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技】之五十六:示借

【诗技】之五十六:示借

最新、最实用的诗歌实战技术:选一首令人难忘的好诗,用一分钟时间,把一个诗歌技巧讲明白。如要快速解读,请直接跳到技法部分即可。

贫穷吞噬一切……

诗/宗小白



贫穷吞噬一切,却没办法对付孩子。

孩子们会把贫穷捉住,穿上铁丝,烤知了一样架在火堆上

孩子们还会把贫穷从野地里拔起,洗干净泥巴,使劲吮吸根部的汁液

孩子们还会把贫穷当成破旧的书包,丢三落四的忘在河边

贫穷吞噬一切,却没办法对付孩子。

它只有耐心的等着

这些孩子长大。

【诗技】之五十六:示借


技法:


【示借】借代大家都熟悉,是一种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执行替代的叫“借体”。借代用好了可以使诗歌变幻莫测、添姿增色。大诗人闻一多在生命最后一次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正义是杀不完的!这个就是借代。实际上是说:正义人士是杀不完的。用抽象代替了具体,深刻有力。但诗歌多数时候是在书面,没有朗诵人的眉目声调,有时借代就会比较生涩,尤其这种用抽象代替具体的借代,更使人不太好搞明白。借代生涩的根本原因在哪儿?在于被借代的本体不露面,就得让人家去猜猜猜。我们可以从这儿想想法子。

示借,全称提示性借代,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用借代手法时,通过一定形式让被借代的本体出现,以起到一定提示作用。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句变幻而不莫测、陌生而不生涩。


剖诗:


孩子们会把贫穷捉住,穿上铁丝,烤知了一样架在火堆上

孩子们还会把贫穷从野地里拔起,洗干净泥巴,使劲吮吸根部的汁液

孩子们还会把贫穷当成破旧的书包,丢三落四的忘在河边

这三行诗都使用了借代,但第一、三行和第二行诗有个显著不同,大家不妨先比较一下。没错,第一、三行把借代的本体透露了出来,起到了很不错的效果。我们不妨推测一下诗人的思路:

第一步:

孩子们会把知了捉住,穿上铁丝,架在火堆上烤

这样写太直接,不像诗的语言,于是有了第二步的借代:

孩子们会把贫穷捉住,穿上铁丝,架在火堆上烤

但使用了借代又感觉有些生涩,担心被借代的本体(知了)难以识别,于是有了第三步,让本体(知了)出现

孩子们会把贫穷捉住,穿上铁丝,烤知了一样架在火堆上

书包那句也是一样,我们来简要列明:

第一步:

孩子们还会把破旧的书包,丢三落四的忘在河边

第二步:借代

孩子们还会把贫穷,丢三落四的忘在河边

第三步:示借

孩子们还会把贫穷当成破旧的书包,丢三落四的忘在河边

造句:


1.

第一步:

他眼睁睁看着

行刑者挥下巨斧

第二步:借代

他眼睁睁看着

死亡挥下巨斧

第三步:示借

他眼睁睁看着行刑者的暗影

死亡挥下巨斧

2.

第一步:

起义者追上了狐狸,踩死了蛇

第二步:借代

起义者追上了狡诈,踩死了阴险

第三步:示借

起义者追上了狡诈,相当于追上一只狐狸

踩死了阴险,这些蛇无处可藏

3.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孤帆:一条船。

碧空尽:在碧蓝的天空消失。尽:消失。

唯:只。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释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用作借代,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这两句诗表达了李白与友人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提示:


初学者使用该技法时句子不宜过短,否则纵深空间小,会增加难度。可先模仿例诗的长句,熟练后再逐渐缩短。

感悟:


诗到高级,是“让人读懂”和“不让人读懂”的妥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