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和孫臏之間的因果報應

為什麼說龐涓老慘了呢,這還要提到另一個人物孫臏。本來龐涓與孫臏是同窗,還一起拜老師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出師之後,跑到魏國,成為魏惠王手下的將軍,正逢戰國變法改革之際,龐涓自然成為其中一員,在吳起訓練的魏武卒的基礎之上,再加以訓練,使得其他幾國不敢與之抗衡。

龐涓和孫臏之間的因果報應

龐涓

在魏惠王時期,魏國異常強大,成為戰國前期第一強國,那時候的魏國沒人敢惹,魏武卒馳騁中原大地,秦國更是屢敗在魏國手下。龐涓作為對外征戰的將領,更是成為一代名將,可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孫臏。

龐涓在魏國呆了一段時間後,心裡總是憂慮,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如果孫臏來到魏國,自己的地位肯定不保。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孫臏到魏國後,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於是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讓人砍去了孫臏的雙足,想使這位同門從此淹沒在戰國的風沙之中。

龐涓和孫臏之間的因果報應

孫臏

孫臏是個幸運的人,歷史註定他的才能不會被掩埋,此時正巧齊國使者出使至魏國首都大梁,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齊國使者,用自己的一套戰國之局勢打動了他。於是齊國使者偷偷地用車將孫臏載回齊國,逃奔到齊國的孫臏得到了田忌的賞識,收為門客。

在“田忌賽馬”這一歷史典故中,孫臏被齊威王賞識,開始進入齊威王的視野,成為齊國重要的參謀人員。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作為老大哥的魏國自然不能不理會小弟的求援,於是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第二年,撐不下去的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公元前353年,齊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龐涓和孫臏之間的因果報應

魏惠王

當田忌、孫臏率軍八萬趕到齊、魏兩國邊境地區。田忌想要直接與魏軍主力交戰,但被孫臏阻止。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部隊一定都出去了,國內兵力空虛,應當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撤軍,魏國撤軍,趙國自然得救。這就是歷史上的“圍魏救趙”。

這一戰讓孫臏開始嶄露頭角,在戰國舞臺上正式亮相。孫臏讓田忌一面派出輕裝戰車,直搗魏國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龐涓迫使其率軍回援;一面讓田忌派出少數部隊佯裝與龐涓的部隊交戰,故作示弱使其輕敵。果然,龐涓丟掉輜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設伏,一舉擊敗魏國大軍。桂陵之戰並沒有消滅魏軍主力,但卻極大的打擊了魏國的氣焰,給予這個在戰國馳騁的軍隊沉重打擊。龐涓遇到孫臏可謂是命,不得不敗。

龐涓和孫臏之間的因果報應

韓國在申不害的變法下,逐漸強大,成為魏國統一天下的威脅。公元前342年,魏國開始進攻韓國,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中,齊威王向孫臏詢問應不應該救韓國,孫臏說了這樣一段話:“如今天下沒有強弱之分,也沒有明顯的霸兵崛起,對列國構成滅國威脅,若有一國實力驟然暴漲,其餘各國將會面臨滅頂之災。”因此主張救韓,韓國必然拼死抵抗,等到韓偉兩敗俱傷之際,在出兵謀取最大利益。因為齊國不願見到一個強大的韓國。

龐涓和孫臏之間的因果報應

於是齊國並沒有立即派出援軍援助韓國,只是答應一定會救援韓國,讓韓國把申不害變法的新軍全部消耗,齊威王才開始派田忌、田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援助韓國。孫臏再一次採取“圍魏救趙”的謀略,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龐涓得知消息後急忙從韓國撤軍返回魏國,孫臏採取“減灶法”,引誘魏軍進入埋伏圈後加以殲滅。龐涓在馬陵被遭到齊軍埋伏。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於是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十萬人,經此一戰,魏國霸權全面衰落,魏國稱霸時代宣告結束。

龐涓和孫臏之間的因果報應

最慘的應該是龐涓吧,在這個戰亂頻繁的時代,本可以成為戰國時期最優秀的那一批人,可是他遇到了孫臏,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最終還是被孫臏殺於馬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