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的青春力量——奮戰在前線的“90後”紀事

抗疫一線的青春力量——奮戰在抗疫一線的“90後”紀事

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奋战在前线的“90后”纪事

甘如意在做生化檢驗。

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奋战在前线的“90后”纪事

賈勝治在送貨。

抗疫一线的青春力量——奋战在前线的“90后”纪事

王婉格在搬運愛心捐贈物資。

臉上被口罩壓出血印、起了水泡,面對採訪鏡頭卻說“別播名字,媽媽知道會擔心”的護士;希望“疫情過後,攜手遊武漢賞櫻花吃熱乾麵”的“90後”抗疫夫妻;走村串戶排查武漢及湖北返鄉人員、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的年輕志願者……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是身在前線,還是守護家鄉,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恢復生產,“90後”奮戰的身影無處不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面對這次疫情大考,眾多“90後”“95後”甚至“00後”都站出來了,用堅守和奉獻詮釋了責任和擔當。本報採訪了幾位不同身份奮戰在武漢一線的“90後”,來一起感受這抗疫一線的青春力量。

“同事一直在前線頂著,我著急去換他!”

從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斑竹壋鎮楊家碼頭村,到武漢市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範湖分院,路程有300多公里。百度地圖顯示,駕車走高速公路需要5個多小時。有這樣一張特殊的“通行證”,通行事由是到武漢江夏金口中心衛生院上班,而車牌號一欄寫著“自行車”。

1月31日,一位1996年出生的女孩,靠手機導航騎自行車踏上了這段旅程,輾轉了4天3晚才到達。這個24歲的女孩,就是武漢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檢驗科醫生甘如意。

“同事一直在前線頂著,我著急去換他!”原來,在武漢江夏區金口中心衛生院血液檢驗科,只有甘如意和另一位同事2人。疫情暴發後,同事已為防疫工作撐了10天,在家過年的甘如意擔心同事太累,決心一定要回來換同事休息。

因為疫情,湖北境內的鐵路、公路客運停了,甘如意電話聯繫醫院院長開具了返崗證明,在村裡辦了張臨時通行證,準備騎車回去上班。本來,甘如意的父母是反對的,一方面路途安全沒有保障,另一方面也擔心女兒在一線會被感染。“我能搭上順路車的時候就搭車,沒問題的。”“我是醫生我有自己的責任。”就這樣,甘如意說服了父母,騎著她小學就開始用的自行車上了路。

1月31日,甘如意從家騎到了公安縣,夜晚借宿在親戚家。2月1日,她騎至荊州市,夜宿一家旅館。其間,由於荊州長江大橋只能步行過橋,甘如意的自行車暫放在橋頭一家商鋪。2月2日,甘如意掃了一輛共享單車繼續前行,騎至潛江市的一個監測點時,已是晚上8點。得知甘如意是要回去上班,當地民警為她找了旅館安頓下來,又找到一輛去武漢血液中心的順路車,第二天帶她一程。2月3日,乘順風車在漢陽區下車後,甘如意又騎了輛共享單車回到單位宿舍。

2月4日開始,甘如意就投入了工作。她主要負責檢查病人的血液樣本,做血常規、生化等,接受記者採訪時,甘如意一直說,只是做了普通的事。“我是從基層來的,瞭解基層衛生院醫務人員的缺乏,我願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甘如意感到,疫情期間,大家雖然不出門,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而拉近了。“在荊州,我手機沒電了,是一個商鋪老闆幫我打了電話;在潛江,民警給我裝上水果、口罩、泡麵;還有許多網友主動來跟我交流,關心我是否安全……我覺得很溫暖。”

金口衛生院黨支部書記範復勝說:“都說‘95後’是嬌慣的一代人,但是從甘如意的行動來看,她是有勇氣有擔當的。”甘如意本人則很謙虛,她說,“95後”有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會去做。

甘如意的事深深感動了北京朝陽實驗小學學生郝雪婷。郝雪婷在給甘如意的信中寫道:“我已經快9歲了,我要好好學習,像科學家那樣,研究出辦法,讓病毒永遠不侵害我們人類!”甘如意的這股拼勁和勇氣,已成為更年輕一代理想的種子。

“守護這座城,我們都願意竭盡全力”

穿著標誌性的紅色工作服,戴一副黑框眼鏡,口罩遮蓋了面龐,只看見眉毛又黑又粗,幹事利索、腿腳勤快,這是人們眼中的賈勝治。別看1992年出生的他年紀輕輕,賈勝治已經是京東物流武漢黃浦營業部站長了。疫情期間,賈勝治一直沒休息。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國各地的愛心湧向湖北、湧向武漢,賈勝治是把愛心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上的人。

一天,賈勝治收到幾十箱礦泉水,收貨地址是漢口醫院,收件人卻寫著:送給任何醫生都可以。當時賈勝治就很感動,他沒想到,真會有這樣的愛心物資送過來,令他更想不到的是,這個件只是開始。

後來,送往漢口醫院的件越來越多,物資以口罩、麵包、水、牛奶為主,都是大批量的,許多都寫著同一個收件人,這個人的電話卻總也打不通。賈勝治當時以為,這可能是漢口醫院自己購買的吧。

