亮代表的是正义,所以司马懿最终的胜利就这样被掩盖,但抛开这种立场,他其实非 常聪明。 从一些细节中就可以看出,司马懿是很有能力的,那么他当初已经带领大军攻到诸葛亮的城下,对手的军队不知道有多少,甚至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而自己的大军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才是有优势的一方,作为谋士,他就轻易地中了计吗?作为将军,他的血性允许他连试探都没有,就这样撤军吗?

诸葛亮很了解自己的对手,他多疑,一定会怀疑自己城里有埋伏,他这个计策可以说是为司马懿量身定制的,当司马懿到了城下,他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攻,结果可能遇到埋伏,损失很多士兵;也可能活捉诸葛亮。二是跑,没有损失也没有功劳。他考虑了很久,直到听完一首曲子,终于决定了——撤军。

他的儿子不甘心,请求进去探探究竟,但他依然很坚决。而诸葛亮,当他弹着古琴安坐城墙时,心里也是没底的,这个计策太险,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但其实无论司马懿有没有识破,他都必须上当。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危险,曹操并不信任司马家族,一旦诸葛亮被干掉,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就会失去,没有什么用,又令人忌惮的下属,自然是除去最好,他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也知道为了保全家族,他必须要演戏。

城下沉思的那几分钟,他思考的大概并不是这个计谋,而是大的局势,他们两个人,确实是敌人,可他们都知道,他们必须要依靠彼此活下去,两个人互相制衡,才能达到他们双方都最理想的安全状态,如果他没有想明白这一点,无论是派人试探虚实还是直接冲进去,都可以活捉诸葛亮,打赢这场战争,而他自己,也就完了,诸葛亮演戏是为了活命,他也是。






呆萌迷孩子


小说中说的是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大开城门,坐在城楼上泰然自若地弹琴.以为城中有诈,所以不敢冒然进兵,于是果断退兵.\r

但实际上,据史学家们研究分析,当时司马懿是知道诸葛亮在摆“空城计”的,但顾及到魏主对自己起了猜疑之心,害怕自己功高震主,所以才装作中计




XY影视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蜀将马谡丢失街亭之后,司马懿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身边兵力不足,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毫无还手之力,被迫摆了一出空城计,在城头上弹着琴,并通知张苞,关兴和赵云等将领前来支援,结果司马懿怀疑有诈,不听从儿子的劝告,仓皇退兵,狼狈不堪。

司马懿

《三国演义》这本书有着强烈的拥刘反曹的主张,很多读者看到诸葛亮智退司马懿肯定大呼过瘾,认为诸葛亮很机智,司马懿不配做诸葛亮的对手。但是我觉得很多读者被事情表面所迷惑,没有看到空城计的本质,我们先抛开空城计本身不谈,大家一直诟病司马懿的智谋,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首先我们来看司马懿夜走新城平定孟达的叛乱,当时孟达准备重新回归蜀国的怀抱,想在新城起兵,为诸葛亮谋取中原出自己的一份力。

诸葛亮

司马懿料定新城有大事发生,若孟达谋反,中原危矣,于是连夜出兵新城,仅仅用了八天就平定了孟达的叛乱,为自己对抗诸葛亮解决了后顾之忧,所以司马懿平孟达这一事件足以看出司马懿洞察力之强,下手之果断。另外试问,一个智谋不足的谋士是怎么将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最终掌握国家的实权,并且自己的孙子坐上皇帝的宝座的?由此可见,司马懿多年来都是忍辱负重,小心翼翼的做人做事,权衡利弊,才一步一步的爬到权利的顶峰,所以司马懿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智谋不足,而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步步为营

诸葛亮城头抚琴

我们言归正传,讲一下这次的主题空城计,其实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个连起手来在玩魏国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司马懿手中有15万大军,如果害怕城中有埋伏,可以不贸然攻入城内,但是可以将城池围上几圈,但是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司马懿带兵来犯

大家都知道三国的后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的北伐和司马懿的抵挡,司马懿当年被削官革职在家养老,因为魏国前线无人可以抵挡诸葛亮,司马懿才被重新请出来抵挡诸葛亮,司马懿深知自己重新掌握兵权全是拜诸葛亮所赐,如果没有诸葛亮在魏国的大杀四方,那么司马懿估计得在家一直养老,如果诸葛亮这个魏国头号敌人被消灭,那么司马懿的处境就很危险了,轻则辞官回乡,重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司马懿几万精兵

况且诸葛亮的琴声中流露出来的是自己的处境艰难,这一点司马懿和诸葛亮都已经是心知肚明,所以才会出现司马昭请求带兵杀入城内时,司马懿会对着司马昭破口大骂。有后面的关兴,张苞还有赵云等将领的支援只不过是让这一出戏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