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澄海中山路

中山路在澄海区原城区中部,贯穿城区南北。分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三个路段,全长4360米。中山中路为原中山路,北起环城北路,南止南门头,旧时名为鞋街。全长950米,宽14—16米。1935年拆除南门城楼,将原鞋街、楼下头、沟下池、文明社及咸鱼街拓宽连接而成。为纪念孙中山命名。1954年起先后将王厝街、便生医院前、李厝祠前等路段扩建连接。中山南路南起蓬岭路,北止环城南路。该路是中山中路向南延伸的一条道路,该路曾用名五三路。1994年1月铺设环城南路至蓬岭路混凝土路面,1996年2月完工。2000年5月命名为中山南路。全长1335米,宽度21米,人行道两侧各4.5米。中山北路南起环城北路,北止莲阳桥闸水电站,是中山中路向北延伸道路。1994年改建为市政道路,当年11月铺设汽车总站至三桥收费处混凝土路面,1995年2月完工。2000年5月命名为中山北路。2002年12月铺设324国道至老莲阳桥混凝土路面,2003年2月完工。全长2075米,宽12米,人行道两侧各4米。中山路自环城北路至百货大楼为单向双车道,其余路段为双向双车道。沿路两侧为多层砖混结构楼房,有澄海中心市场、澄海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银行、百货大楼、妇幼保健院、澄海旅社、政府招待所、埔美居委会、澄海区供电局、豪庭大酒店等。连通莱美路、外环南路、文祠路、益民路、寺后街、文化路、环城北路、汕汾公路等。是原城区主要商业街。

中山南路出南门一段,在古代辟望港设置的辟望巡检司前面,称衙前路。南门头自古繁盛,南门内有关帝庙,城外有妈宫,周围打铁街、杉排街、关税街、庙前街、咸鱼街等形成路网,南关市“在南门外吊桥内右旁”(清·雍正版《澄海县志》卷四),这里商贩云集,有“热过南门头”的俗语。1928年5月3日,日军炮轰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澄海人民义愤填膺,将衙前路更名为“五三路”。中山中路一段是鞋街,原只有四五米宽,附近真君庙、龙潭寺、驸马祠、火烧桥,傍着三川溪一路鞋店,因此得名鞋街。193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鞋街拓宽裁直,改名中山路。1922年“八二风灾”,海外侨胞捐款创建便生医院,成为澄海第一家综合性医院。1939年6月,日军侵汕,便生医院停办,院址成了日军司令部。便生前面三川溪上的蜈蚣桥,因日军疯狂屠杀,尸体枕藉,澄城民众惨遭杀害有名可考者约700人。1952年填三川溪、城隍池,形成的一片空地建成小公园,由中山路分成东西两片,东面花圃小池,西面建假山、亭子及“工农兵”塑像。往东经文化路通八角楼,往北延伸到水关。水关连通玉带河及三川溪,明朝建水关,后屡濬屡塞。1950年10月拆城墙建环城马路,水关墙基保留,上面建“水关亭”,成为民众休憩之所。鞋街旁边出了一个14岁中秀才的黄际遇,遍涉各家门径,文史、科学兼通,1947年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称其“志行高洁,学术渊深”,“士林共仰”,留下《辩一》等各门科著作及大量日记。黄氏垂裕堂创制二百余载的“老山合”在火烧桥附近,其猪头粽享有盛名。

地名故事:澄海中山路


(图片引自澄海政协文史委、澄海博物馆编《历史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