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梅事件”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怎样避免此类事件再出现?

阳光成长与学习


胡老师现在是彻底出名了啊。以前估计只有深圳或者是老师圈有人知道她,现在是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只是这个让大家认识的方式,太让人不耻了。

我记得曾经看过天龙八部其中的一部电影,那里面的一句对话让我至今还是难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后来等我长大些,我才知道原来这么经典的话语是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原来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同样的在民国时期,张爱玲也出来说:出名要趁早。
因此有一个个的人开始前仆后继,至于胡红梅敢于铤而走险,也无外乎就是为了:名利双收。

至于如何避免此事呢,我觉得也许可以这个样子:

第一、出版物和论文一样,加入查重管理,而且是加大力度

作家抄袭事件是最多的,基本上大部分抄袭者会把人家的段落直接拿过来,然后又从另一家拿过来一段,就这样东拼西凑的弄了出来,据说最出名的一个是直接抄了200多本小说,而且抄袭者的作品竟然还拍成了电视剧,甚至还是很火的一部。

如果有了查重,那么他就不可能弄出这种调色盘来。

至于像胡老师这样的《儿童阅读的导读智慧》是整本抄袭台湾作家林枚玲的《假如要有学习单》一书,甚至连目录、自序都照搬无误。

这种行为不就一查一个准了啊。

第二、不要过度包装、过度营销,人设总会坍塌,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

如果说到包装和营销打造网红,我想最早的应该就是芙蓉姐姐吧,还有后来的凤姐。本来是一个普通人,硬是通过发表一些出格的言论和背后经纪公司的包装而出名。


所以后来的娱乐圈和其他各种网红也通过立人设,让各种大V转发,雇佣水军、买粉丝、偶然事件等等各种行为来营销,迅速蹿红。比如曾经的乔碧萝殿下只是无人问津的主播,就因为公司策划的去掉面具,萝莉变大妈而出名,一夜涨粉。

美女老师+改革教育家,这样的人设确实很容易出名。因此就要拿出点东西来,但是没有真材实料啊,所以抄袭就来了。

但是假的真不了,如果想成为类似陶行知前辈那样的教育家,没有真本事,只靠人设是不行的。

第三、人品这个东西还是需要自我约束

我们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婴儿都是世界上最纯净的人。

但是随着我们长大,人性中恶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因为也就有了好人和坏人。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人,那就用道德自我约束自己,不然你就会走上恶的深渊。

这个别人是帮不了你的,你只能像曾子一样: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但是从胡老师的道歉信来看,目前还是在推卸责任,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什么叫“对著作版权认识不够?”你一个出版东西的人,不知道这些?你骗鬼呢?我们一个整天兼职写东西的人,都知道是不能抄袭别人东西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我想应该是不能姑息的。


煮酒论高考


晓行答题,抛砖引玉,欢迎讨论,感谢关注。


在深圳名师胡红梅因为抄袭出书一事刚刚爆出来的时候,我就连着转了两条微头条,表达了心中的愤怒,当时觉得胡的吃相真的太难看了。后来一直关注这件事的走向,最终胡红梅被撤销了职务,收回了荣誉,调离了工作岗位。正所谓20年风光无限,到头来一切皆空,徒弄得身败名裂。

其实,我相信胡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一定是有纯真理想的,也一定有很棒的能力,否则也不会获得令我等同行望其项背而不得的荣誉。只不过在人生的道路上,因为名利加身,渐渐偏离了自己的初心,最终被名利绑架,陷入泥潭,恍惚中已经不能明辨是非,才导致利令智昏,做出一字不改的抄书行为。

人,生于尘世,都无法摆脱名利的困扰,但最终能否冲出重围,关键就在于两点。

第一是初心。

这几乎就是一种基因般的东西,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走向。如果胡老师的初心是为教育奉献终身,那名和利在眼里就很低级了,也就不会被名利所困扰和绑架。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名师大家,如陶行知、于漪等前辈,他们真正的是为教育而忙,这样一颗纯粹的初心在,尘俗的名利就会退避三舍。

很多老师为什么晋上高级就退居二线,是因为他的初心就是晋高级,至于为教育奉献,与他无关。

这次疫情之中,有的专家身居高位,掌握着第一手数据,却发一篇论文了事,而人民的生死却置之度外;钟南山院士,84岁高龄却冲到第一线,为国操劳,他的初心与某些人高下立判!如此,我们也就很明白为什么钟老家里都能把奖杯当果盘使了——初心不在名利也!