貨送不出去,快遞小哥著急。賈勝治在系統裡查詢,才發現下單人是江蘇的,其他件也都來自全國不同的地方。“我當時就覺得感動,全國各地所有的人都在往武漢捐贈愛心物資,他們都是發自內心地想幫助武漢、幫助湖北挺過去,把這場戰爭打贏。”於是,賈勝治和另兩個配送員,帶著一部分水和麵包,到醫院去找這位收件人。最後才知道他是醫院物資組的一位聯繫人,因為電話太多,常常被打到開不了機。一來二去,賈勝治加了醫院聯繫人的微信,再有貨就直接和他溝通。

賈勝治說,現在,送往醫院的訂單基本上都是全國各地捐贈的物資,最初主要是口罩、食品,後來就有大批的成人尿不溼訂單等。很多物資的面單上都寫著鼓勵的話:“醫護人員,你們辛苦了!”“武漢加油”;也有很多訂單上面有暖心留言,比如“快遞小哥辛苦了,一定注意防護”“快遞小哥,你們也是英雄,向你們致敬”等;有的捐獻物資裡還會特別備註給快遞小哥,有一次在愛心人士捐給醫護的醫療物資裡,一盒口罩的面單上就寫著:“小哥辛苦了,這是給你的,一定注意防護,致敬!”

“其實我們站點都有完備的防護設施和物資,但看到這些話語,心裡感覺很暖。”賈勝治說,“我們不是英雄,也沒有一線醫護們辛苦,但守護這座城,我們都願意竭盡全力。”

在賈勝治的站點裡,和他一樣的“90後”快遞小哥佔到50%,過年期間,一些同事暫時無法回來上班,在崗的兄弟們就努力幫他們把貨派送出去。“我作為站點站長,也是兄弟們的頂樑柱、主心骨,每天都在站裡陪著他們。兄弟們挺有拼勁的,都是年輕小夥子!常常是我一個電話,他們手頭事情一干完,就跟我去幫助別的同事了。”

因為武漢市公交地鐵停運,能自由出行的快遞小哥還收到了許多幫忙跑腿的求助,找特殊奶粉的、買菜送菜的、取快遞的、喂貓的都有。“這不算什麼,好多在當志願者的都是我們‘90後’。武漢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城市,我們真的想貢獻一些微薄的力量。”賈勝治說。

“我已經長大了,要陪母親並肩戰‘疫’”

對於家住武漢的雲南大學大二學生王婉格來說,這個寒假是令人難忘的,不止時間超長,還因參與抗疫一線的志願工作而意義非凡。

王婉格的母親朱明蘭是中部戰區總醫院核醫學科的副主任護師,在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後,醫院非救治一線的科室人員自發組建了志願保障隊伍,朱明蘭第一時間報名參加,而在母親的鼓勵下,寒假在家的王婉格也加入了這支志願保障突擊隊。

“當年,媽媽去參加汶川地震救援,那時候我只有7歲,也幫不上忙,只知道她是去幫助別人了。現在,我已經長大了,要陪母親並肩戰‘疫’。”王婉格說,作為武漢人,也是醫護工作者的孩子,這次她要和母親一起戰鬥。

沒有專業經驗的王婉格成了一名物資協調聯絡員,她的工作包括搬運物資、統計記錄、接聽捐贈熱線等,早上7點多到醫院,晚上20點才能回家。王婉格說,其實真正忙起來想不了那麼多,覺得累的時候就吃吃東西再繼續幹活,調理好作息時間。“當志願者期間很辛苦,我們嘴裡總喊著累卻從未停止手上的活,因為知道現在是特殊時期馬虎不得,我們肩上也揹負著責任。”

第一次正式參與工作讓王婉格收穫了不少經驗。她意識到,做好一件小事並不簡單,一件事可能牽扯到很多人、涉及很多程序,一步都不能出錯。這次志願服務經歷,不僅是一段特殊回憶,也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當然,王婉格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和溫暖。1月31日,王婉格接到一個來電,一位女士表示希望捐贈一批食品,限於各種條件,當時醫院主要接收醫療物資,王婉格說明了情況,突然,電話那頭卻沒了聲音。大約過了10秒,電話裡傳來隱隱的哭聲,王婉格急忙問道“您怎麼了?”女士帶著哭腔連說對不起,她失態了,因為感到自身力量實在渺小,聽說一線各醫院物資緊張,覺得一線工作者實在太辛苦,感動、難過、揪心、焦急等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使她潸然落淚。王婉格趕緊安慰,但掛斷電話後她還是深受觸動,久久不能平靜。

當天工作結束後,王婉格用自己的手機給這位女士發去了短信,其中講到:“這幾天我接了不計其數的電話,您的電話讓我印象深刻,感謝您對醫務工作者的關心,也非常感謝您為醫院聯繫捐贈物資,希望您注意防護照顧好自己,我們一同抗擊疫情,開開心心的,新年快樂噢!”很快,這位未曾謀面的女士回覆了短信,表達了她的感動和祝福,還激勵王婉格一起共渡難關。

看王婉格的朋友圈,她是個十足的“00後”,她會參與被朋友點名曬高中時期照片的小遊戲,轉發勸父母戴口罩的文章,還常常曬自己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和各種美食。記者問她,在一線工作會害怕嗎?王婉格坦承,擔心會感染,但不會害怕。“比我們處境危險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也沒有畏懼。把防護工作做好了,感染風險就小了,並且能陪我媽一同戰鬥,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開心。”

許多人知道王婉格是“00後”時非常驚訝,她卻說:“其實無關年齡,只要有奉獻的心,有千千萬萬同胞共同抵抗疫情,武漢一定能渡過難關!”(記者 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