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巧奪天工:從蘇軾詞淺析王國維的“造境”與“寫境”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國維《人間詞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集中體現了他的學問造詣與審美素養,而在境界中,又有“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什麼是“寫境”和“造境”。但想要真正理解箇中奧妙,自然要通過具體的詞作品。所以最後我們會通過蘇軾的《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來看一下 “造境”和“寫境”在詞作品中的藝術表現。


道法自然,巧奪天工:從蘇軾詞淺析王國維的“造境”與“寫境”


一、什麼是“造境”和“寫境”

什麼是“造境和寫境?王國維給出的解釋是:”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造境和寫境,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造境重在想象,詩人所表達的境界,不只來自於眼前所見,更多地來自於心中所想。寫境重在講述,詩人所表達的境界,正是來自於此刻聞之聽之的現實本身。關於二者的具體分別,王國維是這麼解釋的: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

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寫境和造境,看似兩相對立,實則互相交融。這種交融在中國的山水畫創作中也有很好的體現。

寫境類似於畫家的寫生,而不是攝影家的攝影。攝影講究的是現實的再現,即便這個過程中在構圖上有所取捨,但取景框之內的呈現就是現實本身。畫家寫生則不同,沒有哪個畫家會以原物再現作為他的藝術追求,畫家通常在寫生過程中根據心中所想對眼前所見有所取捨,而非面面俱到。寫境正是如此,將眼前所見進行取捨去存,保留藝術表達所必需的部分進行呈現。寫境就是內心和現實交互後遵從內心對現實進行的呈現,觀於現實而歸於理想,觸景而生情。

造境類似於畫家的創作,寫生需行走於大好河山,創作卻禁足於斗室之內。畫家創作,憑藉的是心中的意象和境界,胸中有丘壑才能紙上見功夫。但畫家憑藉心中所想在紙上呈現的山水,一定是以他遍歷山水所領略到的山水為基礎的,也就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只有先讓觀眾感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才能達到“看山是你的山,看水是你的水”的藝術目的。

造境也是如此,將心中所想放到現實的框架裡去映照,將符合法則的部分進行呈現。造境就是內心和現實交互後按照規則對現實進行的創造,發於理想而歸於現實,情生而景至。


道法自然,巧奪天工:從蘇軾詞淺析王國維的“造境”與“寫境”


二、從蘇軾詞看寫境和造境的藝術表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蘇軾《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蘇軾的這首詞,作於與友人離別的前夜,上闋寫境,下闕造境,兩相交融,抒發了與友人離別的無限愁思。

01 上闋寫境:今日景觸今日情

深夜被曲聲驚了好夢,推窗向外望去,新月、薄霧、江水、天空,寫的本是一幅再普通不過的月煙江天圖,但一個“愁”字,便使這一現實之景入了東坡的理想之境,以我愁心觀景,景亦愁。這就是“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02 下闕造境:今日情思明日景

試想明日,落花飛絮、絮送飛舟、舟去江流,絮飛飄零迷茫是愁,舟去友人離別是愁,江流離人不歸也是愁。東坡為自己造了一個萬般離愁境,但無人會說這境是臆想出來的,因為值此時節,誰又敢說明日柳絮不飛江倒流呢?如此之境,合情也合理。此謂“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


道法自然,巧奪天工:從蘇軾詞淺析王國維的“造境”與“寫境”


三、結語

哲學上講“物質第一性”,所以“道法自然”,藝術必取之於自然;哲學上又講“主觀能動性”,所以藝術又奪天工而超之,高於自然。“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現實的骨感加理想的豐滿,經藝術手法的調和服務於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是創作。



我是胡天八月,用閱讀品味人生,用文字創造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