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太极拳的身法

有位太极前辈说:“脱离了正确的身法,不是空谈太极拳,就是瞎练太极拳。”所以说,无论打拳和推手、散手以及器械,都要重视身法上身才能步正道。“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这些都是经典拳论中关于太极拳身法的论述。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体灵活的基础;“活似车轮”是从灵活性来说的,是“立如平准”的目的。太极拳宗师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太极拳十三势里面的“中定”与太极拳的身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也可看出出太极拳对敌的基本思想:以自身稳定的状态,引导对方到不稳定的状态再打之。

吸收了多元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身法中内有类似形意拳“外三合”的技术要求。“外三合”之说,源自形意拳家凌善清先生1929年出版的《形意五行拳图说》一书。“外三合”就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这个外三合。所谓的“合”,是配合协调的意思。实践经验证明,人的有关部位不能超出某个范围,否则就要自身不稳,失去中心,处于被动地位。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谈太极拳练习时说:整个躯干就如同是一个集装箱货柜,而两胯骨盆就像是安装着货柜的船。那么,两肩就是货柜的两侧外上缘,两胯就是两侧船舷;显然,装于船上货柜两侧的活动是由于两侧船舷的活动所引起的,船舷两侧的活动则是船的螺旋桨与船舵的活动所引起的,而人的腰脊其实就像是这螺旋桨与船舵,所以,太极拳两肩的活动都是由于两胯的活动所引起的,两胯的活动则是由腰脊的动力所引起的,这样的练法才符合“肩与胯合”的拳理内涵。李师爷的以上比喻,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肩与胯合”的身法之窍:肩不能主动,与胯既是上下相随完全由于胯的活动所引起的,同时又是不能完全同步的,在多数情况下,肩的被带动是要滞后于胯的活动。

一般来讲,在静态情况下做到立身中正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在打拳走架的动态情况下,如何使自己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在动态的情况下,一定有虚实的变化,要在虚实变化中体现出“立身中正”,这就比较难了。所以,重在需要掌握太极拳动作虚实的变化规律,在虚实变化中掌握身体的动态平衡,在动态中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掌握虚实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我师爷李雅轩先生说的“稳静”那个意思,只有身形稳又内心静,才能立身中正。如做不到稳静,身体就没有“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的感觉。

体悟“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先从拳式的静态定势练起,待有了入门的中定功夫,再体悟拳势动态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初级阶段做不到八面支撑,就尽量追求上下、前后、左右的六面支撑。比如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中“掤手上势“的静态定势身法,在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气沉丹田、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膝舒踝中要有上下、前后、左右六面支撑的对拔松开。松腰塌胯和虚领顶劲形成了上下两面支撑,左小臂向前松的同时腰背往后松形成了前后两面支撑,左肘尖向左松的同时右掌往右松形成了左右两面支撑。这个六面支撑宜恰到好处的对拔松开,充满浑圆、中定的拳意。在此指出,太极拳的身法是离不开基本功的有效支持,如果没有站桩、松腰、松胯、松肩等功夫,则难以把身法练到位。

当练习者学会了基本功和拳架之后,身法怎样才能上身,值得用心用功去体悟。做网络学生的太极拳爱好者,能练出多少就算多少,由于言传身教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身法上身比不上面授学生、徒弟掌握那么快、那么到位,是正常的事情。当然会有特例,个别面授学生比一些徒弟体悟还好还细,这也是客观的存在。人的天生禀赋各不相同,学知识有智商高低之分,练功习拳有上、中、下根器之别。“根器”源自佛教教义名词,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 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根器”用在练功习拳是指领悟能力的大小。倘若根器较差,则难以体悟到八面支撑中的里外支撑。

浅识太极拳的身法

几年前,我在外地接触过一些练习国标套路的太极拳爱好者,其中有太极拳大赛的金牌、银牌获奖者。这些人打拳时的拳式姿势,看似很立身中正,当他练到下盘是弓步的拳式姿势时,我自然站立的试用两个手指头点他胸膛一下或是用手轻轻拨拉他一下,他就失重的站不稳或是跌出去了。这种外形的立身中正,显然不符合太极拳身法内涵的技术要求,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太极操姿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