所有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里龌龌龊龊的人,都是因为初心不良,比如我的初心如果是做名师,那很多即使是肮脏的机会也会受之不愧的。初心就像筛子,如果初心纯洁,那所有不洁之物都会被过滤掉,也就不会受其所害。

胡老师的初心我们不知道是啥,就她出的书、讲的课和发表的演讲来看,倒是非常的正能量。至于后来是否忘了自己的初心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是坚持。

有很多人初心倒也纯粹,但是最终为什么却偏离了航向,那是因为他没有坚持初心。为什么没有坚持?是因为他心中欲望太多,这欲望包括了嫉妒、攀比、畏难等,在尘世名利的诱惑之下,渐渐忘记了自己所要坚持的东西,越跑越偏。所以,初心纯粹,还得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和艰险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一直向前。

不忘初心,是不忘记我们心中的目标。

砥砺前行,是要求我们坚持初心,在和名利与艰难的斗争中砥砺意志,保持航向。

中国有1600多万老师,大部分都默默无闻,大部分都为教育奉献着或大或小的力量。可能他们在水平、名望上都不如胡老师一类名师,但是他们内心里很多纯粹的东西却高于某些追名逐利之人。

寒假里遇到一位老师,因为晋级需要一篇论文,有人劝他找人代写一篇,他说,代写甚至买一篇的事都能做到,可是过不了心里的坎,所以,还是回家老老实实写吧,至于晋级,就再等一年。我很感动,这位老师的老实态度在很多聪明人眼里可能有点愚,但是,我欣赏。

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胡老师为什么能够走上这条“抄袭”的不归路。

在胡红梅事件里,有一种声音特别可怕,就是“倒霉论”。他们认为,抄袭的人多了去了,胡老师就是太倒霉了,赶上了,所以呢,我们该抄的还是继续抄,只是以后小心点就是了。还有很多人去安慰胡老师,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要坚强云云。

真是令人惊诧!这种论调完全是颠倒是非、不论黑白的。如果胡老师周围都是这样的人,也就难怪她出事了。如果她整个的团队或单位都享受这种“偷”来的荣誉而不以为耻,那这个集体已经是道德败坏的一棵大树了。

所以,我们的制度要避免这种“不以偷盗为耻,偷盗不被惩罚”的现象出现。

就像街上碰瓷的为什么这么多一样,因为碰瓷的成本非常低,成功了有大把的钱进账,失败了顶多道个歉就完事了。如此一来,谁不喜欢碰瓷这个伟大的事业?

在抄袭这件事上,目前也有类似的境况。大家都抄,抄就能轻松获利,被人揭发顶多道个歉就行了,而且被揭发的可能性很低,所以造成了如今状况。所以,要加大惩罚力度,让抄袭者恐惧抄袭的最坏后果,才是遏制抄袭的良策。

所幸正能量永不缺席,前有翟天临,后有胡红梅,都因为“假”而得到应有的惩罚,也算是天理昭昭,给我们一个明亮的希望!

希望所有为人师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学生为教育而努力,示范他人!


晓行致良知


深圳龙岗区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最近可谓是热搜上的常客了,之所以如此被公众关注,是源于她将“学术不端”现象一下子从高校拉到小学。可以说,如果以前人们还根本没有意识到小学教师也会涉及到“学术不端”,现在终于让人见识了名师是怎样一步步包装出来了。

“胡红梅事件”内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

原因一:各种评选活动,助推个别教师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去获得荣誉,反过来利用这些荣誉精心包装自己,然后成为名师。

请看胡红梅这些年所获得的荣誉,几乎很难让人相信,她是怎样一步步从普通教师群体中突围而出。但是胡红梅却做到了,不能不说她特别擅长“公关”,或者确切点说,更像职业公关人。请大家想想看,如果一名小学教师兢兢业业在一线教学的话,她会有时间去频繁参与各种评选活动吗?

