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又到了收麥的季節,很多農村人對收麥一定都有著深刻的印象。以前的收麥需要持續半月到二十天,每天很累,還要提心吊膽的擔心會下雨。現在需要一個小時,就可以把麥子收完,人也完全不用動,直接拿著家裡口袋去,在田間地頭等著,收割機一個小時內收割完。

作為一種北方主食,小麥不只是在現代受重視,在古代也是非常受重視,在古代一些文獻裡有不少記載,比如在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裡記載著收麥的方法和重要性:

凡農家所種宿麥早熟,最宜早收,故韓氏直說雲,五六月麥熟,帶青收一半,合熟收一半,若候齊熟,恐被暴風急雨所摧,必至拋費,每日至晚即便載麥上場堆積,用苫密覆以防雨作,如搬載不及即於地內苫積……大抵農家之忙,無似蠶麥,古語云,收麥如救火。

從這段記載裡我們可以看出來,明朝人對於收麥和現代人的心情是一模一樣的。那麼,麥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起源於什麼地方?在我國古代有什麼發展呢?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一、遠古時期,從新月沃地到古代中國

儘管早早的被我國先民列為五穀之一,可這不是我國古代原有的作物。大約一萬多年前,野生小麥在一片叫“新月沃地”的位置被採集,大約在五千年前流入古代中國。

1955年,在安徽亳州釣魚臺遺址出土了一個陶鬲,裡面的穀粒已經炭化,經過學者們嚴肅論證,證明是小麥。而陶鬲的形狀應該屬於西周。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關於記載,最早出現在商代象形文字甲骨文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關於“”是有兩個字的,一個代表大麥,跟現在的麥字很相近,而另一個卻轉變成了“”字。《廣雅》中有過解釋:來,小麥也。

於之對應的文獻記載出現在《詩經》中,在《詩經·周頌·清廟之什·思文》中這樣寫: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爾極。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

這裡稱小麥來,牟是大麥,整句話的意思是:文德無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蒼。安定天下眾百姓,無人不受你恩賞。你把麥種賜我們,天命用它來供養。不分彼此和疆界……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所以,最開始的字出現在商代,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詩經》中。當然了,跟《詩經》同時期成書的那些古籍裡也有不少關於“麥”的記載,比如在成書於春秋末年的《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隱公三年,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

但我們要知道,那時候的稱的“麥”是大麥,並不是小麥。而且,雖然傳入得很早,但在漢朝以前,因為需要特殊的種植環境和條件,種植面積並不大,主要原因是因為灌溉不利,一直到漢朝以後,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水利工程,自身也重視於水利,才真正開始普及。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二、漢到唐朝,全面流通

到了漢朝時,有了統一稱呼為“”。漢朝關於麥的栽培記載在《汜勝之書》中,裡面是這樣說的:

凡田有六道,麥為首種。種麥得時,無不善。夏至後七十日,可種宿麥,早種則蟲而有節,晚種則穗小而少實。當種麥,若天旱無雨澤,則薄漬麥種以酢漿並蠶矢,夜半漬,向晨速投之,令與白露俱下……復鋤之,到榆莢時,注雨止,候土白背復鋤,如此則收必倍。冬雨雪止,以物輒藺麥上,掩其雪,勿令從風飛去,後雪,復如此,則麥耐旱,多實……

這裡的“宿麥”意思是越冬的小麥。《汜勝之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農書,之所以引用這麼多,是因為後面從種植到管理都有了系統的闡述。說明漢朝時,小麥種植已經普及,而且人們已經總結出了栽培方法。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而同時,從這個時候開始,小麥開始一躍成為北方人的主食,以前主要是穀子和大豆,而從春秋戰國到漢朝,小麥完成了逆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主流,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大豆,而這個時候的麥食統稱為“餅”,是當時的主要食物。

到了北魏末年,農業科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這樣記載:

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種薄田,秋分,種中田,後十日,種美田。唯穬,早晚無常。正月,可種春麥、豍豆,盡二月止……

唐朝時,北方地區,主要有粟和小麥,粟也就是小米,產量超過南方的稻,到唐朝後期時,長江流域的農業發展得到提升。但作為一種外來物種,這個時候的小麥已經完全站穩了腳跟,並且經過了多少代的培育,將要超越傳統本土糧食粟。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三、宋明到以後,成為北方主流

宋朝時,小麥正式超過小米,成為北方主流,也成為北方糧食中的巨無霸。而且這時候的收成達到了空前高度,這從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共同編撰的《太平御覽》中可以看到一些線索,他們在裡面記載了貯麥法,是這樣說的:

麥之為蝶繇溼也,萬物之變皆有化也,止麥之化,區之以灰法,於伏天曬極乾,乘熟覆以石灰則不生蟲,又以蠶沙和之,闢蠹,蒼耳或艾曝乾剉碎同收亦不蛀,若稍溼必生蟲。

既然開始儲藏,則說明產量有富餘,如果是吃都不夠吃,或者大災無收,要什麼儲藏方法啊?只怕尚沒收起來就已經被吃完了。

元朝時,魯明善在自己的農書《農桑輯要》裡記述了保護麥子的方法:

防露傷麥,但有沙霧,將苘麻散拴長繩上,侵晨令兩人對持其繩,於麥上牽拽,抹去沙霧,則不傷麥。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明朝時,王象晉《群芳譜·五穀部》中系統介紹了小麥的由來和種植,算是結合前人的一個總結,他在裡面是這樣說的:

小麥:一名來,苗生如韭,成似稻,高二三尺,實居殼中,芒生殼上,生青,熟黃,秋種,夏熟,具四時中和之氣,兼寒熱溫涼之性,繼絕續乏,為利甚普,故為五穀之貴,亦可春種,至夏便收,然不及秋種者,性有南北之異,北地燥,冬多雪,春少雨,麥晝花,薄皮多面,食之宜人,南方卑溼,冬無雪,春多雨,麥受卑溼之氣,又夜花,食之生熱,腹痛難消,亦地氣使然也,北麥固佳,陳者更良。

農作物小麥怎麼來的?起源於什麼地方?一口氣搞懂小麥的前世今生

至此,小麥種植和培育已經完全成熟。從最開始的流入我國而小面積種植,到漢唐時的全面發展,再到宋明的徹底完善,現代的屢屢高產。這不止是一種作物的發展史,也是我國一代代農業人員的努力拼搏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