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30、40、50后的老人是怎么过的?

梁弟彩


  • 从去年的城市化水平来看,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已经接近百分之六十,但是拥有城市户口的比重远低于城市化水平,目前50、40、30岁的农村人出生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八十年代末期的人,虽说时间相隔十年左右,但当时十年就是时代相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还是改革开放前,农村还是集体化,农村里不单是农民还有知识青年和其他阶层。到了七十年代末这批人,赶上了改革开放和高考,八十年代末期的已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享有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

  • 目前50岁左右的人,当时因为农业机械化和资本投入较低,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投入大量的人力,当时农村读书学习基本上是扫盲式,进入高等学府的农民很少,后来改革开放后农业资本投入增加,大量人力过剩,加上城市化建设加快,他们都进入城市务工,正当壮年,有力有闯劲。这就是第一代农民工。
  •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目前四十岁的在父辈积累的基础上,很多农村孩子都能接收到好的教育,目前40岁的农村人很多搞养殖、成立小型工程队等等,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打上了时代发展的顺风车。目前三十岁的农村人,留在村里的特别少,除非家里有继承的事业,大多都进城了。打工创业,重点是找媳妇。

达玛拉


我姐30后,三年前还在家给七、八口人做饭。姐夫20岁在生产小队当队长,当了40多年,从前几年开始每月发佰拾块补贴。儿子、儿媳、孙子、孙媳都很孝顺。年纪大了,牙不好,喜欢吃软一点的食物,现俩老口自己做饭,饭后在农村小道散步,有时也打小牌。身体沒大病。三年前建了一栋三层楼房。我哥40后,18岁在生产队当队长,干了40多年,现每月有佰拾元的补助。儿女都在外地做小吃,俩老口管着两个孙子上学,种着自己和孩子们的责任田,共有20亩左右。他说现在种地机械化了,比以前人拉肩扛轻松多了,农闲还去河沟里摸个鱼虾啥的。四年前建了二层楼房,儿子也买了汽车。


用户102184146816


这个我估计最有发言权了。

因为我家门口无论春夏秋冬,聚集了一大推上年纪的老年人。冬天晒太阳,夏天傍晚乘凉等。

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在农村越来越多的老人。并且自己孩子,或者孙子孙女不在家。他们吃过饭,会选择出来溜达。一堆老人坐在一块,闲聊的,打牌的,下象棋的很多。尽管日复一日说同样的话,天天干同样的事情,他们也不会嫌烦。

唯一,能让他们伤心的,除了家里发生变故等之外就是平时跟自己坐一块的老伴或者平时跟自己天天晒太阳的同同年龄的,突然不再了。 其实他们心里已经翻不起多大涟漪,因为他们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态。

有时候,村里举行大戏,下面的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这也是他们那是生活留下的时代印记。

我相信,随着时间往后推延,门口的爷爷奶奶们,仍然会日复一日的在门口聚集。但是越来越少的符合他们年龄的时代印记会逐渐消失。

愿所有爷爷奶奶们,身体健康。


焦作中央空调安装工


我来说说吧,我是70后,现在奔50的年龄,在家种地,农闲了在家附近打工,多少挣点生活费,贴补家用。

60后和我差不多,还能干的动,除了带孙子、孙女以外,也是一会都不闲着,几乎每天过着一样辛苦打拼的日子。

50后差不多70岁了身体健康的,还能自己打理地里的庄稼,毕竟现在基本上是用的机械,没有多累的活,反正是只要能干活,就不会在家闲着玩,这也是为了过好自己的生活。本着自己还能干活,能自己把日子过得好,就不会连累年轻的。

40后差不多快80岁了,你想想还能让他们干啥活,身体硬朗的,在自家院子里,种种菜,喂点鸡、鸭啥的,省了买菜、买鸡蛋的钱,都用来买药吃了,我看见这岁数的老人,没有一个能离开药,还几乎是天天吃药,因为他们年轻时,为了生活累了一身的病,到老了就这样了。

那30后的老人,不用年轻人伺候的,生活能自理的,这就是过得最好的了。(不喜勿喷)