显然她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正常的工作上,而是醉心去钻研如何让自己获得一个又一个荣誉或奖项上面。从胡红梅所获得的这些荣誉中,我们很难想像她是怎样一项项拿到的,到底谁在力推她?或者说到底有哪些单位或部门在力推她?

原因二:以抄书起家,以公益之名推广,实则是为追逐商业价值,而这条“致富”之路却没有效监管。

胡红梅这次遭遇滑铁卢,起因是抄袭他人的作品,并且是大量抄袭,并以自己工作室名义出丛书。请看下面这张图片,这还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胡红梅把自己包装成名师后,再以公益阅读之名去大肆推广,而其背后隐性的商业赢利却极容易被大家所忽略。

可以说,对于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却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包括深圳龙岗区教育局对胡红梅做出处分时,也只字未提是否交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追究其盗用版权和非法经营的法律责任。也就是说,虽然胡红梅副校长当成不了,有些荣誉被剥夺了,但其非法赢利却未受任何损失。

取消民间各种花样的评选活动,增加对教育系统评选活动的公示透明度,才要能减少或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

取消民间团体或协会的评选活动,让那些虚假的荣誉失去炫耀的空间。

请看胡红梅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民间团体举办的评选活动,另一种是教育系统所组织的评选或比赛活动。对于民间团体所举办的活动,公信力本身并不强。只要参与者人脉关系广,且精于包装自己,必要时做一些营销公关,就可以轻松拿到所谓的奖项。如此说来,全面取消民间团体和协会所搞的评选活动,才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胡红梅事件的发生。

对于教育系统所组织的各种评优评奖活动,要增加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

而对于教育系统所搞的评优评选先进,同样也是靠人脉关系,直白点说,只要你成为系统内的熟脸,你获得的荣誉越多,资本就越大。并且是从学校到区教育局,再到市教育局,皆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只要有评选活动,像胡红梅这样的“名气”的人,基本上会成为获奖的首选。而这背后暴露的则是评选活动的透明度,如果把公示、投诉和举报也纳入评选体系里,再加上严把评选的监督流程,或许能遏制住此风。

结束语:胡红梅事件揭开了教育系统学术造假的新篇章,从高校到中小学校,终于让大众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如果说仅把胡红梅做为个体去解决所谓的学术不端,恐怕很难根除,最为根本的所在,是必须要健全一套学术管理机制,还有规范评选活动,绝不能让这些影响教师功利心的东西,再去诱惑个别意志不坚定,功利心极强的个别教师。同时还可加强打击的力度,才能遏制住这种不良的风气。


寒石冷月


胡红梅!过去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可耻。

虽然我是一名老师,但是我也要说,她暴露了我们老师队伍的阴暗面,我们需要深刻反省。

说到内部原因:无非是一个“名”字和一个“利”字。

在申辩中,胡红梅坚称:我的书是自费的,我的东西是公益的,我没有用这些赚一分钱,所以我没错。

但是,忍不住要唾弃她。自费的书,内容全是抄的,还拿出来出售,钱都在自己腰包,这光明正大在哪里?

而且如果没有这么多抄来的书,哪里能堆得起她那么高的荣誉之塔?

柔美的外表之下,潜藏的是一个肮脏的、不知错的心。

那些围绕在她身边,让人最为不齿的人!

在这个事件中,最为人所不齿的,是围绕她身边的那些深圳教育界人士们,东窗事发了,还帮助她安慰、遮羞,以为这是一种礼貌。

但其实呢,作为一名老师,是非不分,这已经是一条大罪。相互包庇,则枉为老师了。

我们更加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胡红梅为了利,可以抄袭,难道原来的时候她身边的人不知道么?难道这么多人也,也就只有胡红梅一个人抄么?无非是大抄和小抄罢了。胡红梅抄得惊天动地、胆大妄为、有恃无恐一些,而他们呢?只不过抄得小心翼翼、胆小如鼠一些罢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呢?

其实答案也简单,把教育里的名与利分开。

1、让教育名家自然成名,而不是通过论文、著作、一两节公开课,由教育部门评选出来。

那些所谓的名师,到底有几斤几两,论文里看不出、著作里看不出,一两节公开课更是看不出,教育部门的评选如果仅以这些为依据,难免有失公允。只有同行才知道同行到底是什么水准。就如这个胡红梅,难道她的书是抄的,同行看不出么?当然看得出,但因为没有评判权,同行们也只能视而不见、或艳羡之,选择同流合污罢了。你说影响有多差?

