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貸款大減4000億,社融增量下滑1111億,個人存款也罕見下降

  3月11日,央行公佈的2月金融數據和社融數據顯示,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057億元,社融增量為8554億元,預期為16000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111億元。儘管兩項數據不及市場預期,但相較去年同期變動幅度較小,說明疫情對2月信貸社融的衝擊相對可控。

  總體看,疫情對2月信貸社融的影響更多體現為結構性而非總量。開工延遲會對2月企業貸款的衝擊相對有限,更多衝擊在於個人貸款。

居民貸款大減4000億,社融增量下滑1111億,個人存款也罕見下降

  更為重要的是,在重大突發事件的衝擊下,單月金融數據並不能客觀全面的反映經濟情況,央行此次公佈的數據也有1、2月合併統計;不少分析人士也表示,疫情導致2月絕大多數經濟活動暫停,金融數據回落已有預期,關鍵是要看3月的情況,隨著政策著力點聚焦全國復工復產,3月的金融數據更能真實反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居民貸款大幅減少

  受到春節假期等多方面的影響,2月曆來都是信貸社融的小月,低基數效應使得儘管今年2月受疫情衝擊,但當月信貸社融數據仍可與去年同期保持基本持平。

  新增信貸方面,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057億元,僅同比微增199億元。分部門看,受公眾宅在家裡減少出行消費、房地產銷售活動暫停等影響,住戶部門貸款大幅減少。住戶部門貸款減少413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504億元,中長期貸款僅增加371億元。

  企業部門貸款受疫情的衝擊則小於住戶部門。當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13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654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157億元。

居民貸款大減4000億,社融增量下滑1111億,個人存款也罕見下降

  西南證券宏觀研究團隊表示,2月企業部門貸款呈現短期貸款同比多增(5069億元)、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970億元)的特點,貸款以短期為主體現了企業通過短期融資緩解現金流壓力,度過難關。

  政府債券淨融資規模為何不及預期?統計口徑有玄機

  2月實體融資階段性回落,當月新增社融8554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111億元,低於市場預期。社融同比增速與上月持平為10.7%。

  社融增量低於預期主要因表外融資降幅擴大和政府債券淨融資規模大幅低於市場預估有關。在表外融資三項(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中,受當月票據融資利率顯著下降導致匯票承兌量提升影響,2月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最多,達到3961億元,同比多減858億元。

  信託貸款減少540億元,同比多減503億元。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一些企業尚未於2月復工,因此對於信託融資的需求降低。此外,疫情也增加了進場盡調的困難,造成了這部分融資需求的延後。此外,信託貸款並不肩負逆週期調節的使命,因此其受到的影響高於銀行貸款。

居民貸款大減4000億,社融增量下滑1111億,個人存款也罕見下降

  有意思的是,2月政府債券淨融資1824億元,同比少增2522億元,這一實際規模普遍低於此前市場預估水平。這是否意味著2月地方債發行規模不及預期?對此,西南證券宏觀團隊解釋稱,社融中政府債券統計以託管數據為基礎,因此需要債券上市才計入,並非發行就可以計入,因而部分2月下旬開始發行政府債券並未計入。2月社融數據下降多因短期因素,並不具有可持續性。

  張旭認為,2月上旬,“抗疫”工作佔用了地方財政部門的人力,且2月的交通狀況增加了地方財政部門趕赴發行現場的難度,因此2月政府債券的發行速度下降。在進入2月中旬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省份採用“由財政部(國庫司)代表現場操作”的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速度出現了提升,預計財政部有可能會於近期下達一批再融資債券額度,3月下旬也會再度進入政府債券的密集發行期。

  M1增速回升或反映居民收入下滑

  儘管2月信貸社融不及預期,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歷了1月末狹義貨幣(M1)增速首次降至0後,2月末貨幣增速全面反彈。M1同比增長4.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4.8個和2.8個百分點;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4個和0.8個百分點。

  不過,反映企業活期存款的M1增速的回升,其原因或更多與居民收入下滑有關。西南證券宏觀團隊稱,M1同比增速從0回升至4.8%,這與市場觀察到房地產銷售大幅收縮以及企業收入下降並不一致。但觀察企業和居民存款變化可以發現,2月居民存款減少1200億元,是2007年以來一季度各月中從未有過的負增長。

  “雖然疫情衝擊下居民消費明顯收縮,但居民收入收縮幅度可能較支出更大,導致企業人工成本出現更大幅度下降,這可能對企業活期存款形成一定支撐,導致M1出現超預期上漲。”西南證券宏觀團隊稱。

  至於M2增速的顯著回升,則與流動性充裕下派生存款增加有關。民生銀行首席宏觀研究員溫彬表示,今年以來,央行實施降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並下調政策利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2月末,M2同比增長8.8%,一方面,因為前兩個月人民幣新增貸款同比多增1308億元,派生存款增加;另一方面,前兩個月財政存款增加4210億元,比去年同期少增4369億元,有助於金融體系流動性改善。

  貨幣政策不改邊際寬鬆,但應避免降息過於頻繁

  不少分析認為,疫情衝擊下實體融資短期回落,經濟下行壓力上升意味著需要更為有力的政策來穩增長,因此,2月金融數據不具有可代表性,在穩增長政策的推動下,信貸社融回升總趨勢不變。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團隊表示,2月社融數據增長較弱,疫情衝擊仍然是主要影響因素。從結構上看,信貸和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是拉動社融增長的主要部分。一季度經濟增速承壓是大概率事件,2月社融增量不足可能使得央行逆週期調節的必要性逐漸加大,預計貨幣政策邊際寬鬆的方向不變。

  溫彬也認為,近期全球主要經濟體央行再次開啟降息週期,隨著2月份我國CPI漲幅開始回落,我國貨幣政策的空間同樣打開。下階段,貨幣政策應在擴總量的同時,發揮好結構性政策工具的作用,進一步加大對復工復產和製造業、新基建、民營小微的支持力度,並釋放LPR改革潛力,適時適度下調存款基準利率,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不過,貨幣政策的進一步放鬆並不意味著要“大水漫灌”。張旭表示,疫情出現至今,央行採取的應對政策中,總量型工具用的不多,結構性政策佔據了大多數。這是因為結構性政策的作用更精準,可以在不明顯增加流動性總量的前提下,實現流動性的精準滴灌和信用的精準供給,而且還能避免“寬鬆後遺症”的出現。

  此外,張旭建議應避免頻繁降息或過於強烈的降息預期。“目前已經進入了LPR轉換的實施期,新形成的貸款利率會受到降息預期的影響:降息預期越高,LPR之上的加點幅度就越大。LPR轉換的實施期為3月1日至8月31日,其中期初和期末這兩段時間是貸款轉換的高峰期,會有大量的貸款實施轉換。在此階段,應避免頻繁降息形成過於強烈的降息預期,否則LPR改革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打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