麦陇翠浪


根据问题,现在30、40、50后的老人生活是怎么过的;

首先说30的老人,现在最年轻的都81岁了,这个时候的老人,已经是高龄了,现在每个月都领着基础的养老金,在家门口数着过日子了;这个时候都儿孙满堂了,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开开心心的聚在一起了,看看这个看看那样,努力回忆着过往;

而40后的老人,现在已到70多了,相对于80岁的老人,这层的要更年轻一些,还可以出去走走路,买买菜,锻炼身体什么的;已同样领着养老金,已有的在自己菜园子里种点菜补充家用,已打发时间;

50后的现在都60多了,现在很多60岁的,身体硬朗点的现在还可以出去做做工,做点轻便的活;而家里的小朋友最亲近的已就是这个年代的老人了,天天围着一起玩;这个层次的幸福指数的最高的,儿孙满堂,已记着很多人,有老朋友可以一起出去走走逛逛,闲来钓钓鱼,已可以做做轻便活计或者带带娃,灵活性很高;

总体来讲,这些都是老年人了,作为年轻人来说,我们应该好好的孝敬老人,而老人要求不多,平平安安就行。


猪猪壹号


现在农村30、40、50、后的老人是怎么过的呢?

我们村目前30后的老人很少了,40、50的话很多的我就根据我们村的情况给大家说一下

30后的老人:30后的话最小的也已经80岁了,几乎百分之90的都是自己了老伴早就过世了,在我们出这个年龄段的基本都出不了屋了也就是说在炕上每天靠家里的孩子伺候着,时不时的会有亲戚来看望,基本上都患有各种疾病每天都是考药物来维持,还有严重的氧气瓶是家里常备,90岁或以上的在我们村可能还有1、2个,情况更不好!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的在我们村也就是在床上等死,孤独终老。

40后的老人:最小的70岁在我们村70岁或70多岁的还很硬朗,自己在家里的院子种着蔬菜,还有大部分外出打零工,这个年龄段的话一般的都是老两口子都还健在,儿女的话一般都是儿子在本村,女儿外嫁。老人一般都是和自己的儿子住一个院,要是儿子多的话有轮着住的也有固定在一个儿子家住的,有的时候甚至因为在谁家多住了几天会引发矛盾。

50后的老人:最小的60岁了,这一辈老人的话,退休工人就多了,吃着老保在农村的话这样的退休金比年轻人上班赚的都多,会成为家里的香饽饽的,不管儿女还是孙子孙女都会讨好这个爷爷的,相对来说非常幸福受人拥护,在我们村这个年纪的大部分都还有很强的劳动能力,有创业的外出打工的、打零工的,也就是说在我们村这个年龄段除了创业的就是打散工的了,儿女基本都结婚了,楼房也都给儿子买好了,房贷这块,在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应该几乎没有了,因为在10几年前买房特别便宜,哪个时候买房全款的多,即便是贷款也贷不了多少钱!应该说这个年龄段的是非常幸福的,儿孙满堂自己还有劳动能力,不用指望着儿子。





农村张小利


先擦干眼泪,再回答问题!

在我们这个央央大国,农民占了全国多数人口!

已进入老龄化,30,40后农民还很多,他们确实不容易,靠每月7,8O块钱养老金生活,中间的辛酸苦辣有几人知晓!

50后,还有多人在外打工维持生话,贴补儿孙!

房子,车子,压的年轻人无法生存,50后还算是好老力,在为城市添砖加瓦,为孩子们减压!

农民真难,老农民更难,小农民跑完,房屋空闲,土地慌费,野草横生!

只有老农民在家看家护院,陪着日月,度日如年!


张姨188


我是“农村户口就是好”,欢迎大家点赞关注!(以下内容仅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评论补充)

现在农村30、40、50后的老人是怎么过的?