2、让职称与论文、著作等内容分开。

教师职称一直是让人诟病的东西。你说,一个老师有没有教学能力,看得最应该是什么?其实是学生教的怎么样。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不看学生,却看这些论文、著作。导致出现在很多老师眼里,追求论文、著作,各种荣誉,比教好学生还重要,这就本末倒置了。

3、淡化教师荣誉。

对于教师来讲,普普通通才是大多数,教育好学生,靠的也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而不是那些少数名师们。既然如此,我们不能给个别善于钻营的老师等身的荣誉,借此来鞭策其他的老师。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让老师们向先进看齐嘛。但是实际效果呢?却无形中寒了大部分老师的心。

结束语;

我总的观点是,教育,哪里需要那么多名师?哪里需要那么多专家?

让教师埋头于学生教育,在学生身上做最微小的正能量引领,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特别鄙视那些著作等身,每天只会飞来飞去,一节公开课、一个讲座走天下的教育专家们。

为民,培养不了几个人才;为国,只知道整天欺世盗名。


君山老师


我来简单说几句,胡红梅这件事情我关注很多天了,但一直没有写任何一句话,因为教师队伍发生这样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论?因为我自己也是教师队伍的一员,说的越多,总感觉在打自己的脸,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清白的,总是说别人身上污点,但我想说如果某人是一坨屎,我们为何还不停地去踩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追名逐利,心浮气燥是现在每一个行业都在面临的挑战,如果非要把胡红梅这件事情抓住不放,喋喋不休,我反而认为胡红梅很冤枉,很委屈,大家都这样干为何非要抓住她不放?

我仔细想一想,估计还是因为胡红梅在这个行业太高调了,高调到让很多人自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老师如果除了可以教书育人,还可以著书立作,还可以成为众人的焦点,这种飘飘然的感觉有多少人在跃跃欲试?但事实就很残酷,99%的老师做不到,于是全国的教师队伍里偶尔出现一个负面人物,总是被这99%的人抓住不放,然后将之前所有隐藏的羡慕嫉妒恨一股脑儿的发泄出来,而且还是字正腔圆,满满的正能量。

我觉得不管是教师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如果谁犯了错误,那就按规矩办事,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出的退出,大家也无需指指点点,太多的指责只会伤及这个行业本身。社会的正能量是靠正面的榜样带动起来的,不是靠骂负面的例子骂出来的,但愿此事就此打住,一切归于平静,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对社会该有的贡献。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美蛙英语


早上起来打开头条,上边方框内,第一条内容就是对胡红梅的处理结果,不用打开我就能猜到,副校长保不住了,接下来涉及的职称、工资也会受影响,因为人们习惯于痛打落水狗。

胡红梅,何许人也,怎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胡红梅,深圳龙岗区如意小学的副校长,是个地地道道的小学老师。但看看她的荣誉,你就会知道她不简单了:

如果不是因为学术抄袭被告跌下神坛,她的前途无可限量。给她惹事的就是后边这个编著,基本原文抄袭,换个署名,而且成书发表,获取荣誉和利益。她的行为太过大胆,达到有恃无恐的地步,但是我还要给她叫冤,原因是哪一个名师,不是这么包装出来的!

前一段有幸参加一个名师宣讲团送教下乡活动,都是做好的课件,照本宣科,有教学经验的举例说明,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大家认可,获得阵阵掌声,而有的就是甘巴理论,一看就是空谈主义者,没有过实际的教学经验,两个小时下来,有的在会场就打起了呼噜。听的课能记住多少,有多少经验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得而知。

论文抄袭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单位年年搞课题研究,老师都拼命进课题小组,没有结题证书,不给晋级。中间的过程都是组长下达任务,课题组成员每人完成三篇心得,三篇教学设计,都是上网下载打印上交,完活。三年结题拿证,下一个课题继续。

所以,我要说的是,明明是一坨屎了,就不要去踩了,而是好好反思,需要怎么样遏制,让老师回归课堂专心教书。


元气女神


很多发表论文的往往都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相互抄袭而成。

胡红梅不过是撞枪口上了,事实上别的老师也有这种行为。

老师一面讲课,每天要关注学生,关注家长,备课、处理班级事务,哪里再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写论文。

如何去避免相应的事件?还是希望不以论文比较高低,还是靠本人的实力,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干工作。

但愿学校评优秀老师的时候,不要每天总在论文上较劲,看看老师在实际教学的功夫,看看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只要学生赞成,家长认可,教学有成绩不就好了吗?


