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的揚州陵墓為何兩次遭到雷擊?日本、韓國遊客為何常常去?

隋煬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揚州總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後三下揚州巡遊,直至兵變死在揚州、葬在揚州。

隋朝建立之初,中國還處於分裂狀態,尤其是南方的陳朝佔據江南,與北方的隋朝政權抗衡。

588年秋,20歲的楊廣受命率領數十萬隋軍,一舉突破長江天塹,進據建康(今南京),俘獲了藏在井裡的陳後主和其貴妃張麗華。

後來民間傳說楊廣迷戀張麗華美色,衍生出許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記載,正是楊廣親自下令斬了張麗華。

楊廣由此結束國家近百年的分裂戰亂,開啟一個統一、強盛的新時代。楊廣由此建立了較高的威望。

隨即,楊廣的父親隋文帝將陳朝的南兗州改名為揚州,設總管府於廣陵。

公元590年,楊廣調任揚州總管,任此職9年,頭銜有太尉公、揚州總管諸軍事、揚州刺史等,其間平定過江南豪強的武裝叛亂,直到公元600年被立為皇太子後才離開。


隋煬帝的揚州陵墓為何兩次遭到雷擊?日本、韓國遊客為何常常去?

當時,陳朝初平,江南局勢未穩,地方豪強地主勢力相煽作亂,“婺州人王文進、會稽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憎等皆舉兵反,自稱天子,署置百官。”

還有不少土豪“自稱大都督,攻陷州縣”。先起淮左、三吳、浙東、浙西,後又蔓延至浙閩。

為平定叛亂,隋文帝改派楊廣為“揚州總管,督江都”,總督揚州四十四州軍事。“楊廣率領隋軍前後七百餘戰,轉都千餘里”,終於平定了叛亂。

後來,苛刻的《隋書》主編、唐朝大臣魏徵也難諱其功:“煬帝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楊廣當時立足揚州,悉心經營南方,籠絡人才,為他以後登上皇太子位,進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當然,他能當皇帝,與他善使陰謀詭計也有關係。

公元618年,隋煬帝死於叛臣宇文化及的“江都宮變”。

當時,肖皇后和宮人只能以床板為棺,草草將其葬於江都宮流珠堂,是為初葬。

後江都郡守陳稜念隋煬帝舊恩,在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後,集部眾身穿孝服為慘死的隋煬帝發喪,並改葬於江都宮成象殿吳公臺下。


隋煬帝的揚州陵墓為何兩次遭到雷擊?日本、韓國遊客為何常常去?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把隋煬帝陵遷到雷塘,也就是現在的位置。

到了唐太宗貞觀22年(公元648年),肖後病死,唐太宗下詔將其“送至江都與煬帝合葬”,同時對陵墓進行了整修,這應該是隋煬帝陵最完整、最具規模的時期。

現在的隋煬帝陵位於揚州城北6公里處的邗江區槐泗鎮雷塘北側。

陵門氣勢恢宏,進入陵區,高大的石牌樓橫樑上寫著“隋煬帝陵”斗大的四個正楷字。陵園佔地3萬平方米,從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門、雷塘、石橋、祭臺、神道、城垣、石闕、陵冢等,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墓冢為規整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墓前巨型墓碑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但由於千百年來自然和人為破壞,隋煬帝陵墓的木構建築遭毀,迄至清代初,僅存一墳土陵而已。清嘉慶12年(公元1807年),揚州鄉賢、清代大學士阮元經考證並出資加以修復,並囑揚州太守伊秉綬書墓碑。

清朝後的100多年,這裡只剩下個大土墩子,當地百姓稱其“皇阿墩”。

在“文革”中,曾經有人把土墩挖開,露出了墓穴上巨大的青磚石板,但有關部門聞訊後迅速來人,將土封上,制止了一次破壞行為。

1999年,揚州市政府部門出資修復原樣,於2000年10月竣工。由於都知道隋煬帝是個“倒黴皇帝”,墓中不會有什麼值錢的陪葬品,所以迄今未遭盜掘。


隋煬帝的揚州陵墓為何兩次遭到雷擊?日本、韓國遊客為何常常去?

歷史上,隋煬帝墓曾遭受到兩次雷擊。

在隋煬帝陵園南門(也叫朱雀門)西側的廊柱上,一大塊石板脫落在地,旁邊有一塊醒目的“雷擊簡介”牌子,上書:

“傳說隋煬帝楊廣在位暴政,荒淫無道,天理難容。在他觀音山第二次下葬,正在收殮的時候,突然狂風四起,雷電交加,延誤了下葬時間。時隔1387年,於2004年7月24日下午1:40,此處再次突遭雷擊,碎石亂飛”。

據說,當時突然一聲驚雷在陵冢上面炸響,雨停後,發現陵冢正大門的門柱被雷電擊毀。

旅遊局的人說,他們原打算修復,後來覺得還是保持原貌好,於是就一直保持當時雷擊後的原樣。

雖然隋煬帝陵園的所在地名叫雷塘,但並不經常有雷擊事件。第二次雷擊事件發生後,當地傳言說隋煬帝荒淫過度,天理不容,是老天爺在懲罰他。

雖然隋煬帝陵園被闢為景區,但幾年來一直門前冷落車馬稀,國內遊客來得很少,多數人不曉得有這麼個所在。

但是,國外遊客,尤其是日本、韓國的遊客,來隋煬帝陵的很多。他們大都是懷著對隋煬帝的景仰心情而來。

據這些日本、韓國客人講,隋煬帝在日本、韓國的名氣很大,不亞於秦始皇和漢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