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攻關戰“疫”築牢“銅牆鐵壁”

2020年1月30日夜晚,沈城的天氣非常寒冷,走在路上呵口氣彷彿都能瞬間成冰。街道上已經見不到行人,遼寧省血液中心裡也空空蕩蕩,只有一個房間透著溫暖的燈光。燈下坐著一個人,正在聚精會神地填寫“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科研攻關應急專項”項目申報書。他就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血液中心副主任李劍平博士。

科研攻关战“疫”筑牢“铜墙铁壁”

李劍平在實驗室工作。

戰“疫”,他分秒必爭奮戰在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並傳入遼寧。為了在疫情期間保障瀋陽地區的血液供應和輸血安全,李劍平從大年初一開始就一直奮戰在血液中心的抗疫工作中。他密切關注疫情發展,當遼寧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不斷增多時,他對團隊成員說:“我們應該為遼寧的戰‘疫’工作做點什麼,盡一點我們應盡的力量。”於是,他和團隊開始大量查閱文獻,試圖從相關文獻中發現針對新冠肺炎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李劍平認為,新冠肺炎致病機理複雜,一些發病機制如“細胞因子風暴”“氧自由基堆積”等目前尚存在爭議,找到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的有效治療方法是研究的重點。長期的科研工作積累造就了李劍平敏銳的科研直覺,在閱讀SARS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療文獻時,幾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是血漿置換治療,二是恢復期血漿治療,三是幹細胞治療。新冠病毒是與SARS病毒具有相似性的病毒,這些治療方法可能對新冠肺炎同樣有效。而且,這些治療方法有的是血液中心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有的則可以通過科研攻關在短時間內開展,於是他決定從這幾方面入手開始研究。李劍平首先和定點診治醫院聯繫開展科研合作,然後向單位主要領導彙報了自己的想法。在獲得單位支持後,他安排科研團隊成員準備恢復期血漿的單採方法和抗體滴度檢測方法,並制定了科研方案。同時,他指導團隊儘快製備足量間充質幹細胞,為臨床研究做準備。十餘天后,當國家多位新冠肺炎治療領域權威專家和相關機構相繼提出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方法和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療方案時,李劍平的科研設想得到了證實。

當他看到瀋陽市科技局下發的《關於申報“瀋陽市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科研攻關應急專項”》通知,但申報對象不包含血液中心時,通過和局領導溝通,血液中心獲准申報,但只有1天的申報時間,第二天上午就要封網。1月30號,李劍平整整工作了一夜,終於按時完成了應急專項的申報工作。同事知道他一夜沒睡後擔心地勸他:“別忘了,你是肝移植術後的患者,別那麼拼,身體受不了。”其實,他又何嘗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他每天都在忍受著術後膽管狹窄後遺症及長期服用抗排斥藥造成的劇烈頭痛、眩暈、耳聾、痛風、血小板降低等副作用,但仍然在堅持工作,不願停歇。

經過精心準備,2月17日,遼寧省第一例恢復期血漿已經成功採集,並製備成治療劑量冰凍保存,還有第二例、第三例以及和協作單位的恢復期血漿臨床應用研究、血漿置換療法研究及間充質幹細胞臨床應用研究在等著他。在抗擊疫情中,李劍平用行動踐行著一位科學工作者和共產黨員的無悔使命。

科研攻关战“疫”筑牢“铜墙铁壁”

李劍平(中)組織指導科研團隊進行新冠肺炎科研項目研究。

18年如一日,為血液病人創造希望

李劍平不僅在這次抗擊疫情中衝鋒在前,從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遼寧省血液中心起,他就18年如一日地潛心搞科研,為血液病人創造希望。2002年,正在日本工作的李劍平接到了組建遼寧省中華骨髓庫組織配型實驗室的邀請,彼時他的妻子已在日本軟件公司就職,孩子也在日本上學了。“如果他接受邀請回國,我們會失去很多……”李劍平的妻子歸彤告訴記者,當時回國就意味著李劍平要放棄幾乎是國內收入十倍的工作。“我考慮的是建立實驗室能夠為白血病患者服務,挽救他們的生命,我是學臨床的,治病救人是我一直的追求。”李劍平說,為了給無數個白血病家庭帶去生的希望,他勸說妻子辭職,一家三口回到瀋陽,他來到遼寧省血液中心。

從那時起,李劍平傾其所學、從無到有,短短一年的時間,帶領團隊創建的組織配型實驗室就通過了中國紅十字總會專家委員會的驗收。“專家們來驗收實驗室時,是李老師給專家們做的講解,我們看到他面色蒼白,聲音很小,有幾次他甚至要靠牆休息一下才能繼續進行。”李劍平的同事陳陽說,直到專家離開後,大家才發現那時候的李老師一直髮著高燒,汗水浸溼了衣服。歸彤也回憶說:“當時他總是反覆發燒,一直不好,我感覺到這不是單純的感冒發燒,時常勸說他去醫院檢查,可他總惦記著實驗室的工作。”當時組織配型實驗室工作剛剛啟動,為了不影響骨髓庫工作進度,他沒讓任何人知道他身體不適,偷偷吃幾片退熱藥堅持工作。

實驗室成功驗收後,病情不能再拖的李劍平來到醫院時,卻得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肝臟佔位性病變”,這其實是肝癌的委婉說法,只有接受肝臟移植手術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延長生命。幸運的是手術很成功,可誰也沒想到僅僅一個多月後,李劍平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又回到了他熱愛的工作崗位上。李劍平說,“我不想把自己當作病人,我想實現自己的價值。”置換了肝臟的他,每天和其他人一樣工作著,很多時候他都是堅強地“挺”過來的,長期服藥造成的劇烈頭痛,他挺著;高尿酸症帶來的痛風,他也挺著。作為學科帶頭人,他不斷引進新技術、拓展科研新領域,先後創建了5個研究(實驗)室,帶領血液中心科研工作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跨越式發展。10餘人的科研團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3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60餘篇,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型新等位基因100餘例,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和國際輸血協會命名,填補了國際空白。

一位普普通通的白衣戰士,以他高尚的醫德、嚴謹的科研作風、無私的愛心默默無聞在科研領域耕耘付出。李劍平說:“有一種力量讓我不斷前行,那是責任、是使命,用全部力量去肩負責任、踐行使命、造福患者,那就是我人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