李治亚文史博客


在全国抗击新冠病毒期间,教育界的深水里,被投进一颗炸弹。这颗炸弹,是几个教育界人士关于书籍或文章被抄袭之后的网络举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何况一颗炸弹?

一时之间,网上评论如潮,三水三心的一篇文章,阅读量达20万,评论近2000条。其中,大部分评论,都将矛头指向了胡红梅。

事实上,我们对任何一件事的分析,都应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三段论的基本思维方式来进行。

某种程度上,单纯的指责,很简单,很容易,也很解气。对某一件事情的界定,也并不困难,因为,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可以找到法律法规等依据。比如,胡红梅事件,就是一起非常简单的抄袭事件,在法律上叫做“侵犯著作权”,在学术上叫做“学术不端”,在教师职业道德上叫做“品行不良”。

但客观地说,这种“是什么”很重要,但价值不大。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途径,才是关键。这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找到病因,然后针对病因来对症施治。

关于原因,在哲学上,有内因和外因两类。我们下面,以此来做一些分析。

走终南捷径,成名成家,名利双收,是“胡红梅事件”的内在原因。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的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实,任何人心理,都有一颗名利心——或许有人真的很超脱,但历史证明,真的没有!如果你认为有,青桔出一个例子,然后和我在评论区辩论!

所以,追求名和利,本身毋庸讳言,也不要去道德绑架。

教师的出路在哪里?三水三心曾在和青年教师交流的时候,告诉他们,有两条路:一是注重专业发展,成为优秀教师,成为不可或缺的优秀教师(只是,对于“优秀”,似乎没有一个界定的标准,所以,评优,最后都是采用划分名额的方式,实在是荒唐,但又没有其他办法);二是做教育管理者,走上教育管理的道路——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对于哪些有各种想法(包括教育理想和信念,有面子或实现权力欲等等),确实是教师发展的路径。

如果不能走上这两条路,那么,就尝试着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难道,默默无闻的老师就不优秀?),或者,另谋他就!

所以,按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放任逻辑,我们可以轻易推出“而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或许,胡红梅老师的内心世界,就是要成为名师,成为众人眼前的焦点——这没有什么不对!

很多时候,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评判,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罪与罚》)。

追名逐利,又被很多道貌岸然的人所鄙视(其实,他们比谁都在乎名利),他们总是营造出一种“视钱财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隐士高人的模样。于是,就留下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做“终南捷径”——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我们熟悉的李白,也曾想走这一条路,并获得成功,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加之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等,很快,就黯然退场。

追名逐利,先要成名成家。但脚踏实地,一步步教书、育人、写作、出版,但辛苦,太漫长,关键是,太需要底蕴。卢延让在《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而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实话,那真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就以钟南山院士为例,80高龄,犹自四处奔波,“国士无双”的称号,那是当之无愧啊!

如果有一条路,可以不那么辛苦,甚至轻松自如,就可以成名成家,名利双收,岂不是更好?

所以,就诞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文抄公”——夏传寿就讽刺道“才不在高,抄抄就行;学不在深,改改则灵。斯虽陋术,唯君独精”。其实,“文抄公”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最极端的,就是宋之问,为了将《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据为己有,竟然将年仅30岁、才华横溢的刘希夷杀死!