其实,对于这些老人,看他们是怎么过的,关键是看他们的儿女是怎么对待老人的。如果孝顺,那老人晚年会很好,如果不孝顺,那真的是比较可怜的。不孝有三,其中之一就是:既不能事亲,是一不孝。意识是说,对老人没有亲自照料,赡养,对家人不爱护,就是不孝。

对于30后,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大多数都是行动不便,甚至有的是卧床,他们的生活一切都要靠儿女。他们每月也会有养老金,一些地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都会有一些补助。老人的晚年生活还是要靠孩子们啊。

对于40后,也都七十多八十了,对于这些人,身体相对好一些,如果两位都在,他们大多数还是喜欢自己住,会觉得很自在,很舒服,自己想吃什么做点什么,自己可以种点蔬菜,养点鸡,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只要孩子们多回来看看,对老人多关注点就没什么大问题。除非生病了,还是需要多操心。他们甚至还会去打点零工。

对于50后,都六十多,七十了,在农村,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体还是很硬朗的,在家带孩子,下地干活,都不在话下,有的甚至去建筑工地干活,这种情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对于这些老人,你什么都不让他干,他就会胡思乱想,觉得是不是自己身体出问题了。有时候让老人适当的锻炼还是非常好的,农村的六十多岁的老人,没有那么娇气。

希望老人的都身体康健,福禄双全,寿比南山。


农村的小孩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应该先说说这些农村老农民的年纪:三十年代后的农民在八十到九十岁之间,四十年代的农民在七十到八十岁之间,五十年代的农民处于六十到七十之间。他们的经历比绝大多数人都丰富,由此造成其内心对一切的看淡,现在的他们只求活着,为此而已。但俗话说“十年一沟壑”,三个不同年代的老农民现在的生活方式还是有所差异的。

三十年代的老农民

这部分老农民看淡生离死别,有些人甚至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对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毫无波折,只求能早日离去。毫不夸张的说,这个年纪的老农民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棺材,行将就木,多活一天可能就是多遭一份罪。

八十、九十多岁的老农民,年轻时遗留下来的疾病开始逐个显现,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已经无法在劳动。于此这个年纪的老农民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负担之下,矛盾显现,且难以调和。毕竟父母能够用自己的一切去抚养农村子女,农村子女却无法用一切去赡养农村老人,这无关孝顺不孝顺,只是生活而已。

四十年代的老农民

这个年纪的他们是村子里的长辈,一些有威望的老农民,村里人家大事小情都会请着其帮忙拿个主意。但人前的风光,却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落寞。这个年纪的老农民也想拥有自己的快乐老年时光,却又不得不为减轻子女的压力到田里去劳动。他们和五十、六十年代的老农民一起,构成了农村现在种地的主力军。

七十到八十年代的农民,对生死却非完全看淡,因为他们这个年纪恰恰是第三辈子女上学读书的年纪,心里希望能够多活几年,看着孙子辈结婚成人。这个年代的老农民,因为孙子辈时常在家里,故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五十年代的老农民

他们刚刚接触老年生活,或许对自己前些年没有买养老保险有些后悔,总觉得从这个年龄段开始就成为了子女们的负担。所以这个年纪还能够劳动的他们正在和时间打一场拼命的战斗,赢了则可以为自己七十岁以后的养老打下坚实基础,输了则会真正成为子女们的负担。

这个年代的农民,相对来说是幸福的,他们还对生活有着一定的选择权。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观念的看法。“养儿防老”,即使在农村养老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农村老农民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还是取决于子女对的态度。当然现在对于农村老农民来说,多样化的选择未免不是多样化的机会。


爱茶者九号


说说我所看到的实情吧。

那些还健在的老人,是怎么过的?

惨点的活得可能还不如一个宠物,尤其是有病的,行动不便的,在农村基本就是等一口饭吃,找个地方一座坐一天,等死而已。

什么娱乐,什么颐养天年,都没有,那些老人所求的就是一口饭,可即使如此,也依然有很多的老人吃不到这一口饭。

好一点的老人,也就是儿女孝顺点的,吃好穿好,也是等死而已,儿女不嫌弃,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恩惠。

过的再好点的,有钱人家的,可能在享受着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不过这种老人很少,尤其是在农村之中。

农村,很现实,因为穷,因为兄弟姐妹多多年迈的父母各有各的埋怨等等,老人们的日子都不是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