无疑,胡红梅,就是“文抄公”(按照性别,似乎叫“文抄婆”更妥),其内在原因,就是要成名成家,名利双收。但可能是耐不住做学问的寂寞。或经受不住枯燥的考验,也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积累,走上了“抄袭”之路,结果,黄粱一场美梦,人生几度凄凉。萨克雷的名言,就异常具有警醒意义:

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名利场》

“打造”名师,提升地方教育知名度,与教育宗旨相悖的名师考评和激励机制,是“胡红梅事件”的外在原因。

前文论述到,追名逐利,可以,只要方式正确,正大光明的追求,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抄袭可以到兴起到,文抄公最后“过五关斩六将”,获得各级名师称号,被人们冠以专家,可以四处讲学,传播理念,那么,必定还有外界的因素,在推波助澜。

1.学校,为何可以让这类名不符实的名师大行其道?

名师,首先是学校的名师。这类名师在学校大行其道,跟学校的制度设计,有很大关系。某学校的名师,经常外出讲学,名利双收。他(她)一出去,其他老师就要代课。教学质量出了问题,责任都在代课老师身上。时间长了,老师们颇有微词,学校的意见“传播品牌,传递经验”。

如果有第三方去做独立调研,我敢说,大多数普通老师,对于自己学校的名师,是不以为然的!

2.某些部门,为何可以让这类名不符实的名师通过审核?

名师评选,是要递交大量资料的。其中,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教材教辅,就是最有分量的材料。而这些材料,理论上都需要自主承诺——材料递交人写一个诚信承诺书,学术鉴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这些材料的价值和创新性进行鉴定。

那么,这些抄袭的著作,为何没有鉴定出来?不外乎两个因素:能力不足,不知道其他著作;受某些因素影响,知而不言。

但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是一目了然的。

3.某些明知其抄袭而不声不响的人,是不是在助长不端之风?

沉默,有时候是无声的反抗,但有些时候,就是变相的助纣为虐。其实,个人认为,胡红梅抄袭他人作品,在圈子里,早就是不公开的秘密。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保持沉默?

殊不知,你的沉默,不仅仅是让某一个人在犯错乃至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更关键的是,会让整个行业蒙羞!

不是已经有人指斥“教育界的水太深”了吗?

如果你选择沉默,那你就保持沉默吧。毕竟,沉默,是你的权力——知情不报例外,最然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竟然为自己的沉默,找出了若干的理由!(请原谅,我没有全文读过那篇文章,一看标题,就不舒服)

实在是可笑至极!

(这一段文字,可能有些激愤,但愿不要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原因分析清楚了,如何避免此类事故,其实就很简单了。

我不想在这里说什么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宣传著作权保护等等,这些,有没有用,有!

但客观上来说,用处不大。最根本的,其实就是法——用法律来规范,用法律后果来震慑,用制度的设计来预防。

法律是规范社会成员关系的规则,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立法,就是制定规范。在“胡红梅事件”上,我们的规范,其实是早已有之的,只是,很多人并不用罢了。

接下来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了。举个例子,我和某人有仇,想杀了他(这种心里,好多人都有)。但“杀人偿命”,算了,绝大多数人放弃了——这就是法律的威慑作用。

用到“胡红梅事件”上,其实一样。我想要成名成家,名利双收。但过程太艰苦,我也想抄别人的,但如果抄,就可能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算了,还是老实一点好!

而制度设计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经说,教育和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把所有的人都当作好人,讲究“人之初,性本善”,至少,你要相信,孩子,是一张白纸嘛——否则,你先入为主,认为他是一个坏人,就与就失败了一大半。而管理,要把所有的人都当做坏人,然后通过制度设计,来预防。每个单位都有出勤管理,里面都有迟到早退旷工的条款。有很多单位一辈子都不会用到,为什么还要有呢?

在“胡红梅事件”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名师优师的选拔制度设计或者制度执行环节,是存在问题至少是瑕疵的。否则,我敢说,胡红梅绝对不会被捧得这么高——当然,也不会甩得这么惨!

最后,我想说说个人,从哲学的角度,内因才是根本因素。作为一个社会人,特别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层次的人,还是多一些对知识、法律的敬畏为好,否则,法律的铡刀一旦落下,必将是身败名裂甚至是香消玉殒——这是来后悔,何必来着?何苦来着?何用来着?


三水三心


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为了名和利不择手段,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胡红梅事件让我想起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胡红梅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美女名师、美女校长、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教师素养五项全能一等奖、深圳市道德模范……荣誉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了。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说是普通教师可望不可求的,这位名师的光环太耀眼夺目了!

如果没有“抄袭”事例,胡红梅的前途不可估量,前景一片大好。但是,个人掩藏功底太深,谁都没想到美到极致的名师,居然是靠抄袭出名的。竟然“连篇累牍,连序言一字都不改”,并且抄袭已达两年之久。想不到,在给孩子们讲课、给老师们做报告时怎样大言不惭,显示自己才华横溢呢?



当得到荣誉和利益时,心里有些许的不安吗?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论坛活动,我能想像到当时有多荣耀,多么自高自大,她真能坐的住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光环的背后,能承受起它的代价吗?

捧得越高,摔得越重。深圳市龙岗区及时对胡红梅学术不端做出了处理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1、撤销副校长职务,调离教学岗位。

2、撤销深圳市龙岗区“胡红梅工作室”、“撤销龙岗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校长”等诸多荣誉称号。

4、在本学年度“师德师风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

所有的荣誉变成一无所有,一切需从头开始,希望她以后脚踏实地,靠自身努力赢得荣誉,真金不怕火炼,这样的成就才踏实。

朋友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教育采撷


对于胡红梅事件我有点不太一样的看法,当然,同情是说不上的,事实上这仅仅只是教育系统内的处分,后续是否还会有被抄袭的作者以及认为自己被欺骗了的读者、听众等等会追求其责任这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我这里要说的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问题。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觉得在大家一面倒地去“破鼓万人捶”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分析一下是什么让其“走红”的。

是因为“抄袭”吗?

在曝光之前,显然绝大多数人恐怕并不清楚这些事情。

她之所以走红,除了宣传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她的的确确在一些事情上做得非常突出,我们绝对相信在她的诸多分享(包括书籍)中不但帮助一些学生,也帮助了一些学生的父母甚至是一些教师!

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吧?

她之所以曾经受到过如此众多的欢迎、认可甚至是新人,无疑是因为她本身也是有一定的能力,而且还是比较强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很多人在她哪里得到了很多他们认为很有价值的东西。

而即便是如此,当下的胡红梅也依旧能够给很多人带来非常直接的利益,比如我举一个非常直接的例子——就是题主的这个题目,本身“胡红梅”就是最近的热词,而很多回答者(也包括我个人)开通了悟空问答受益之后,就会因为回答了这个问题而获得收益——事实上很多人在此之前对胡红梅是谁一点也不清楚,但是并不妨碍为了能够更好地参(获)与(得)这(收)类(益)话题而集中突击去了解一下。

站在这个“风口”上,差不多的回答都可能会“飞”起来……

而广大自媒体就更是如此了,最近关于胡红梅的自媒体文章相信很多人在查相关资料的时候也都见识过了,不得不说大家为了避免“雷同”所以尝试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一热点话题。

“胡红梅事件”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真的只是因为人们憎恶抄袭吗?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虽说不上比例来,但是我认为绝大多数的文章(包括回答)不过都是在蹭热度罢了,而这一行为无疑也使得这一事件越来越热。

说到底,还是教育圈最近的各种能够吸引眼球的事件太少了,而比如网课问题、开学问题等等这些话题由于翻过来覆过去能写得也就那么多了,能吐槽的也就那些,所以多了之后无论是看的人还是写得人的多少都会有些“麻木”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想到有什么比较热点的话题呢?
当然了,我显然是在混淆视听——因为这里的“内在”原因肯定应该是往事件本身或者说胡红梅本身去引才对。

但是这类分析已经太多了,无论是从荣誉、职称、抄袭还是其他什么方面很多人已经解析的足够全面了。

这类的观点我这里就不再拾人牙慧了。

我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方是胡红梅本身的输出(这里之抄袭之前的)是有市场的,而市场就是另外一只巴掌;而事件爆发之后,又有一只“媒体(含自媒体)”巴掌伸了过来……

至于如何避免未来这种事情发生,我想经此一役,很多“胡红梅”们应该会收敛一些的吧。


但是我还是要说,市场需求是客观的,今天失去了一个“胡红梅校长”,但是人们不会失去对这方面内容的需求,那么接下来如果“胡红梅”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进入教育领域,那些真的有需求的家长们,有多少人会拒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